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殿桥横跨于河北省井陉县西南太行山脉苍岩双峰对峙的一线青天之间。从石涧入山,蜿蜒前行,沿三百六十余级石梯而上,便是悬有“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楹联的广福寺山门,进入寺中,迎面是峭壁对峙的两座山峰。正是在这双峰一线之间,南北飞跨一座三孔大石桥,其中最大一孔便是著名的楼殿桥。此桥为弓形弧拱结构,全长15米,宽9米,拱券从两崖之间凌空飞起,势若长虹。拱呈椭圆形,拱跨为椭圆的长轴,矢高为椭圆的短轴。拱圈上有两个对称的敞肩拱,用以减轻桥身的重量。桥面上建有一座九脊重檐楼阁,楼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其上为金碧辉煌、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顶,翼角高翘,展翅欲飞。正脊两吻之间饰有狮子驮塔、仙人骑龙、飞马等琉璃雕塑。整座楼殿的木构件上均有苏式彩画。此殿亦称桥楼殿,桥为殿底,殿为桥楼,既壮丽又雄奇。前人有诗赞曰:“双崖断处造楼工,仿佛凌霄驾彩虹。仰视弧高盈万丈,登临疑是到天宫。”《井陉县志》也有描述:“层峦叠嶂,壁立万仞。桥楼结构空中,庙宇辉煌崖里。古木环围,烟云飘渺,宛如画图。” 楼殿桥始建于隋代。据说隋文帝杨坚的女儿妙阳公主曾在广福寺内修行。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亦在此庙出家。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南阳之夫兄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末几,窦建德率领河北义军击败了宇文化及,并诛其全族。南阳处于国破、家亡、身俘心死的绝境,求得窦建德的宽恕,入苍,岩山广福寺削发为尼,了却一生。由此观之,楼殿桥、桥楼殿的建成,早在两公主入寺之前。再者此桥结构十分类似同省的赵州桥,而赵州桥建于隋代是有史可证的,因而楼殿桥的始建时期亦在隋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纪念南阳公主,后人在桥楼殿东北的悬崖上建起一座南阳公主祠,祠内供奉公主塑像,壁画上有乐女十人,各持乐器,神采飘逸,栩栩如生。后面的幽深石洞,为公主寝宫,称为“虚阁藏幽”。祠旁有一方平石,传为南阳公主讲经说法之处,名为“说法危台”。 楼殿桥地处险峰,下临万丈深渊,上筑飞檐楼殿,极为雄伟壮丽,得到骚人墨客的赞赏。清人侯少田在《游苍山记事》一诗中写道:“半天楼阁跨飞虹,风摇檐铎声铮縱。巍然绀宇迷雕栊,良材画栋皆松棕”,还有“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的佳句。 苍岩山还是一个革命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以苍岩山为依据,纵横正太路一带,重创日寇,屡屡切断敌军的“钢铁封锁线”。为纪念当年牺牲的抗日将士,在与公主祠遥遥相对的山麓上,建起了烈士墓和纪念碑。 联曰: 山上桥,桥上殿,殿宇接天伸万丈; 寺中像,像中尼,尼姑弃俗却千金。 联语简介楼殿桥。上联写桥:言桥筑于山,殿筑于桥,因此桥楼殿高可“接天”,伸展“万丈”,表现高大雄伟的气势。下联写像:言像塑于寺,尼列于像。“尼姑弃俗”,言南阳公主抛弃红尘,出家为尼。“却千金”,有两层意思:一是抛却千斤小姐的身份;二是不再享受价值千金的豪华生活。此下联怜其悲惨遭遇,慰其绝处逢生,意境深远。联中“像”与“尼”巧对“桥”与“殿”,顶针回环,切地切景切人切事,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联曰: 打鬼步楼桥,夺路上山,夕照红霞笼劲旅; 祭灵登殿阁,献花洒酒,东来紫气扑苍岩。 联语写八路军苍岩抗日。上联写英雄业绩:“打鬼步楼桥”,言以苍岩山楼殿桥一带为根据地,燃起抗日烽火。