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阪泉-涿鹿之战与汉藏语系第二次分化关系的猜想

 沉默的牧羊人 2019-05-04

阪泉-涿鹿之战是炎、黄两大集团在新时期时代晚期进行的当时两次大规模的决战,战争以后,炎帝部落(及支持炎帝部落的其他部落)开始被迫迁徙,成为流亡政府。黄帝占据原炎帝文化圈后,继承吸收了留下来的“国故遗老”,以开放的胸襟将自己灿烂的文化融合炎帝灿烂的文化,开始创造更加包容而强势的文明。华夏民族的正史(包括史前传说)是由黄帝族的后裔撰写和流传的。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

(有人说炎帝就是蚩尤,有人说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这里我不采取这个观点。)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中南、辽西、冀北等地)有大量遗存特征与文献中黄帝的部落特征重合,如尚玉、尚云、尚龙等风俗,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都与红山文化的玉器形象十分对应。经碳14测定,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时间上与我国传说中的史前炎黄时期也较为符合。综合考虑到同时期中国北方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区的对应,黄帝部落最有可能出自红山文化。

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区一直被认为是神农氏炎帝的活动范围,这已基本成为共识。

古地质-气候资料表明,在距今5600年(以1950年为基准)和距今5300年的时间点上,我国华北平原发生了两次灾难性的异常气候事件。这些异常的气候事件主要表现为洪灾和旱灾的交替发生。宏观上看,这应是全新世一个降温潮的开始,到距今4500年到4000年期间,整个北半球都在经历着逐渐降温的过程。炎黄大战的深层原因可能就与这两次大灾难和气候整体降温有关。红山文化区地处当时几大文化区之北,是极端气候变化首当其冲的对象,这促使他不得不南下以寻求生存。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时间相距应不远,少则若干月,多则绝不会超过50年。根据目前发布的若干研究成果看,二者发生的绝对时间应在公元前3500年至3000年之间。而结合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断裂的事实来看,则两次战争的发生应该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

黄帝之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等黄帝后裔继承了以上文明,开辟了上古时期的理想国时代,而流亡的炎帝集团(或以蚩尤集团为核心)渐渐淡出了(黄帝后裔口中的)历史舞台。炎帝集团在流亡迁徙中必定经历过与南方土著部落的战争与和平,不过,炎帝部落毕竟代表着石器时代较为先进的生产力,他的南下搅动了南方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很多南方土著部落也被迫迁徙,形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股重要的强力的迁徙推动力。炎帝部落退出中原后,始终依靠其残余武装与原有政治影响力进行与黄帝集团大大小小的战役,是蚩尤、共工、刑天、九黎、三苗(三苗可能是炎帝系蚩尤主力部落与南方土著部落的混合)等的传说。大约大禹治水以后,黄帝集团的政治、军事、民望空前稳固,炎帝流裔再也无力对抗,受大禹的震慑,被迫再度迁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苗族“迁徙歌”,虽情节有异,但所追忆的迁徙路线却是相同的:由北而南,从黄河到长江,再向西部山区迁徙。苗族的“迁徙歌”讲述的正是九黎到三苗再到苗族的变迁史。并且,史料印证了大禹以后,三苗与中原的战争几乎不再。

以上仅简述和大致复原阪泉-涿鹿之战(公元前3000年前后)之后,中国北方政权的更迭和炎帝集团的南迁。这与汉藏语系的第二次分化有什么关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