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金色年华554 2019-05-04

导读: 秦、楚于分别扶掖周围落后民族开化的进程中, 自身也必须部分野蛮化, 以适应环境。 秦、楚此等异于中原其他国家的特质, 转化为中原国家欠缺的突破传统的冲击力, 也属相同。楚国自春秋时代以来强大到几乎与晋南北对立, 便立脚于其创新与进步的前导地位。 然而, 战国时代如秦国大魄力改革运动的竞赛中, 楚国倒反迟缓了前进脚步,与秦国恰成强烈对比。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战国, 是如此一个自由、 奔放、 强烈散发光与热的伟大时代,传统以政治上韩、 赵、 魏三新兴国上升诸侯为标识。

战国接续春秋时代演出的大史剧中, 灭国运动或国家并合运动仍系政治上最堪注目的现象, 历史演进主轴也仍是东方齐国、 北方晋国、 南方楚国与西方秦国。 但合并潮流中, 却反而出现了一次大分化, 此一现象, 便被历史界视为春秋—战国的时代交替标志

春秋历史主导之一的晋国, 其握有实力者六卿经过激烈内斗而淘汰为四家吴越冲突落幕后廿年的公元前453年, 四家中最强大的智氏又被韩、 魏、 赵三家携手斗倒。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豫让刺衣报恩

刺客豫让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再五十年后的公元前403年,韩、 魏、 赵三家得名义上天子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 连同晋侯, 晋国被四分;又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76年, 韩、 魏、 赵正式共灭晋侯而分割其领地。

如上著名的 “三家分晋” 或 “三晋” 成立事迹诸年代, 究以何者指示战国时代开始, 学术界固尚有争议, 但以下克上事态到达极峰引为春秋—战国历史时代分期点, 则古今解说上均无二致

类似事件也于齐国发生, 权力家族田氏 (春秋时代陈氏改称) 于公元前386年, 由天子承认其接替为齐国诸侯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三家分晋

晋、齐乃春秋时代中原政治的代表性领导国家下克上现象演进至三国分晋与齐国纂夺, 正是都市国家转向领土国家过程中, 君主与臣下已非传统的宗族关系,而完全向君臣间个人主从关系变化的总结说明, 以及明示了残存于春秋时代国际间的道义精神全已消灭, 依凭端须恃政治力、 经济力与富力, 实力第一形成各国政治竞相追求的标的

三晋、 田齐、 秦、 楚, 又加上立国甚早, 只以位置偏远, 春秋时代尚未卷入竞争漩涡的北方燕国, 便是纪元前四至前三世纪赫赫有名的 “战国七雄”。 春秋时代之末残余的三四十个国家, 于此时代, 全在七雄强力磁性吸引作用下被吞噬。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战国初期形势图

战国胎动始自魏国, 但魏文侯卒后的魏国于国际间举足轻重地位, 以大臣间倾轧而发生动摇, 一举为魏国攻陷秦国五城而威名四闻的吴起投奔楚国, 更是一大损失。 与孙武被并列中国史上最伟大兵法家, 现存 《吴子》 六篇的卫人吴起,初仕鲁国, 改移魏国再转楚国而获重用。

《史记》 记述其在楚国施展政治、 军事抱负的情况: “楚悼王素闻起贤, 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 捐不急之官, 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 北并陈蔡, 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春秋十二诸侯中的陈、 蔡都于其时倾覆, 楚悼王 (公元前400—前381 年在位) 后半期以来楚国势力的扩张可知, 魏国已初现颓势

但就战国前期而言, 乃是魏楚并大维持的仍是春秋后期晋、 楚南北对立形势。魏国衰落的直接因素, 关系到再约隔半个世纪,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与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大战役, 两次都以魏国侵略同系三晋之一的赵国, 而与齐国的救援军正面冲突, 两度溃败, 损失严重至从此一蹶不振。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马陵之战魏国大将庞涓中孙膑之计,被逼自刎

东方齐国战国中期之初确立中原国家的领导地位齐威王英明统治下厉行行政革新的效率主义, 厚植国力, 物丰民富, 而最堪引为强盛表征的, 乃国际学术文化中心自战国初期魏国移建至齐国, 而且发达到鼎盛。

齐威王以来,学问受国家保护与奖励, 繁荣的国都临淄城稷门一带设定文化专门区域, 广邀各国学者, 授以优位厚俸而专注于学术思想上自由研究, 美称 “稷下学士”“稷下先生”, 学问异同任相辩驳讨论, 新学说因而一时蜂起, 推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黄金时代到达高潮, 便是稷下长期形成中国学问中心的伟大业绩。

