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涛 行草作品系列(五)——《敦煌八景》

 张怀江资料库 2019-05-04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于2016年9月20日在甘肃敦煌隆重开幕,此盛会是目前中国政府举办的唯一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和文化展示平台,是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集中展示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与文化,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 在文博会即将开幕之际,特推出由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林涛先生于2016年春创作的行草书四尺整张八屏《敦煌八景》,以助文博会盛大开幕!


敦 煌 八 景


(一)两关遗迹——阳关、玉门关

        两关遗址分别指阳关、玉门关。阳关,位于敦煌市城西南70公里处,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它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在军事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唐代诗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流芳百世。诗因阳关而传唱,阳关因诗而扬名。



【释文】

西界阳关与玉门,于阗古道迹犹存。曾看定远成功返,已遣匈奴绝塞奔。
此日歌传三迭曲,当年地纪万军屯。一方雄控今何苦,几度春风许等论。



(二)千佛灵岩——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南区492个,北区243个。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清、民国等时期的壁画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的莫高窟,花繁林茂,环境优美,不仅是敦煌学研究的基地,也成为中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著名景点。 


【释文】
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岭岈景色幽。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三)危峰东峙——三危山

       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登三危山西望,在三危山脚下,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三危山是一座神山,蕴育了世界文化艺术宝窟莫高窟,当地的百姓自然将此山奉为神山,修建了众多的宇寺棺、王母宫、观音井、老君堂,南天门等一批古建筑至今,遗迹犹存,站在三危山顶峰的王母宫前,俯视莫高窟及整个敦煌绿洲全景,举目四望,莫高窟宛如珍珠翡掩藏在平沙大漠之中,闪闪夺目,格外耀眼,而远处的敦煌绿洲则云中震魏掩树丛中,敦煌的周边的古文化遗存星座棋布引人遐想,壮人情怀,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称做“危峰东峙”。


【释文】

矗立三峰碧汉间,相看积雪接天山。朝暾初上高如掌,暮霭微凝翠若鬓。
是处排空还耸峙,几回凭眺欲跻攀。停车道左频翘首,云白无心出峋间。





(四)党水北流——党河     

       党河,自古以来就是敦煌的母亲河,是戈壁绿洲的生命之源。
       党水北流,自古以来就是敦煌的一大景观。到了清代,河两岸绿柳成荫,芳草茵茵。宽阔的河水清波浩浩,舒缓流淌。两座木构大桥像彩虹一样架在党河上,人们常结伴游玩,驻足党河桥上,手扶桥栏,放眼蜿蜒的河流,欣赏“党水北流”的景象。
 



【释文】

党河分水到十渠,灌溉端资立夏初。不使北流常注海,相期东作各成潴。
一泓新涨波浪浅,两星平排树影疏。最爱春来饶景色,寒水解后网鲜鱼。



(五)月泉晓澈——月牙泉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是那样的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是那样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是那样碧绿、甘甜、晶莹。其实,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释文】

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

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六) “古城晚眺”——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为汉敦煌郡治,位于党河中下游绿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设沙州卫,其城址一脉相沿,未曾他迁,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该城经西凉、唐代两次加固维修,历经兵灾水祸,于清朝中叶被废弃。古城呈长方形,东墙毁坏无余,南、西、北三面有断续城垣。据测量,城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占地81万㎡。就地取土,层层夯筑,夯层厚12厘米,垣基宽6-8米,残高4米许。四角筑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许,高出城墙一倍,下部夯筑,上部多土坯垒砌。在城西北角留有城墩,城内西南隅有一座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土筑宝塔,名白马塔。敦煌郡古城(包括白马塔)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释文】

雉堞迷离映夕阳,城西原是古敦煌。榛苓已作今时慕,禾黍谁怀故国伤。
最羡三秋呈霁色,依然四郡镇岩疆。闲来纵目荒郊外,一阵清风晚稻香。



 
(七)绣壤春耕——敦煌

       敦煌,沙漠中的绿洲,全市耕地面积32万亩,草原面积57万亩,天然林面积119万亩,另有可垦荒地406万亩。由于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棉花、西瓜、甜瓜、蔬菜、小麦、玉米等。敦煌光照条件较为优越,由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是全甘肃省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瓜果之乡。每年的春天,当你行走于田间地头,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看着远处的沙山,你会很难想象这奇特的景观合二为一。 



【释文】
周围绣壤簇如茵,翠色平铺处处新。南陌风和睛欲遍,西畴日暖绿初匀。

老农挟杖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但愿长官勤抚字,丰年屡抿乐吾民。


 
(八)沙岭晴鸣——鸣沙山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又称“沙角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五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其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上的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闪亮,不沾一尘,称之为“五色沙”。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当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 



【释文】
沙州自古是名区,地似鸣传信不诬。雷送余音听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如山积满高千尺,映日睛烘彻六隅。巧夺天工赖人力,声来能使在斯须。



【作品概况】

书法创作:林涛

诗作:苏履吉(清)

尺寸:136cm×68cm×8

用笔:周虎臣  墨海腾波

用墨:红星墨液

材质:红星宣纸

创作时间:2016年春


【局部集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