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輕寮】明海大和尚:怎样使功夫成片
我们讲参话头、用心的方法,有的同修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参话头,心总是很乱很散,心里生不起疑情?实际上这也有一个锻炼的过程。你参念佛是谁、赵州和尚为什么说“无”,在心里反复提起来,在佛学里叫作意。不断地提起,不断地作意,不断地生起疑情,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 根据我们在用功中身心的一种原理,不断地生起疑情,这个疑情、话头,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相关联。这是什么道理?当我们的意识集中于一个问题的时候,相应地,我们身体的能量也会贯注于那个问题上。也就是说,本来这是精神的东西,但当你足够专注的时候,它也会形成一种物质的载体。 你觉得它已经移到头上去了,那肯定容易上火。或者你一提话头,就跟胸前或者腹部相关联,到了这个时候,疑情就比较容易成片,因为它有一个载体。你坐下来以后,只要一提话头,那个疑情就可能在你的腹部或者胸前,那你的心就很容易专一。 到最后这个疑情应该是通身的,古人讲:“通身起疑团”。无门禅师讲,三百六十个骨节,八万四千个毫窍,浑身上下都是疑团。就是整个疑情把我们绑起来,裹住,包住。我们的心不会跑了,坐着在那里,走路在那里,躺着也在那里。在刚开始锻炼的时候,有一个不断提的过程。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可能有人说,要我们参“无”,可是又不能思考,不能有意识活动,又要想明白为什么,好像把人逼到墙角上了,无路可走。心里没有出路,所以会觉得烦闷,没意思。实际上,修什么法门大家都希望有些味道,有点意思,可是偏偏没味道,没意思。 大慧宗杲禅师有开示,当你觉得心中烦闷的时候,这正是好消息。为什么呢?我昨天讲的那个比喻,用绳索把我们捆住,我们就靠近一块石头,在这块石头上磨绳索,我们胸中烦闷的地方,就是磨绳索的那块石头。我们的种种妄想,平时的意识,所耽著的滋味——什么叫滋味啊?你想起一件事,觉得很高兴,觉得很过瘾;如果你喜欢喝茶,你一想喝茶,心里就觉得很有滋味;你喜欢看电影,想起看电影就会很有滋味。现在这个话头,是没滋味、很烦闷的东西。等把我们的妄想磨掉,乃至于把我们根深蒂固的执著心磨掉,那就得自在了。 所以,你一提话头,胸中很闷、没滋味、没出路,这时候你一定要紧追不舍!过了这个阶段,慢慢地各种各样的思绪、念头就凝聚起来,专一在一个话头上了,转万念归于一念。这个时候你再一提话头,心自然就乖乖地,很听话。当然你不提,它还是会掉;你一提,心念就自然归拢了。这时候,用功就比较得力。 大慧禅师有一个开示,他说“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就是你用功一得力的时候,省你很多很多力气。你打坐要调息,调身,很啰嗦;一提,乖乖地,身心宁静,呼吸不调自调,心念不刻意专注它而自然专注,所以说,“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到这时,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静下来了。 可往往是,平时在禅堂坐还行,上座一提,马上得力,身心静下来了,呼吸也深了,全力以赴。但是,一下座或者回到寮房,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念头又断了。比如,跟别人讲话的时候没了,处理事务的时候没了。这就有一个疑情变得很细腻、连绵不断的过程。除了我们的静坐功夫,怎样才能使它变得细腻、连绵不断呢? 关于参话头,想让功夫成片,二六时中连绵不断,对境遇缘不被打断,古代大德如高峰原妙禅师、中峰明本禅师都有开示。根据他们的开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第一点,要生死心切,深深地体验到生命的无常,死亡无常,而让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流浪的就是我们现前的妄想,就是我们思前想后能活动的执著心。 这个心,古人有个比喻,说这是一个猴子、猢狲,不知道它要带我们走到哪里,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把我们带到一个痛苦的深渊。当下这一念没有搞定的话,人生没有着落,前途渺茫。禅让我们解决生死的问题,不是等到临终喊救命,也不是等佛来接引我们,而是把问题拉近到当下正在活动的这个意识、一念心上。这方面我们没有搞定、没有突破的话,就像是一个盲人骑在瞎马上,这瞎马会把我们带到悬崖绝壁、带到深渊里。 人为什么“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呢?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误呢?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种种自己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遭遇呢?其实不怪别人,就是这只猴子——这个心,我们没有认识它、抓住它,这个地方就是生死心。所以,生命的问题对于我们是零距离的。 我们要体认到生命的问题,体认到这个生死心,一天没有解决,就一天没有安稳。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这个地方没搞清楚,就像死了父母一样。