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上海的建筑业,也历来有“浦东帮”之名! 川沙人民为上海的建筑业贡献是巨大的! |
|
|
这还只是主要的一部分,有的缺少资料,没有名列其中。 说起建筑业“浦东帮”的崛起,离不开“浦东鲁班”一代宗师杨斯盛,他不仅以自己长期刻苦努力打拼,奠定了上海近代营造业创始人的地位,而且带出了一大批“能人”, 他们形成了上海建筑行业举足轻重的“浦东帮”,使浦东川沙成为上海建筑人才荟萃之地。也使得上海滩上大批建筑都打上了浦东的烙印,打上了川沙的印记。 川沙早先的经济支柱是制盐业,当海岸线不断东移,盐业也从兴盛走向了衰落,不少人为了生计,学当砌墙叠灶造屋的泥水工,或者拜师从事木工行当。民间“水木两工”逐渐形成,并且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这就为川沙成为“营造之乡”打下了很好的人力和技术基础。 光有人还不够,必须要有市场。上海开埠后,中西商务贸易、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很多金融商贸机构蜂拥而至,为抢占中国市场开办工厂,设立办事机构,客观上造就了巨大的营造市场。越来越多的川沙营造工匠被吸引到上海,投入到城市建设的热潮。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川沙小火车的通车,更是极大地方便了川沙到上海间的客货运输。 据史料记载,1935年,川沙居民是30610户,在上海从事泥水匠和木工的就有15000人左右,平均每两户中就有一名营造工人。 一些水木工作的包工头在上海滩的建筑过程中成熟起来,发展成为营造厂商,传统的水木作业,逐渐被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 看工助手(俗称学生意)、工地账房、材料员、木工档手、木工翻样、泥水档手、泥工、关切、钢筋档手、钢筋翻样,以及其他配合工种的领班 黄炎培在《川沙县志》中写道:“川沙、上海间,朝发夕至,字上川铁路通车,一小时即达,于是上海成为容纳川沙羡余人口之绝大尾闾。论质量,则数之大,以水、木工人为第一,他业亦颇有相当地位。论其质,则无论以知识、以劳力,凡能自食,或因以起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恃上海。” “浦东帮”助力上海辉煌!解放后,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川沙共有15000名工人奔赴祖国各地,参加了北京火车站、长春第一汽车厂、洛阳拖拉机厂等一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