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陕的石佛台

 沧浪之歌66 2019-05-03

     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因朋友听说宁陕有个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是一旅游休闲观光探险的好去处。令人向往,挡不住的诱惑使我们四人在周五的早上驱车前往。走西汉高速也就两个多小时就到了。下西汉高速穿过三个隧道,右拐过宁陕县城,小城不大,青山环绕、空气湿润,街道干净,民风淳朴,小城有小城的好,清净安逸,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看了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在农家乐就餐,呵呵还有人留恋忘返,原生态的自然山水风光真是难得啊!大家都很高兴,山路不陡,溪水欢快的流淌,蝴蝶、蜻蜓、还有不知名的歌唱家在鸣叫着,随着长安河溪水,我们不紧不慢的走着,尽情的享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景。这一块平静的风景实在难得。北走7公里,就到了蓬莱仙境-石佛台;又北走1公里向上2公里到野化放飞基地,看朱,欣赏田园风光。又北走30公里到平河梁草甸。拍照留念后下行到江口镇,简餐,到广货街加油,6点上行至分水岭。8点出沣峪口,一路高谈阔论,全程约370公里。11个多小时。此日难忘!我也希望不要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破坏这的环境。希望前去游玩的人能自觉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中午11点半到蓬莱仙境石佛台,当地老百姓俗称老母台,位于210国道180公里处路旁,距县城8公里。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环境优美,地势险要,素有蓬莱仙境之称。石佛庙台主体建在外形似螺的巨石上,四周林木茂密,风景宜人,沿着蜿蜒小路登上此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石碑刻有“五步悬迹”四个大字。步入庙内,下层是文昌帝君,绕巨石周围的环形小路转至中层,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继续向上攀登,顶层中央是一尊古佛像,两边陈列着24诸天佛,所有佛像都是用石料精心雕凿而成,又都坐落在似螺的一块巨石上,这也许就是石佛庙台得名之故。登上顶层,回头观看,眼前是万丈悬崖,刚刚经过螺狮转顶的小路,像一条长蛇盘旋在悬崖上,向远眺望,长安河水像一条银蛇穿梭于群山峻岭之中,令人心旷神怡。石佛庙台石梯八百八十八步,直通山顶,降雨过后,山腰云雾升腾,整个庙宇好似老母盘坐莲花之上,四周群山若隐若现,仙境一般,有“蓬莱仙境”之称。

    游览过石佛台,我们就驾车北行1公里,重重秦岭被一望无际的林海覆盖,一条细长的河流闪现在林海的层层波涛中,因为千百年来河水早已将河床上的泥沙冲刷一清,河床上只剩下迷人的卵石,人们把叫它作“石河”,它的真名叫“长安河”,河水清澈现底,午间1时许到达寨沟朱鹮野外放飞基地;寨沟是很有名的,一是风景美,二是这里有放飞的朱鹮,我们到寨沟去观景、看朱鹮。

    朱鹮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国内仅有两处栖息地,宁陕寨沟算是其中之一。一个仅有百余人的自然村。这里四面环山,水田连片,一派田园风光。进入沟内,是一大坝子水田,一条村道公路呈倒“U”型围田坝绕了一圈,就像一根银线,将散落的村舍串在一起。一条常年不断小溪静静地穿过田坝。水田从沟口一直延伸到山边,村舍大多分布在水田与青山的接壤处。秋日里的寨沟,金黄的谷穗便形成了一道壮丽风景。深蓝的天空,如岱的青山,洁白的村舍,金色的田野,构成了一幅陕南山村水乡如诗如歌的画卷。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迎来国宝朱鹮在此落户。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享有“东方红宝石”的美誉,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活动在沼泽或河滩溪流附近,夜间栖于高树之上,喜食小鱼、泥鳅、青蛙、田螺等小型动物和水生昆虫。朱鹮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西南部,中国的中部、东北部,日本的南部和朝鲜半岛。随着时间推移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朱鹮的数量锐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悄然消失。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考察历时3年,踏遍祖国千山万水,途经9省行程5万余公里,终于1981年陕西省洋县的金家河和姚家沟发现了尚存的朱鹮营巢地。不仅发现两对成鸟,而且发现鸟卵和雏鸟,这证明朱鹮在中国没有绝迹,而且还有繁衍后代的能力,给拯救工作带来了希望。经过多年的人工繁殖,现在朱鹮达到800余只,其中包括野外的200多只。目前人工饲养主要集中在洋县、周至、北京三处。为了更好的保护朱鹮,1999年9月在中国陕西省汉中市召开的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形成《汉中宣言》。根据中国洋县朱鹮保护现状,制定新的保护计划,其中放飞试验和异地种群再建工作,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积极争取和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专家认为宁陕寨沟村自然生态条件与洋县朱鹮栖息地条件比较接近,就选择该村作为将朱鹮野化放飞基地。这个项目的实施在拯救朱鹮,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旅游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历史上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我们可以看到层层绿色的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祖先们当初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在认识自然和建设家园中所表现的智慧和力量,在这里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国宝朱鹮栖息宁陕,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一个物种的自然消亡常常是无法抗拒的,然而,当人类在充分掌握该物种生存的客观规律,能够不断改善或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时候,就会给延缓和防止该物种的灭绝带来希望,我们坚信并衷心祝愿朱鹮家族能在宁陕这块土地上发展壮大,一代代繁衍下去。

