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艺东扬:故宫馆藏錾胎珐琅赏析

 芝润斋 2019-05-03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过“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

现在一般认为,“大食窑”以铜作身的器物,应该就是掐丝珐琅,而与之类似的所谓“佛朗嵌”则为錾胎珐琅。

由于掐丝珐琅与錾胎珐琅工艺技法基本相同,仅仅是起线的方式,即掐丝起线与錾胎起线的区别,因此如不仔细观察,两种作品很难分辨。

錾胎珐琅起源于欧洲,在英国可以见到12至14世纪的欧洲錾胎珐琅器。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錾胎珐琅器实物,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錾工粗犷,与掐丝珐琅器大不相同。

故宫博物院藏 錾胎珐琅缠枝莲纹盒

明宣德  高5.5cm,直径11.3cm

盒圆形,直壁,平盖。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地,盖面中心饰盛开的莲花一朵,周围环以枝蔓;直壁饰以彩色缠枝莲纹数朵,盖与盒体的花纹和颜色相对应。底镀金,中心署“宣德年造”阳文楷书款。此盒纹样的制作方法与掐丝珐琅不同,线条简练粗犷,它是以金属錾花技法,在铜胎表面錾刻花纹,然后在其纹样的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经过焙烧、镀金和磨光后完成的作品。此盒是目前所见唯一宣德时期有纪年款的錾胎珐琅作品,故弥足珍贵。

錾胎珐琅,作为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个品种,是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造中,其工艺过程为:

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

然后运用金属雕錾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纹样轮廓线凸出。

再于凹处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通高19cm,宽9.1cm,身长21.2cm

牺尊牛形,侧首而立,背上置3管,一方二圆,均与腹内相通,类同香插。通身錾刻火焰勾云纹,火焰卷须等细纹则用掐丝的方法。通体深绿色珐琅地,上压大红色珐琅釉。颈部、腹下及腿内侧饰细毛纹。牺尊背上长方形管正面蓝釉单方框内金字楷书“乾隆仿古”双行四字款。此牺尊为錾胎兼掐丝的复合珐琅工艺制品,系仿战国青铜牺尊而制。其造型生动,形象威严,纹饰线条简洁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镀金厚实凝重,是乾隆时期錾胎珐琅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錾胎珐琅太平有象

通高170cm,长100cm,宽55cm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宝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长方形座。象通体为月白色珐琅地,其上捶揲起线勾云纹,而宝瓶、鞍鞯、鞍垫及长方形座的花纹则用掐丝填珐琅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为“复合珐琅器”。器为一对,据记载是由两广总督李侍尧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贡的。

故宫博物院藏  錾胎珐琅夔龙纹奶子壶

高51.5cm,口径7.9cm,底径12.9cm

壶作圆筒形,龙首流,二兽首衔活环链。通体在天蓝色地上饰填彩釉花纹,以锦纹条带界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饰相同的夔龙纹饰。

故宫博物院 藏清錾胎珐琅西蕃莲熏炉

通高72cm,口径42.7cm

炉为铜胎。丰口,束颈,双直耳,带镂空盖。炉身作十八瓣瓜棱形,肩部有一对镀金双凤首衔环。腹下三柱足。炉身及盖满布西蕃莲纹,纹饰全部为錾刻,减地填浅蓝、宝蓝、绿、浅绿、红、粉红、黄、白等八色珐琅。此器虽不足一米,但气势不凡,由此可推想粤海关为圆明园所造的多种大型錾胎珐琅陈设器物的雄壮气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