后世被儒家尊为 “亚圣” 的孟子, 也是其时加入临淄盛大学者集团, 并且居留时间相当长久, 次代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 时始离齐国。 齐宣王治世, 稷下之会的盛况, 《史记》 有“宣王喜文学游记之士, 自如邹衍、 淳于髡、 田骈、 接予、 慎到、 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 且数百千人” 的说明。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

再次代湣王 (公元前300—前284 年在位) 是齐国第三代名君,齐国超过半个世纪站立在强盛巅峰, 引发湣王更大的野心, 自公元前286年灭亡宋国开端, “南割楚之淮北, 西侵三晋, 欲以并周室, 为天子。 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国际局势急转直下,惴惴不安的各国终于被迫携手奋起, 而骄妄的齐国大灾祸降临

公元前284年, 燕、 秦、 楚、 三晋六国大同盟组成, 由受齐国压迫最直接的燕国大将乐毅担当联军统帅, 六国合力攻破齐国, 五年间几乎占领齐国全领土, 包括临淄的七十余城尽行陷落湣王逃亡途中被臣下杀害, 齐国残存仅湣王之子襄王保有的与将军田单固守的即墨两城。

公元前279年, 乐毅以其强力支持者燕昭王 (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 去世被解职田单指挥 “火牛阵” 的大反攻成功, 恢复丧失了的所有国土, 却也自此而齐国势力衰退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田单“火牛阵”破敌拯救齐国

齐国隆盛之际,西方秦国势力也正升起。 公元前四世纪之半,战国前期魏国强大时期秦孝公引为奇耻大辱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魏莫大焉” 的局面, 战国中期秦非只已经平反, 国势而且蒸蒸日上。

转变秦国历史的关键人物, 其一便是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代的不世出明君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另一则战国史上最著名改革家卫鞅(卫国没落贵族, 又以系 “公孙” 为姓而名公孙鞅, 或以其后被封于 “商” 而称商君鞅、 商鞅)。

卫鞅际遇与吴起颇相似, 同系卫国人, 同先仕于魏 (卫鞅已系魏惠王之时) 而后分别在楚、 秦得志(吴起死后二十年, 卫鞅显达), 结局又同样自身成为锐进反弹力的牺牲者, 随强力支持的在位君主去世, 立即倾覆于原已压制的反动守旧势力吴起死在乱箭乱刀之下, 卫鞅车裂。 但是,卫鞅的秦国大改革运动, 直接导引秦国以不足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中国全域, 独具中国史上的不朽地位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吴起临终前设计,将政敌一网打尽

前381年,楚悼王薨逝,吴起失去最强有力的靠山,随即便遭到政敌们的围攻。吴起自知性命不保,但为了能拉着政敌们一起死,便逃到悼王的停尸之地,死命地趴在后者的尸身上。政敌们用乱箭射杀吴起,但同时也有很多箭射中悼王的尸身。等到楚肃王即位后,便捕杀那些因攻击吴起而射中悼王尸身之人,并夷灭他们的家族。

战国中期, 卫鞅对秦国革新的贡献是绝对的, 秦国雄飞由此起步, 卫鞅个人下场虽是悲剧, 但旧贵族的报复为己只能限于其个人, 卫鞅政策毕竟已确立为不可轻易动摇的国家指导原则。 秦国变法成功, 气势如虹,对东方虎视眈眈,频频进出东方, 东西对抗变局渐渐形成, “合纵”“连横”是显著标志。

秦国自战国中期以来, 代代均英明之主, 以及杰出的股肱之臣辈出。从孝公次代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公元前318年楚、韩、赵、魏、燕五国大军联合攻秦不胜, 历武王(公元前310—前307 年在位), 到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时代, 卫鞅死后约半个世纪的公元前288年 (齐国灭宋前二年),秦国与东方齐国一度对称东帝、 西帝, 两分天下之势被制造, 从来中原与楚的南北消长态势, 向东西对立完成转变。

再四年后六国联军破齐, 秦国傲视中国的独尊态势终已铸定, 以后便是战国后期, 大史剧幕帷的徐徐降落了。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在位)

再观强盛好几百年的楚国楚悼王之孙楚威王于公元前334年灭亡越国顶点隆盛弧线于次代怀王 (公元前328—前299年在位)治世已在下降。

楚国与秦国, 原具相异而又相似处, 最初同系封建于蛮夷之地的殖民卫星国家, 虽然立国有迟早, 以及南方楚国所在地原系蛮夷为先住民, 西方秦国之地却是中国文化最成熟地域的原周朝直辖地, 以公元前8世纪外围戎狄入侵与周朝向东方退却而放弃, 才形成戎狄盘踞现象, 秦国也开始立国其间, 但不论历史背景如何, 秦、楚于分别扶掖周围落后民族开化的进程中, 自身也必须部分野蛮化, 以适应环境, 则又相似。