   下午3点半到平河梁林海,从宁陕县城沿210国道向北约30公里,便是平河梁。因山顶平坦,积水如河而得名。此处山高林密,主峰海拔高达2602米,是宁陕县第二大山脉。整个山梁由北向南伸延,主脊东西两侧山势渐缓,松桦竹木繁衍其间,站在龙潭子山主峰向远处眺望,腰竹岭、鹰嘴石、青龙垭诸峰尽收眼底。大小山峦,层层叠叠,一望无垠。这里是森林的世界,是动物的王国,深青的、浅绿的,葱葱翠翠,从脚下一直能够延伸到天边。沿着猎人踩过的小路走进密林深处,便会深切感受到这个王国的魅力。洼地里的树木枝繁叶茂,驱赶挺拔,似男子般强健;崖畔上的树木则纤细苗条,身姿百态,如翩翩起舞的少女。偶遇一棵大树,披藤挂蔓,面目全非,有清泉从树根处、崖缝里一滴一滴洒落下来,汇聚成溪,“叮咚叮咚”跳过怪石,绕过山峁,直奔山下的深谷。微风徐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响声时而激越,时而悠扬。间会有山鸡的鸣啼,野兔奔跑的身影。最迷人的景色,当数平河梁的雾了,雨过天晴,一团团白絮,便从沟沟涧涧升腾起来,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儿是地,仿佛人间天宫,手上牵着云,脚下踩着云,满世界都是白茫茫一片。平河梁,大自然的杰作,它是一部立体的诗,一幅鲜活的画,难怪有那么多的游人在这儿流连忘返。充分调动大家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使大家享受整个游览过程,得到不同的心理体验。

    宁陕县城又名五郎关口,是川陕战略要道的重要关口。中国西部生态旅游最神奇的地方,是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安康的北大门。

    境内气候温和,风光旖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镶嵌于秦岭南麓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自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设立“宁陕厅”,其寓意有“安宁陕西”之意。自古以来,“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古子午栈道由北向南纵贯其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无数史迹奇观,清代构筑的宁陕老城残垣犹存;保存完整的老城城隍庙依然气势恢宏;巧夺天工的江口石桥,虽历尽数百年而坚固如初;掩映于现代建筑中的明清民居颇具特色,形成了秦楚交融、独具方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令人心旷神怡。

    宁陕,这块镶嵌在秦岭腹地上的翡翠,这块秦岭深处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人们对她开发是比较晚的。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783年的清乾隆年间,在这2500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宁陕县这块土地处于原始封闭状态。一直是汉中、安康、石泉、长安等州郡的辖地。直到公元1783年,清朝乾隆皇帝批准设立“五郎厅”。1800年,改“五郎厅”为“宁陕厅”。1913年改“宁陕厅”为“宁陕县”,才有了今天“宁陕县”的这种说法。

    “宁陕”为清朝仁宗皇帝赐名。清代(1800年),白莲教起义军在四川、陕南、湖北一带迅速发展。为了防备起义军进攻西安,清朝仁宗皇帝下令在五郎关口筑城建镇,并亲自赐名为“宁陕镇”,取“镇守关口,安宁陕西”之意。在古代,关口又称“五谷关”和“五郎关”。占有极其重要军事地位,是古代连接南北的栈道子午道的咽喉。因为两岸山势险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奇效,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们常说的“过五关,斩六将”,就是说的此地。五郎关与腰岭关、高关、夹岭关、石羊关四关共同构成了“五关”。

    五郎关其身世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发源于宁陕县中部平河梁的长安河,南行30公里,先后与鱼洞河、东河相汇后一起折向西行。这三条河的交汇地三面环山,三面临水,有五个谷口环绕四周,形成了这一天然关隘,故人称“五谷关”。大约在公元15世纪初期,当时的明王朝为了消除匪患,在“五谷关”设立了五郎坝巡检司。从此以后“五谷关”又称为“五郎关”。第二种说法是:很久以前,长安河两岸古木参天,子午古道像一条见头不见尾的蛟龙,蜿蜒穿梭在密林中,在靠近五谷关的西坡上怪石嶙峋,险恶无比,几块巨石形状酷似狼型,故称为“五狼(郎)关”。后有文人为增加其神秘色彩,将“狼”改为“郎”。

     关口在古代占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魏国派大将军钟会统领1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军蜀国,其中东路大军就是走的现210国道即子午古栈道。东晋时期(354年),桓温伐秦,命令大将军司马勋率兵从岭南走子午道向关中进发,朝廷设置五谷关,派兵驻守,保卫京城长安的安全。明代,朝廷在这里设置五郎坝巡检司。清代仁宗皇帝下令在五郎关口筑城建镇,赐名“宁陕镇”,将“五郎厅”更名为“宁陕厅”,拨款在镇北端修筑城墙和驻军营房。城墙周长为498丈,墙高1.2丈,墙根厚1丈,墙顶宽0.6丈,炮台六座,马道两处,北有固安门,南有永宁门,内设演武厅。工程竣工后,朝廷调派6000名官兵驻扎城内,这时的关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

 自驾线路:西安→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宁陕出口→筒车湾→宁陕县城→(转210国道)→蓬莱仙境石佛台→寨沟朱鹮野外放飞基地→平河梁高山草甸→江口→秦岭峡谷漂流区→广货街→分水岭→西安。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宁陕的石佛台—朱鹮放飞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