如果生死心切,我们就能精进,也懂得珍惜光阴。我们现在有缘得到人身,闻到佛法,知道修行的方法,现在要不抓紧,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不知道下一生会在哪里。 死亡的来临是没有规律的,引起我们生命死亡的原因是没有一定的。有的人因为衰老而死亡,有的人因为疾病而死亡,有的人因为车祸而死亡……食物是好东西吧?可是,有的人因为吃东西而死亡;水是好东西吧?有的人因为水而死亡。原因不定,时间不定,哪里是我们死的地方,好像也没有固定。有的人在路上死亡,有的人在家里死亡,有的人在车上死亡,有的人睡着觉死亡,有的人坐着死亡……这就叫死无常。 体会到生命短暂,死亡无常,那我们就知道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抓紧解决问题。古人讲,你要真正用功成片,就发一个生死心切,发一个要解决自己问题的勇猛心。 第二点,古人讲要有决定志。决定志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不搞清楚不罢休,不放下。活的时候是它,死的时候还是它,抓住不放,死死地抓住不放,这叫决定的志向。有了这种心,我们修行也容易得力,功夫也容易成片。 第三点,要有决定的信心。这个信心,包括我们要相信自心是佛,我们突破这一念妄心,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我们的见解、智慧就是与佛平等的。这个信心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人总是把佛的境界放到一个很高、很遥远的地方,这是一个障碍;有的人把开悟看成是一个很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境界,这也是错误的。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用这个方法用功的时候,你要把所有的分别放下,利根、钝根,古人、现在人……把这些都要放下。你一说利根、钝根,已经是分别了。有人说容易、难,也是分别。放下!分别才有钝和利,才有早和晚……在这里,容不得我们有一念迟疑。古人比喻,就像天上的雄鹰,从空中俯冲下来抓地上的小鸡,从上面“唰”地一下不可迟疑,一迟疑,已经不是了。古人也有比喻,如狮子奋迅,狮子在抓猎物的时候,向前勇猛地一跳……用这些来比喻我们的心没有犹豫。 同时,我们也要相信,问题要解决,不离当下一念。我们所用的这个法门,就是要把当下一念透过、看破,一了百了。再修行就如顺水行舟,迎刃而解,势如破竹。当然我们也要相信历代祖师的境界,相信大师们已经明心见性,见与佛齐,我们由此透过,不过是认识到和他们一样的心,所谓“与佛祖把手共行”、“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就是体察与佛祖一样的心性。 由于有这样的信,我们在提这个话头的时候,才会有疑。这个疑不是怀疑,恰恰来自于绝对深信。如此的绝对深信,而现在我还没有透过,想透过它、明白它,这样一种冲动、欲望就叫疑情。 我们知道修行很难,实际上,所有修行的难,恐怕来自于一点:我们顺着人性的缺点好像挺容易——让我吃好的,看好的,玩,不用人教,也很精进、也不间断。那为什么让我打坐,让我念佛,我觉得很费劲啊?孔夫子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有人喜欢修德,就像贪图物质享受一样,情不自禁,不用人督促,他自己就记得去办。 现在我告诉大家,参禅这个法门,它独特的地方就是要让你在自己的心念上,产生像贪图物质享受那样的一种兴趣,一种想明白的欲望。这个时候,想让你停下来,可能吗?想让你回头,可能吗?这个时候,你已经被它吸引住了,欲罢不能,你觉得这个事情跟你吃好的、喝好的一样有吸引力。 为什么要用“疑情”这个词?实际上它是转烦恼而为道用。有吸引力,情不自禁,欲罢不能,那个痴迷的劲就产生一种痴迷的力量——你非要看到佛祖的用心,非要看到赵州和尚的用心。如果你有这种痴迷,不用讲,你自己会上路,直到你明白为止,直到你见到自己为止。 这是讲参话头怎样连绵不断,与生活打成一片。如果欲罢不能,心很深邃、很细腻,跟生活也不冲突,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但生出的疑情会连绵不断。这样的人,他一定是非要把自己解决为止,今生今世不解决,下辈子也会解决。他一定要把自己释放了为止——“释放”的意思是,一定要透过我们的疑团为止。而且这个力量会不断地把我们拉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上——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念,使我们对世俗的、红尘的其他人所做的事、所走的路没有兴趣。 今天我们大家坐在禅堂里,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坐在一起?这是我们过去世的缘吧!也有我们每个人想解决生命的疑团这样一种力量,把我们不断地拉到这里来,一直到见性成佛为止。所以佛经里也有比喻,这个妙法你吃下去,就像吃了金刚一样,非要消化它不可!我们的心念、生命的疑团,一旦发动起来,最后一定要突破它才肯罢休。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图片来源 | 柏林禅寺数据中心 柏林禅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