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侯乙编钟那些事(4)

 老鄧子 2019-05-03

曾侯乙编钟随同在曾侯乙墓一起出土的文物,在随县驻军的临时仓库里,接受考古人员的整理与清洗,擦掉身上的污泥,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

憋闷了二千四百多年啊,如今重见天日。阳光多灿烂,空气多清新。

曾侯乙墓所在地擂鼓墩,春秋战国时属随国的地盘。

在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里,找不到曾侯乙的曾国。但是另外有两个曾国,曾字从邑作鄫,曾字从丝作缯。这两个与曾有联系的国家,应该说都与曾侯乙的曾国无关,古代曾、鄫、缯可以通用,这些曾国都不在随县地区。

而曾侯乙墓及之前在附近地区出土的文物,分明十分确定了随县这一带有个曾国。

随国是周的诸侯国,侯爵。

随国的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新野,东临应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这片地域现在看也不过几个县的面积,可在当时诸国林立的情况下,随算是大国了。

说到随国,必须要说说春秋时期的大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季梁。

△ 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季梁是随国都城(今随州市西北)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即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想,表明他学习的勤奋。公元前八世纪中叶,他登上随国的政治舞台,辅佐随君治理国政。随君对他非常倚重,连邻近的楚国都对他不敢轻视,甚至有畏惧之感。季梁在随国的地位,与楚国的令尹相当。

季梁辅助随君治理随国期间,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被后人誉为“随之大贤,神农之后”。季梁死后葬于随州市东郊,并建有墓祠,为后世所敬重。

季梁的哲学思想,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季梁与随侯对话,针对随侯重神轻民的思想,季梁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里,“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哲学思想的精髓。在当时天命神权论风行的时代,季梁是第一个提出“民为神主”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无神论发展史上,都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季梁的政治思想即“修改而亲兄弟之国”的主张。所谓修改,就是对内整顿国家政治;所谓亲兄弟之国,就是对外与兄弟国互相亲善。兄弟之国是汉水迤东、江淮之间的众多诸侯国。这些国家生存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一方面朝晋暮楚,另一方面又互相攻伐,对周王朝也是时叛时服。

置身这样的境地,随国如果不同周围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不但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大国的讨伐,而且其他小国也会群起而攻之,随国也就难以立足了。

由于随国与诸国的关系恪守季梁的外交政策,楚国南征北战,灭了许多国家,大地计众,中分天下,却仍能把随国置于身畔,不迁也不灭。

季梁的军事思想是透过事物的某些现象分析事物的实质,把矛盾的运动及其转化原理运用于军事之中,不墨守成规,灵活机动地指挥战争。当楚国军队攻随之时,面对楚军的强大攻势,季梁不是应战,而是主张卑辞求和,待“弗许而后战”。随向楚求和得不到应允,便唯有死战别无他法,这样一来,将士的勇气就会倍增;另一方面,楚军也会因随人的求和而懈怠斗志。后世军事家孙武把季梁的这一军事思想表述得更加准确,为了激怒士卒,长其斗志,必须将士卒“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曾姬壶

早在北宋时,在今湖北安陆就发现过两件有铭文的曾侯钟,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一对曾姬壶,1966年湖北京山宋河发现一批春秋青铜器,其中有六件铭为“曾侯中子游父自作鼎彝”等,加上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文物铭文,说明在汉水之东一带存在着一个曾国,曾国的属地正好就是随国的属地。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石泉首先提出了“曾、随为同一国家”的见解。考古资料中曾国和文献中记载的随国,时限一致,地望重合,族姓相同,在所有的曾器铭文与有关随国的史料中,又未见此二者的名称并存。“凡此迹象,似只有把曾与随理解为同一诸侯国的不同名称,才讲得通。”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勤在《光明日报》“文物与考古”副刊发表文章,指出从发现的曾国青铜器出土的例证看,从春秋初年到战国前期,姬姓曾国是始终存在的。他明确地说:“我们认为,姬姓曾国不但在《左传》里有记载,而且有关的记事还很多,只不过书里的国名不叫‘曾’罢了。大家知道,当时有的诸侯国有两个国名,例如河南南阳附近的吕国又称为甫,山东安邱的州国又称为淳于。从种种理由推测,汉东地区的曾国,很有可能就是文献里的随国。”

还有从我们前面说到的随国的大哲学家、军事家季梁在随县城郊义地岗墓中,出土了两件有铭文的铜戈,其铭文分别是“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前者言季怡是曾国的大攻(工)尹,是曾国的官。后者季怡称是周王孙,是说曾侯是周王的宗支,曾国是姬姓国。

曾国,随国,曾随一国。

曾侯乙编钟的主人曾侯乙的身份已经清楚了,他是随国的国君。

△ 曾侯乙

因为曾国在吴楚之战中救过楚王的命,曾楚两国缔结血盟,楚昭王、楚惠王与楚国臣民感恩曾国,从政治、外交、经济各方面支持曾国的发展。

曾国地处南北相交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气候温暖,适于种植。曾国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曾国也不与邻近的姬姓小国和中原各国发生摩擦,国家不打仗就安定。另有先辈贤臣季梁留下的治国方略。这时的曾国啊,是绿野千里,稻香一片,河清山秀,仓廪充足,真正是汉东的首富国家。

