分享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山泉51 2019-05-03

原创

4月,天气开始变得明媚,春寒意犹未尽,一切都开始警觉起来,一些悲伤也会复苏。

2003年的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的24楼跳下,生命定格在46岁。每年4月1日,喜爱哥哥的人像高晓松形容的那样“一岁一哭荣”。

更早之前,1997年的4月11日凌晨,王小波因突发心脏病一个人在痛苦中去世,那年他45岁。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读王小波的作品,那时候刚到北京,感觉有劲儿,但是不知道应该往哪儿使,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力气真的是用错了地方,走了不少的弯路。他让我渐渐明白,如果你没有变得伟大的决心和能力,那么至少至少,要让自己真诚和有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要到哪里去。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的杂文

王小波在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的序中写道:

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伤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

文章署名日期是1997年3月20日,离他去世只有20多天。

我们现在能从无数人的书里看到王小波的名字,王蒙、梁文道、高晓松、冯唐……也有越来越多人的读王小波的书,书店里经常能看到新出的王小波全集摆在门口最显眼的推荐位置。读到他的书是一种幸运,他的文学世界里满是真诚和幽默,每每阅读,都能找到一些动力和欢乐。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文章离现在15年左右的时间,涉及内容广泛,有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还有对AR技术的畅想,特别有意思:

……假如电脑输出的是美人,那就不仅是她的音容笑貌,还有她的发丝从你面颊上滑过——这是友好的美人,假如不友好,来的就是大耳刮子——VR紧身衣的概念就是如此。

当年他谈及的很多问题到目前还没有解决,但他对事情的看法都是积极乐观的。

王小波的小说

《黄金时代》是我看王小波的第一本书,那句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谁能不爱呢?这里面有多少希望和向往,有多少迷恋与惘然,那种纯粹因为年轻的美,是多么让人感动。那个年纪,“想爱想吃”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或者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人生的目的,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简洁的概括,“想吃”是生理上的需要,“想爱”是安全上的需要,“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更是把王小波写的故事、营造的世界加上了无穷的迷人的吸引力。这是我们读一本小说,读一本好小说的出发点。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王小波在自己的很多杂文中都说黄金时代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在我写过的小说里,《黄金时代》是我最满意的,但是还没达到我希望的水准,所以还要继续努力。从二十岁就开始写,到奖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地重写。……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

因为他酷爱电脑编程,他的杂文里面有很多这方面的表述,前段时间读到的时候真是觉得惊奇和神奇,所以我觉得,王小波如果不是在45岁就离开我们,如果他能活到现在,那不仅对于文学是一件天大的幸事,他在科技和互联网方面也都会有很大的建树,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他用编程软件把黄金时代的章节打乱重排之后仍然是一本好小说,其逻辑的分解和组合作家安排得如此精妙,就好像一个魔方旋转拼凑最终都能呈现出谨然之美,这才是作家的功力所在。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因为时间太久,很多细节记不清,但是对于小说中的幽默以及映射出的作家自己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真是的拍手叫好处不断,书上划了不少的道道。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谁不向往这样的人生态度?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个人坚定的信念和人生选择。

“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一个喜欢在路上,喜欢探索探寻的人,哪有不认同的道理,出发是为了更好的相遇,在生活中,我们在一个地方不管多短暂的停留,都应该去真诚地爱和生活,而不要想着我们仅仅是一个短暂停留的过客,在等着更隆重的事情发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段落都在用它最隆重的方式呈现,所以要庆祝当下,这样的态度,谁又能不爱呢?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再有就是黄金时代中对于性的描写,传统观念认为关于“性”的一切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伟大之如“金瓶梅”,作者也是落了个兰陵笑笑生的名字来让他更适宜于乡野,而不是朝堂。这样的躲避就好像“性”是一种瘟疫,是苟且之事,而不是一个人的本性和天性。他没有把性描写得特别美,也没有描写得特别丑,而是让它以一种惯常得方式出现,因为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无可厚非。

前不久有读者给我打电话,说:你应该些杂文,别写小说了。我很认真地倾听着。他又说:你的小说不够正经——这话我就不爱听了。谁说小说非得是正经的呢?……我必须声明,在我的杂文里也没什么正经。

王小波的书信

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里面说:

我总也写不好爱情,什么热烈和温情也到不了我是笔端,我实在是低能透啦。

他居然说自己写不好爱情。如果真的较真起来,他所说的恐怕也是别人的爱情,而不是自己的爱情。

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我看了三遍,一点都不觉得厌烦。

你好哇,李银河。......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书信中又甜,但是绝对不腻,而且理性成分很多,里面关于人生、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真的能让我想起那句俗气的“最好的爱情,应该是相互促进,彼此都能在爱情中变得更优秀”。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很受启发的演讲,“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一下子就想到在《爱你就像爱生命》看到的他对李银河说的一段话,如下:

最可憎的是人就此沉入一种麻木状态。既然你要做的一切都是别人做过一千万次的,那么这事还不令人作呕吗?比方说你我是二十六岁的男女,按照社会的需要二十六岁的男女应当如何如何,于是我们照此去做,一丝不苟。那么我们做人又有什么趣味?好像是舔一只几千万人舔过的盘子,想想都令人作呕。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他真的是在明白地活着,而且也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在低级的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在四月的最后1天缅怀王小波

好的作品都是常看常新的,如果还没有读过王小波,那你是幸运的,如果已经读过,他的作品也值得被反复阅读去延续那份幸运。

像话不像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