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才先生遗作 扎陵黄河桥联话 扎陵黄河桥横跨于青海省扎陵湖畔扎陵乡黄河上。建于1970年,是一座长80米的木质桥梁,载重8吨的汽车能顺利通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诸省,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灌溉了两岸的土地山林,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人们呼之母亲河。黄河上先后建起70多座桥梁,其中有铁路、公路两用桥2座,铁路桥14座,公路桥和闸桥57座。扎陵桥是黄河上唯一的一座木质桥梁,虽然规模不甚宏大,但是建在河源区,最接近黄河源头,故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桥。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海拔4300米以上,与黄河上其他桥梁相比,这座桥处于最高位置,是一座身躯伟岸的领头桥。这座公路桥与青康公路相通,西可入藏,东可入甘,乃至通连全国各地,是开发河源区的重要桥梁。登临扎陵桥,仰望天边,日月星辰就在头顶之上;俯视地角,葫芦一般的扎陵湖、鄂陵湖近在眼前,凭栏赏景,令人陶醉。 联曰: 联语写桥况。上联写河:“水曲波斜”言清泉涌出来,迂迴曲折,奔腾而下,反映了“黄河九曲”的特色。“河肇始”,说明地处河源区,是万里黄河的源头所在。下联写桥:“桩竖板直”,说明是一座结构严谨、坚固耐用的木质桥梁,“路开头”,指出这是万里黄河第一桥,开了头就能通向四面八方,暗示了桥的通达之功。七字楹联写出了桥的位置、结构、功用和特色,联短量大,自然工切。 联曰: 联语写桥的规模。上联从高处写其势:“立地顶天”,说明桥建在高山之巅,一“立”一“顶”反映桥的位置之高。“峰峦小”,言那些层峦叠嶂与这座桥相比,似觉矮了半截,小了很多,有“一鉴众山小”的韵味,进一步衬托桥位之高。下联从低处写其功:“穿山跨水”,说明桥建在两山之间,横跨于大河之上,一“穿”一“跨”,也反映由桥向两端延伸的路,遇山凿道,遇水架桥,不畏艰险,万里延绵。“道路长”,说明桥上的公路通向遥远的地方,路漫漫兮无止境,桥的通达之功由此可见。全联以游人的口气写出对桥“遥看”与“近观”的情况,如临其境,如目所睹,倍感亲切。联中以“穿”、“跨”、对“立”、“顶”,赋予生命,动感逼真。 联曰: 联语写桥景。上联写河;前两句写黄河声色,言其色清声隆,万马奔腾,威武雄壮。末句道出造成如此声威之原因,“滚滚黄河”,反映黄河水势壮阔,汹涌澎湃。“连日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反映黄河源头之高,所以银河落九天,一泻千里,造成磅礴景观。下联写桥:以“玉带”喻桥,既与上联“黄河”相工对,又反映桥势之飘逸、桥色之亮丽。前两句写波光桥影相映成趣,言碧波荡漾,桥影婆娑,构成了一幅引人的水乡画卷。末句指出构成如此迷人景色之由来,“系葫芦”,说大桥连系着一只硕大无比的葫芦,以“葫芦”比喻扎陵、鄂陵一大一小相邻近的两湖,既点出桥址,又展现河源区的壮丽风光。读联赏景,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绪会油然而生。联中有三组叠词相对,整齐工切,音韵和谐,颇具联趣。上下联前两句左右上下皆成对,联中有联,悦目赏心。 联曰: 联语赞颂母亲河。上联从地理方面赞河:首句言登临扎陵桥头,二、三两句描述所见所闻,说黄河灌溉了两岸田土,妆点了锦绣江山,物产富饶,风景如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末句加以概括,说流经万里的黄河开辟了大禹方域,繁荣了中华大地,流露出自豪与感激之情。下联从人文方面赞河:首句以“太祖母”喻黄河,表示爱戴与敬仰。二、三两句说黄河之水养育了汉蒙回藏等各族人民,使他们生息繁衍,建功立业。末句加以总结,说是母亲的甘甜的乳汁发展了华夏后裔,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男雄女杰,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从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联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黄河的丰功伟绩,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母亲河的一片深情。上下联先描述,后概括,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