曾侯处在这样的时代,真是幸福。没有人来找他打仗,也不担心老百姓造反,大臣将军们也都贤良忠诚,国事不多。他每天的事情就是享受,因而日日钟鸣鼎食,快乐逍遥。

曾侯每天吃饭时,乐师敲击编钟奏出优雅的乐曲,席上各种美味佳肴,盛在一只只鼎里。曾侯喝美酒,听音乐,吃美食,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每天为曾侯敲击编钟的乐师叫唐木,唐国人,楚国灭了唐国后举家迁到曾国。

唐木为乐师世家,编钟演奏技术特别好,他敲击编钟发出的音乐如夏季春风,拂过人的心灵,如林间鸟啼,清脆嘹亮而又幽静寥远。

唐木为曾侯演奏的编钟只有五件,大中小依次而悬。按照周礼,属于二等,即诸侯国与周王室之卿的享用标准。

唐木有一女儿,年方十八岁,名唐若兰。若兰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喜爱乐舞,得其父敲击编钟技艺的真传,演奏编钟,那音乐更是悠扬柔美。

唐木有天受了风寒,身体不适,便跪奏曾侯,说自己生病,要告假三天,并推荐自己的女儿为曾侯演奏。

曾侯答应了。

唐若兰一上场,美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那一瞥曾侯时显出的娇羞,让曾侯一下子心旌荡摇。没想到,乐师唐木还有这么美丽的女儿,真是美女在民间啊!

当唐若兰接替其父亲演奏编钟时,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让曾侯感觉出与唐木演奏的不同,待那一串串的音符在宫中飘散开来,曾侯感觉到所有的音符中氤氲着一种质地,那就是温柔,那就是娇美。

唐若兰的演奏,让曾侯喜不自胜。他让唐木在家好好养病,让若兰天天进宫演奏编钟。

最后,曾侯决定娶唐若兰为妃,陪伴身边,唐若兰被称为兰妃。

曾侯这年五十四岁。新得兰妃,宠爱有加。

曾侯如鱼得水,生活在仙境之中。每天处理一下国政大事,剩下的时间就和兰妃一起,饮酒作乐,听兰妃演奏编钟。

兰妃很快有孕,十月之后, 生下一个儿子。

曾侯真是春风得意,中年得娇妃爱子,真得感谢上天的照应。

兰妃所生之子,曾侯为其取名为姬乙。

姬乙生得团头大脸,襁褓之中一团粉嫩。曾侯每天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看小儿子。

刚过满月,姬乙就会笑会哭,见到曾侯就笑,把个曾侯喜得颠三倒四,一会拥着兰妃,一会儿要抱着小儿子,一会儿要听编钟奏乐。

那一日,曾侯因为好长时间没听到兰妃的编钟演奏了,就让兰妃抱着姬乙到宫中演奏厅里,他要听兰妃的演奏。兰妃在孕期和生孩子期间,曾侯停止了她的演奏。

兰妃把姬乙递给曾侯抱着,开始敲击编钟演奏。立时,美妙柔曼的天籁之音在宫中弥漫开来,销人魂魄。

曾侯先是自己陶醉,后来突然看到手上抱着的姬乙。襁褓中的婴儿,瞪着一双大眼,进入一种聆听和痴迷状态,小嘴嚅动着,曾侯还觉得他的两只小手两条小腿在襁褓里随着编钟音乐的节奏在动。

一曲奏完,音乐停下,姬乙似乎没有听够,在曾侯怀里哭了起来,曾侯哄着哄着,姬乙还是大哭。

这时,兰妃开始敲击编钟,演奏第二支曲子。当音乐响起时,曾侯怀里的姬乙立刻不哭了,神情马上进入感觉状,两眼瞪着,小嘴嚅动着,两只小手两条小腿在有节奏地动。

兰妃演奏三曲才停,姬乙似乎得到了满足,第三支曲子停下后,没再哭了,小脸上露出了动人的笑。

“奇了,奇了!刚满月的婴儿,他懂音乐哩,他喜欢编钟演奏哩!好哇,我们的儿子是个乐种,他将来一定是个乐王。”曾侯高兴地对兰妃说。

兰妃接过姬乙抱在怀里,亲了亲儿子说:“治国如奏乐,有节奏,舒缓自如,奏出美好,那才行啊!”

