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起康熙皇帝,一生的历史功绩,大家一般都记得的有三个,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平定准噶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蒙古各部落,那是乱的一锅粥一样,蒙古部落就相当于清王朝北方的屏障,家门口都那么乱,他怎么能够安定的生养生心?还有一个叫做葛尔丹的,他在蒙古各部落里面搅混水,搞到那是乌烟瘴气,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有密切的往来,康熙皇帝肯定不愿意了,肯定要搞他了,所以就有了平定准噶尔,三征葛尔丹的历史。
说起这个三征葛尔丹的事,咱俩从多伦会盟开始,因为当时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治理中原当中,我国的蒙古族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分为三个大部落,外藩蒙古,喀尔喀蒙古,额鲁特蒙古,其中喀尔喀蒙古和额鲁特蒙古,都和清王朝建立的臣属关系。 从康熙皇帝登基开始,蒙古各部就已经开始自相残杀,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准噶尔部落是额鲁特蒙古的一部分,游牧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康熙九年,准噶尔部发生权力争夺的内战,首领被杀,首领的弟弟葛尔丹闻讯赶回,他发誓要为哥哥报仇,他消灭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控制了准噶尔部。从康熙十七年开始,葛丹开始大肆的侵略土地,还有其他部落的事务指手画脚,葛尔丹的势力和野心的增长,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把蒙古各部落角的是鸡犬不宁,康熙皇帝也从多方调节,最后建议双方会盟。 在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召开了多伦会盟,但是格尔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蓄意破坏会盟,他不但趁机攻击其他的蒙古部落,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勾结,沙俄军队也顺利的开进了蒙古草原,这简直就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祖宗,出卖国家。被攻打的蒙古亲王,只好向康熙皇帝求救,所以康熙皇帝就组织了第一次征讨葛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清军与葛尔丹的部队,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葛尔丹败逃,清军取得辉煌胜利,失败后的戈尔丹实力大为削弱,于是他向清廷进表请罪,并发誓不来进攻蒙古各部,8月18日,康熙帝派人告诉葛尔丹,再次申明了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臣属关系,让葛尔丹无机可乘。清廷遂决定在多伦草原,进行会盟大会。这次大会是蒙古草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但是却被葛尔丹入侵而被暂时搁置,但在乌兰布通之战之后举行会盟,不再有任何困难,并成为康熙帝最紧要的事情。 康熙三十年,刚过春节康熙帝下令,组织所有部落与清明前进行会盟,本次会盟对加强漠北蒙古歌之间的团结及平息内部长期的纠纷有巨大的作用,他密切了蒙古族和清廷的关系,政治上统一与安定,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巩固边疆和抵抗外敌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葛尔丹在第一次作战失利后逃回老家,一面收集残余势力图谋东山再起,一面去找沙俄政府去帮助,沙政府也是巴不得和他合作,给他提供了兵员火药大炮等一些战争物资。葛尔丹在恢复元气后,就开始带兵劫掠其他部落的牲畜和财产,蒙古草原又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面对葛尔丹疯狂的进攻。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这次御驾亲征,一共动员了1.4万余人,在一个叫昭莫多的地方与葛尔丹展开了大战,双方激战一个下午,葛尔丹见无法取胜,利用黑夜的掩护,偷偷的溜走了。此战,葛尔丹的妻子阿奴在混战中被杀,部众也被清兵击毙无数。 战后,康熙帝采取了收抚降众,阻绝葛尔丹外援的政策,达到彻底孤立的葛尔丹的目的。葛尔丹的侄子入朝当官接受了清朝的册封,在此葛尔丹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他仍然顽固不化,拒不接受清廷的招降。
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征讨葛尔丹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第三次御驾亲征的准备。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六,康熙帝三次亲自率兵征讨哥了,从京城出发,经山西大同,陕北的神木,榆林等地,3月26日抵达宁夏,此次征讨在蒙古各部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很多蒙古亲王对这次征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调派两路大军,对葛尔丹进行围剿。4月14日,有消息传来,葛尔丹死在一个叫做阿查阿木塔的地方,此次征讨圆满成功。5月16日,康熙皇帝胜利归京,对葛尔丹的征讨,在历史上意义深远,他扫除了北方地区一大不安定因素,使得沙俄失去了可依靠的力量,并且团结了蒙古各部落,使之成为抵御沙俄侵略的屏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