秦、 楚此等异于中原其他国家的特质转化为中原国家欠缺的突破传统的冲击力, 也属相同, 楚国自春秋时代以来强大到几乎与晋南北对立, 便立脚于其创新与进步的前导地位。

然而, 战国时代如秦国大魄力改革运动的竞赛中, 楚国倒反迟缓了前进脚步, 代表的毋宁已是国际间保守的一面, 于客卿打破国界的时代潮流外独持贵族主导, 便与秦国恰成强烈对比, 不幸又值愚暗君主楚怀王在位。 楚怀王的愚昧, 衬托了一位王族的忠贞、 热爱国家与强烈正义感, 这便是名烁古今的大诗人屈原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胡服骑射

楚国从对齐国或秦国竞争地位中开始退却的怀王时代, 三晋中位于最北方的赵国却正异峰突起。 天才型英雄人物赵武灵王 (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 禅位其子惠文王而自号 “主父” 续迄前295年) “胡服骑射”系战国史最著名故事之一, 已直接骑上了马背的骑兵, 中国最早自纪元前四世纪末在赵国出现。

直接效果立即见诸公元前300年的大远征林胡、 楼烦成功, 赵国开拓北方领土方略实现, 被收并的黄河弯曲部东北与北部大片土地开置云中、 雁门、 代郡。公元前296年, 接续灭亡春秋时代称 “鲜虞”,国都在今河北省正定附近狄族所建中山国, 赵国北方经略伟业推向极峰。

不幸次年主父便于王室内乱中丧命, 更不幸的是相隔三十多年, 战国后期的纪元前260年, 战国史上最惨烈的大会战长平之役,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决战之一,拥有强大军事攻击力的赵国遭受致命打击, 前途可谓注定。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胡服骑射” 意义的重大是绝对的, 正表示 “中国” 北方域外一类异质文化兴起, 特征便是马上生活, 非定居而移动, 非农耕而游牧, 势力强大到赵国学习其 “骑” 才能与之对抗,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名词 “胡人” 成立。

汉族统一 “中国”, 胡人也已统一 “中国” 北方之地中国历史叙述范围自此必须扩大, 也自此铸定历史的双轨发展法则传统的农业—城市居民新兴的骑马—游牧民族两大类型文化不断冲突与调和概括了秦汉以迄近代的中国历史全貌。欠缺了北方游牧历史演进的部分, 不但不易解明中国历史, 也只是“汉族中国” 史, 而非适合今日 “中国” 范畴的中国史。

北长城代表 “中国” 范畴外延具有对等意义, 战国列强国都反倒呈现向腹地集中的现象, 又反映了 “中国” 内部政治统一机缘渐渐成熟的趋向。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战国中期形势图

战国七雄,惟齐国临淄与燕国蓟都维持春秋时代原址迁都运动三晋赵国带头, 成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未及二十年, 公元前386年已自原国都晋阳(山西省太原) 迁邯郸 (河北省邯郸)。

韩国受国际形势中内缩心脏部位的地理限制, 仅由三家分晋之初的平阳(山西省临汾) 定都阳翟(河南省禹县) 后, 公元前375年灭亡郑国, 国都因而也于是年再移郑国所在地, 春秋战国时代商业中心之一的繁华大都市新郑(河南省新郑), 自此韩国也以“” 为国名见称。

正如同三十五年后魏国以迁都大梁亦称为 “梁”, 如 《孟子》 中记 “梁惠王” 而非 “魏惠王” (三晋的韩、 魏、 赵原国名, 均以国君之姓借用)。 魏国迁梁前十年, 又是秦国新都咸阳建设完成。

半个世纪间一系列国际迁都运动的共通特色, 系方向一应向东, 三晋邯郸—大梁—新郑且密集于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东半部, 东经114度左右的几乎一直线上。 到战国后期, 南方楚国国都循相同轨迹连续内向移动, 而以寿春为终点, 南方文化也已向中原文化母体归宗, “中国” 范畴内分散的政治中心整然归纳, 正象征中国登上全域统一最后历程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战国晚期形势图

战国二百年间, 中国正当一个澎湃奔流伟大转型过渡时代, 是中国史上最初的大变革完成期。 以古代都市国家为基点, 向领土国家范畴发展的历史层面堆积终程, 便与战国时间表相一致, 统合古代史中国大领土国家建成, 又正是战国史落幕的庄严宣告。 一个包容了历史上所曾出现的中国人与其所居住地域, 单一的、 强力中央集权的 “中国” 巨人, 自此二千年来在东亚屹立如山, 雄视世界。

春秋战国天崩地坼的格局演变:从南北轴心到东西对立(二)

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 著 华夏出版社

士人风骨凸显,工匠精神雕琢,民国大家遗风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