姬乙从外祖父和母亲那里继承遗传了音乐的基因,对编钟和编钟音乐一见钟情。

兰妃对儿子也精心指导。

姬乙长大后,曾侯请了曾国最好的老师教他学文字典籍,学治国方略,还学乐理礼制等。姬乙的外祖父大司乐唐木,也经常指导外孙的音乐功课。

姬乙十岁时,就能演奏编钟了。曾侯特地为姬乙铸了一组三件的小编钟,让他作演练学习之用。

曾侯一年年老下去了,臣子们请曾侯早立太子,曾侯定下乙为接班人。

约公元前465年,老曾侯高寿去世。

曾国太子乙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曾侯乙。

曾侯乙当了国君后,由于国家无战事,人民平安稳定,国家政治清明,曾侯乙每天在议事厅坐的时间不长,大臣无事退朝。

从议事厅退朝回宫,曾侯乙就开始了他的编钟生活。有一天,曾侯乙望着那一排青铜编钟,思索开了。

按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演奏十九件一套的编钟,而诸侯们只能演奏十三件或九件甚至三五件一套的编钟。随着周朝的衰落,周代的那一套礼制早没人遵守了。

曾侯乙是个编钟迷,前些年,楚惠王曾经送给年轻的曾侯乙一批青铜。因为在春秋时代,南方楚国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位于现今湖北大冶的铜绿山铜矿,是蕴藏铜矿丰富的大矿,几千年开采不竭,至今矿石还产量不低。每逢下雨过后,铜绿山山坡表面会生长出一蓬蓬的铜锈色的草来,这草叫铜草花。

铜绿山铜矿属于楚国。中原与北方各诸侯国,铜矿资源少,只有从楚国购买。铜在春秋时代是个宝贝,做兵器,铸食器酒器,像鼎啊簋啊盘啊缶啊,造礼器乐器,都需要大量的铜。拥有铜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是强盛的国家。

曾侯乙用楚国送来的青铜铸造了一套十九件的编钟。

有大臣进谏:“国君你这是违规呢!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十九件的编钟。”

曾侯乙说:“这都是过去的老规矩了,没必要遵守。我将来还要铸造一套世上最大的编钟,让曾国成为编钟王的国家。”

望着乐师们正敲击着的那一套十九件的编钟,听着编钟发出的浑厚悠远的音乐,曾侯乙沉醉了。不过,他飘荡的思维很快又回到现实。

他已拥有三套编钟了。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还要铸造一套编钟,这套编钟必须是当今世上最精美的,而且也是最大的,编钟的件数是最多的。

在都城附近,曾侯乙微服私访。他换了衣服,化装成一个教书先生模样的人。跟随曾侯乙身边的,有一个贴身卫士。这贴身卫士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少年,紧紧伴着曾侯乙,装扮成一个书童。还有一个侍官化装成一个老仆,背着简单行囊,行囊装着水壶和简单的食物,以供曾侯乙随时需要。

时令初秋,正是稻谷收割季节。曾侯乙主仆三人来到正在收割的田间,只见金色稻浪一片,稻穗沉甸甸地低头弯腰,呈现一个丰收的年景。

稻田里,农妇农夫都在弯腰收割,割倒的稻子铺成一片片金毯。仔细看看田野收割的农民,老弱妇孺多,而青壮年少。

曾侯乙有些不解,就问在一块田里割稻的一对老年夫妇:“老人家,辛苦了啊,这么大年龄还割稻,您的儿子们呢?他们怎么不来帮您做活?”

老头叹了口气说:“小儿子征了兵啊,在守国界呢!大儿子分家另过,他们自己田里的庄稼还未收完,收完了他会来帮我的!”

“那您就少种点田地嘛,这大年纪不要太辛苦了!”曾侯乙关心地对老农说。

“不种这么多田地不行呢!我们自己要吃用吧,还要交捐赋呢,像我小儿子他们在守边界当兵,不是靠我们的捐赋么!国家还靠着百姓们交捐赋呢。”

好一个明事理的农夫,曾侯乙很感动。他叫贴身卫士和侍官替两个老人下田割稻,让两个老人坐下歇息,他和他们在田埂边聊天。

曾侯乙了解到,附近村庄里到军队去服役的有近二十人,比例有点高。这些青壮年走了后,田地只有靠老弱妇孺来耕种了。老百姓的捐赋相对来说有点高,主要是国家养了十万军队,这些军队的给养都靠老百姓供给。

曾侯乙将曾国的十万大军裁掉一半,只保留五万军队。

春秋时代,各国军队的兵器主要是戈戟,双戈戟、三戈戟,这些戈戟全是青铜铸造。春秋时各国开战,多为矿资源,有青铜就有造武器的原料,那时青铜十分宝贵。

曾国裁军之后,淘汰下来的青铜戈戟有五万件,放在仓库里堆积如山。曾侯乙看着这些青铜兵器,这位编钟迷,这位号称乐王的曾国国君,决定实施他此生的最大愿望:

铸造当今世上件数最多,分量最重的编钟。

曾侯乙和他的乐师们,和他的技术高超的编钟铸造师们,和他的青铜冶炼熔化制模浇铸的技师们,在一起商量、研讨、设计。与这些和编钟有关的人员在一起,曾侯乙完全放下了国君的架子,他们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制造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编钟。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用熔化了的青铜戈戟铸成的编钟,分上中下三层高架在曾侯乙的乐宫时,曾侯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曾侯乙最好的编钟,是曾国的国宝。编钟大小共由六十五件组成,总重量达七千斤,3.5吨。

-未完待续-

作家简介

刘益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500余万字,出版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30余部。有诗文译介海外并选入中小学课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