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才先生遗作
二十四桥亦名念四桥、红芍桥,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志》载:“二十四桥,隋置。”由于年代久远,二十四桥早已不存,但因具有香艳色彩和旖丽风光,却留在历代骚人墨客的诗词之中。杜牧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王?诗:“春淋扬州二十四桥,何人骑鹤听吹箫。”韦庄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扬催折旧宫河。”欧阳修诗:“都将二十四桥月,换作江南十顷秋。”还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美丽的诗篇词句引起了人们对二十四桥的无限神往。 二十四桥从宋代起便是一宗聚讼纷纭的疑案,到底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桥址在何处?人们的说法不一。北宋著名学者沈括于嘉佑八年(1063年)出任扬州司理参军期间,曾详细考证过二十四桥,他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写道:“扬州在唐时最为富贵,旧城南北朝鲜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所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列举其名为:茶园桥、东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参佐桥、山光桥等。沈括所记只有桥名,而无桥址及其概况。南宋王象之在其所著《舆地纪胜》中说:“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市坊市为名。后韩令绅者,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沈、王二位都认为“二十四桥”是指二十四座桥。元人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和清人俞樾的《茶香室随笔》亦持此说。明末齐东野人“所撰《隋炀帝艳史》则另有他说:隋炀帝在扬州时曾造一桥,桥身用玉石砌成,桥栏上雕花绘彩。某夜,炀帝偕萧后及十六大院夫人至此赏月。朱贵儿吹紫竹箫,其声悠扬动听。时桥无名,萧后请炀帝命名,因同游者共二十四人,故炀这以“二十四桥”名之。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云:“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芍桥,在颐春台后。”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补云:“出西廊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瓦,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又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史》|《录》、《序》均云“二十四桥”是一座桥。无论是众是一,“二十四桥”因杜牧的名句而誉满九州。 八十年代,扬州复建了二十四桥,是根据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古图设计而成。该桥位于瘦西湖至平山堂的水道弯处。是一座呈月牙形白玉石拱桥,桥宽2、4米,跨径24米,桥身两面刻有24幅玉女吹箫的浮雕,桥周身皆合“二十四”这个数,犹如蛟龙出水、彩虹卧波,堪称佳作。二十四桥与玲珑花界、望春楼、颐春台等组成了一个百亩景区,使古城扬州更加古朴诱人。 联曰: 联语写扬州古来确有二十四桥。上联写“有”:因玉人的箫声常在耳边响,此“余音”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上的余音,似乎听到隋代玉人的箫声;二是诗文上的余音,唐宋以来吟咏二十四桥的诗词流传至今,回味起来,便觉得桥影箫声闪在眼前、听在耳边。下联写“多”:因沈括在《补笔》中历数了二十四桥的名称。不过“是有是无”、“或多或少”,是在模棱两可之中,这样处理,更为科学,更富诗意。 联曰: 联语写箫声。上联写“月”:扬州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美誉,历代高人韵士不知写下了多少咏月的名篇佳作,一个“穷”字,反映了诗人之广,篇章之多,还把那非笔墨所能形容的莹莹素光展现出来。上联写“月”是为了下联写“箫”;箫月并举,声光齐飞,尽在诗情画意之中。“玉人”聚集桥头,吹箫 作乐,一个“断”字,不仅反映吹箫技术之高超,把那悠扬宛转的袅袅清音传至千秋百代,还把箫声中所包含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的情怀尽情地抒发出来。 联曰: 联语歌颂当今盛世。上联写“玉人”:“昔是谁“,是实是虚,耐人寻味。”谈录文中难寻丽“是首句的具体印证。”“谈录”指沈括的《补笔谈》和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说吹箫玉人无正史可考。下联写“红芍”:“今何在”问句开头,引人注目。“湖堂路上又听箫”答句结尾,言明二十四桥在“湖堂路上”。一个“又”字,表明人们重新听到玉人箫声,崭新的二十四桥再次横卧于瘦西湖的碧波之上。“战时几经”与“盛世独逢”对比分明,点出了主题所在。 联曰: 联语赞新桥。上联赞桥,下联赏月,反映了古城扬州的两大特色。“秋菊春桃”与“银盘金镜”比喻得法,描绘了“玉人”之美,月亮之明。“更新”与“仍旧”写桥的新生和月的依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社会的一片热爱之情。 联曰: 联语写桥景。上联写桥拱:喻“拱”为“明镜”,言其圆而且亮。“绰约”、“婆娑”拟人化,言其轻盈艳丽。“明星扶明月”形容众星拱月,分外妖娆。下联写箫声:把箫声比喻成振动玉佩的声音,说其声“悠扬”、“宛转”悦耳动人。“玉管执玉人”言其声是“玉人”吹“玉管”所致。联语三“玉”对三“明”,复字巧用,妙趣横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