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17章 铜盘铭传 第2节 卫辉比干墓

 比干星空下 2019-05-04

孔子所云“殷有三仁”之首的比干因谏帝辛而被杀害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而现存《尚书·泰誓》、《武成》皆疑假托孔子之后人伪传,时代晚,不足据,《论语》又仅为弟子们搜集整理的孔子言论集锦,一家之言,论点先行,没什么考据,亦鉴于孔子的诉求和人品,不足构信。《论语·微子》云:“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史记·宋微子世家》记“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宋微子世家》云:“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殷本纪》所记内容略同,吕氏春秋》、《烈女传》所记也是根据同一史料。《烈女传》云:“比干谏曰: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纣怒,以为妖言。妲己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于是“剖心而观之”。

今人所传比干的死因死法、死情死景都是从孔子那儿,可能还是孔子的后人或弟子假托孔子的名义生编硬造的,既然孔子及其儒家门儿的路数都可疑,其记述或伪造的比干事迹又与史实何干?故而国际比干学之比干研究,绝不能拘泥于古人传下来的可疑资料,而应借助倒推之法和真实事件之间的逻辑推演,比如从比干行为的性格根源以及比干后裔的群体精神面貌总结推测比干的“挖腹剖心”究竟应是比干自己所为,还是帝辛下令执行甚或亲自动手,等等。

历代文献中记载封比干之墓者,也以秉承孔子儒家“春秋笔法”的司马迁《史记》为翘楚,为傲娇。《史记·周本记》记周武王攻破朝歌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正义》引《括地志》云:“比干墓在卫州汲县北十里二百五十步”。《括地志》作者为唐朝人,唐朝时期世人即知比干墓在汲县而不在偃师。《水经·清水注》云:“(比干)葬朝歌县南牧野,在汲县北十里”。

据《铜盘辩》云:“元延佑间,卫辉路学正主公悦曾临摹石上,推官张淑记之此墓旁之旧刻也”。《一统志》云:“(比干)墓在卫城北十五里,即武王所封。有石题曰:殷太师比干之墓。后魏孝文帝南巡亲幸吊祭,刻文墓上。又自云:“一在偃师。唐开元中县人耕地得铜盘……。则是墓有二。而文不同,然亦未尝无辩也。大抵卫为殷墟,比干葬此。夫子尝表而识之曰:殷比干墓。今石刻尚存,则此墓为无疑矣”。《中州通志》云:“偃师之墓,因铜盘以立,信然哉”。诸多此云彼曰,本已成古代学界共识的卫辉比干墓和偃师比干墓文字官司又打了个不亦乐乎。

最为人所共知的比干墓在今卫辉市城北十五里比干庙内,庙内的比干墓前有一方刻石,上刻“殷太师比干之墓”,当地人讲,后魏(北魏)孝文帝南巡时,亲手刻文于墓石之上;又传是孔子亲手以剑刻字“殷比干墓”。《汲县志》卷一载有《殷太师墓图》,附跋云:“殷太师墓在城北十五里,即武王所封者。元魏时因墓立庙,历代崇祀,置祭田。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传为孔子手书,旁刻铜盘铭。乾隆十五年恭建御制诗碑亭于殿前。向偃师人因耕地得铜盘,遂疑墓在偃师。按汲为殷郊,当以此墓为真。”

比干墓在今卫辉市,不在偃师市;偃师出土的铜盘铭文和比干史实没有关系,铜盘铭字体为战国时笔势,可确定为战国时期的器物,故不是伪器。此三说可以定案了。

关于比干墓的真伪与考古发掘的可能性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极其敏感的话题,中国人传统的“刨坟掘墓”禁忌使得这一选项首先在比干后裔林氏族人中间就不可能通过,有待于未来考古技术更加发达以后才有望对此作出新的考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