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捅入孩子心中的利刃——言语暴力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9-05-04

“废物!”

“你怎么这么没用!”

“这么简单都不会,死了算了!”

“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白痴都比你强!”

“你丢不丢人,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做的,你怎么做的!”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也许是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惹你生气;也许是孩子发挥不好,没达到你的期望;还有可能是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不好,用这些话宣泄情绪……这些话还可能发生在许许多多情境之中,似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

可是,普遍并不代表合理,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话孩子听到会有什么感受,又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触目惊心的言语暴力

前些日子,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言语暴力的短视频。视频中采访了三个十六岁的少年犯,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引发他们走向犯罪的导火索,都是源于早期家庭言语暴力的伤害。

“废物”、“猪脑子”这些在童年被反复提起的话,像一把利刃,在孩子心口一次又一次的割出一道深深的伤口。当他们成年后,再听到同样的话,就会撕裂这个久远的伤痕,再次体验当时的痛苦,在痛苦中做出冲动的事。

视频案例中的小曹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母亲再婚后,小曹跟着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他的继父并不喜欢他,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废物”。16岁的一天,他在赌场里被一个中年人欺负,开始,被打了几下,他并不在意,可是这个中年人却三番五次的指着他的头骂“废物”。这唤醒了小曹童年时被继父欺辱责骂的痛苦记忆,冲动之下,小曹找了一把枪,打死了这个中年人。

小曹的故事,只是个极端的案例,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孩子都在受到言语暴力的伤害。“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阿伦·甘地把暴力分为两种,如果涉及使用武力,造成身体伤害,就是“身体的暴力”,如果主要造成精神层面的伤害,就称为“隐蔽的暴力”。一般而言,我们知道身体的伤害是不对的,可是在多时候却忽视了精神的伤害,而这种隐蔽伤害的威力,却往往比身体伤害更大。

作为社会经验不足,尚且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很窄,看待问题片面,判断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亲近之人的言语暴力,远比父母想象中的更大,很多时候的无心之言就会成为捅进孩子心中的利刃。

身体上的伤害是短暂的,心灵上的伤害却是持久的。这些言语暴力,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压抑,损害身心健康,引发诸如厌学、抑郁、暴力冲突等问题。同时,也会严重阻碍健康亲子关系的发展,甚至使亲子关系势同水火。

我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使用言语暴力?

言语暴力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发生在家庭对话中,还会发生在与任何人的交流中。很多情况下,我们使用言语暴力是无心的,伤害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为什么还会情不自禁使用呢?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说出带有伤害性质的话时,都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是否伴随着愤怒、失望、伤心甚至委屈等强烈的负面情绪?

所谓的言语暴力,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攻击行为,是在产生负面情绪之时的发泄。情绪是一种能量,负面情绪本身就会产生强大的伤害性,人在产生负面情绪时,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压抑或者发泄。压抑就是自己承受产生的感受和情绪,比如我们常说的生闷气,负面情绪产生的能量就会攻击自己,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负担和伤害;发泄则是把你的情绪通过一些方式宣泄出去,比较合理的方式如跑步、听音乐,比较不合理的,如在愤怒时打人、骂人等,把负面情绪转嫁甚至是去攻击别人。

言语暴力是负面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家长在使用言语暴力伤害孩子时,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当这种负面情绪是由孩子带来时。

比如:你的孩子参加考试,你希望他能考到班级前五,而孩子却只达到了班级第十名。这时,父母所抱有的期待,孩子没有达到,就很容易产生如失望、伤心、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对孩子进行责骂,说出过分的话。

在如上的类似情境里,家长处在负面情绪中,也许说出的狠话是无心的,但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切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人在情绪之中,说出的话往往是不经大脑,脱口而出,表述的内容和自己想表达的有很大出入。容易出现用评价来代替事实的情况,特别是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期望和需求时。做不好事情,就是“太笨了”;学习不好,就是“没用”;没按要求做,就是“不听话”……这些评价性质的话,并不能真实表达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感受,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用这些伤害性的语言,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宣泄情绪,引起矛盾,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尝试使用爱的语言

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伤害性语言的产生呢?

家长可以尝试从表达上来进行改善,在说之前,进行思考,整理和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避免很多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的伤害。

捅入孩子心中的利刃——言语暴力

语言及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给人带来的痛苦却是真实的。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既:不再使用反射性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组织语言,使人既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通过这种方式谈话和聆听,能让沟通真实有效,他把这种方式称之为“非暴力沟通”,还有很多人叫它“爱的语言”。

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爱的语言和一般沟通之间的不同。

孩子周末在家把房间弄得一团糟,家长反复提醒孩子收拾,可孩子却忙着打游戏,毫不理会,这时候,大多数家长可能会生气,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但如果使用爱的语言,就可能会说:“宝贝,我看见你房间很乱,心里不是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你能花些时间收拾一下吗?”对比两种表达方式来看,孩子肯定更愿意听第二种沟通方式的话。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步骤。

1.观察。留意发生的事实,并不带情绪和评判,清楚把事情表达出来,让他清楚的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事,如例子中,表达出“房间很乱”的事实。

2.表达感受。告诉他你是怎样的情绪,让他知道你的感受,如案例中的“不高兴”。

3.说出你的需求或者期望。告诉他你的期望,出现情绪的原因,让他能进一步理解你,如案例中的“我希望你能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

4.表达请求。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给他一个目标,让他更清晰的接受你的建议,就像案例中的“你能花些时间收拾一下吗?”。

捅入孩子心中的利刃——言语暴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沟通方式并非固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幸福快乐,为孩子费尽心思,精心安排。但从当今社会的现状来看,伤害孩子最多的,其实是父母。爱没有错,错误的是爱的方式,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文章的最后,笔者向各位家长推荐一本好书——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书中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结合许多实际案例,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学习。

作者黎虹,文章来源知子花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