“夺路上山”,言迂迴正太路,出没太行山,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夕照红霞笼劲旅”,本意是烧红了的晚霞笼照着坚强的部队,这里比喻人民军队在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下,坚持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伟大胜利。下联写凭吊烈士:“祭灵登殿阁”,谓抗战胜利后,人们登临楼殿祭奠烈士英灵。“献花洒酒”,是祭奠的一般礼仪,表示崇敬,寄托哀思。“东来紫气”,本指老子出函谷关,令尹见有紫气东来,即有祥瑞之气从东方飘来。这里指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国家得以独立,民族得以生存,人民得以解放,神州大地一片祥和。“扑苍岩”,言苍岩山和全国各地一样,迎面扑来的亦是洋洋紫气、煦煦春风。联语巧用比喻和典故,意境含蓄,富有诗味。 联曰: 驼背耶?象背耶?紫气扑来,楼高殿广桥作底; 妙阳也,南阳也,红尘抛却,影只形单月为邻。 联语写楼桥特色。上联写桥:前两句设问,末句作具体回答,言此桥高高隆起,作为基础,能将高楼广殿驮在身上,即既象驼背,又象象背,反映桥之雄伟坚实,能载重负荷。下联写公主:“妙阳也,南阳也”言不论是哪位公主。“红尘抛却”说她们随父辈倒台,不得不来此深山古刹,削发为尼,过着青灯黄卷的凄苦生活。末句说她们形影相吊,只能以月亮为伴侣,有“荣华富贵只能享受一时,而今安在哉”的味道,深富哲理。联语用问答式,揭示主题,新颖别致。上联末句巧嵌“楼”、“殿”、“桥”三字,点出桥名,自然得体。 联曰: 劝隋朝公主,友黄卷、伴青灯,历史必然,何须庙宇祠堂流泪水; 看井陉长虹,绕白云、邻素月,豪情所至,不妨诗篇联句咏楼桥。 联语赞颂楼桥。上联写劝公主:言离别雕栏玉砌,陪伴黄卷青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是历史的必然,要想得开,看得破,不必伤心落泪。劝公主,也是劝世人,思想深邃,境高一重。下联写楼桥:“绕白云,邻素月”,言楼桥高可接天。“豪情所至”,言那些骚人墨客在观赏“长虹”时,为那雄伟的气势所倾倒,不禁豪情奔放,串串珠玑涌出心头,于是泼墨挥毫成“诗篇联句”来歌颂这座高架于两山之间的楼殿桥,充分说明楼桥气势之雄壮、建桥艺术之高超、爱桥感情之深厚。 联曰: 登三百级台阶,直趋苍岩,赞叹云封不锁楼、月照无灯殿; 赏一千年胜境,朝拜广福,惊呼寺耸开镜拱、山扛敞肩桥。 联语写桥景。上联写楼:前两句写楼址和高度。末两句从山门楹联演变而来。“云封”与“月照”言楼殿高得接近天际,清静得到了“不锁”与“无灯”的程度,令人“赞叹”不已。下联写桥:前两句点出桥址,指明是一个时间久远的名胜古迹。末两句用“惊呼”引出,何以要惊诧高呼,桥在何处,不由你不往下看。“寺耸”与“山扛”,言寺以桥作底,桥以山为基,道出楼殿桥厅特的所在。上下联末两句为联中之联,并巧嵌“楼”、“殿”、“拱”、“桥”四字,点出桥名,匠心独具。其中“封”、“照”、“耸”、“扛”四动词将“云”、“月”、“寺”、“山”等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联趣盎然。 联曰: 井陉出奇观,邻霄汉、接紫虚,如仙境天庭,万仞伸延重楼架; 苍岩存胜迹,枕悬崖,跨深壑,似云梯栈道,双峰横断一线牵。 联语写楼桥风采。上下联首句,说明楼殿桥是井陉县苍岩山的奇观胜迹,点出桥址,交代此桥非比一般的独到之处。上联写楼:“邻”、“接”、“伸延”,言其高大。“霄汉”、“紫虚”、“仙境天庭”,言其壮丽。下联写线:即写桥,“枕”、“跨”“横断”,言其险峻。“悬崖”、“壑”、“云梯栈道”,言其雄奇。上联之高,下联之险峰,一同展现了楼殿桥的英姿风采,交代了之所以成为“奇观”、“胜迹”的理由。联语先概述,再描述,最后总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顺理成章,难能可贵。联语末句以“双”、“一”对“万”、“重”,数字相对联,突出主题,饶有风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