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子之歌》为何历久弥新

 凤凰山居士 2019-05-04

(2015-09-16 08:33:39)



《五子之歌》为何历久弥新
五子之歌·国画  (图源网络)
 
《五子之歌》为何历久弥新
 
   夏王朝时期,夏王启的儿子、大禹之孙太康在位时,不理朝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满。太康又喜好田猎,往往一去数月,这更增加了人民的反抗情绪。大臣羿趁机煽动朝中军政要员起来反对太康,羿带兵把守洛水北岸,不让太康回都,并且将他逐出国门。太康的五个弟弟保护着母亲,在洛水之曲苦苦等候太康达一百多天,留下了一篇至今令人深思的千古绝唱,这就是《尚书》中的《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表达了对兄长的怨恨和指责,感伤被民众驱逐后的羞愧和悔恨,也追忆了唐尧、大禹的功德,更是追述了先祖大禹的告诫:“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段歌词大意是说:祖先大禹在世时就有训戒,对于民众只可亲近,不能以为他们卑微而加以轻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牢固,国家才能安宁。我看天下的百姓,即使是愚夫愚妇,也一定有人能够超越我。一人之身,三次有失,百姓怎么能不产生埋怨情绪呢?我治理天下民众,常常害怕民众产生怨恨情绪,害怕得好像用腐朽的绳索来驾驭六匹大马,时刻有绳断马奔的危险。民众的可怕就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治理民众的人怎么能不谨慎呢?!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五子之歌》讲述的就是历史上的这个故事。《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文件、文告汇编,其中也有部分篇章追述了当时的史实。由于《尚书》的内容偏重于政治生活、典章制度,因此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后世帝王治理朝政的常法大典。《尚书·五子之歌》借太康兄弟之口述大禹训戒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政治思想,难能可贵。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无人不知,其实他施政中的民本思想才是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最大贡献。大禹首先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并在其施政过程中真正地实践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学者将大禹的民本思想总结为“一次回忆、一次谈话、一次实践”。一次回忆,即其孙儿回忆先祖之戒的《五子之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概念。一次谈话,说的是大禹和舜帝、皋陶讨论政务和治国见解的谈话。大禹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民本思想的概念。据《尚书·皋陶谟》记载,舜帝与皋陶、大禹讨论政务,皋陶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里的“知人”是执政者要知人善任的意思,而“安民”则是为政的宗旨。由此可以看出,大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是深思熟虑的。一次实践,指的是大禹治水,“禹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带领民众治水,”禹与士民同务,故不自言其信,而信谕矣。故治天下,以信为之也。”大禹不仅提出民本思想的概念,而且也在身体力行着民本思想。
   大禹传说中的原始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我们祖先最早的民本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经济环境。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发明了农业生产,当时生产力低下,关心每一个人的生存是氏族公社的本能。因为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母系之下子孙,关心每个儿女的生存、成长是母亲的天职,也是氏族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因为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要靠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尧、舜、禹的“禅让”则是民本思想在早期政治领域的体现。因为他们都要躬身稼穑,带领众民劳作,故对民众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感受和深切的认识。
   同时,大禹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广泛地接触了民众,能深切了解民情,真切感受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处的地形疆域、人文户口、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根据实际情况,大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大禹将九州按土壤颜色、赋税等级、贡物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类。从此,大家都敬悦天子,服从天子的政令和教诲。大禹还努力推动各民族的交流、渗透和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夏朝初创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大禹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民族团结。作为最后一位传说时代的领袖人物,大禹的事迹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他的那些优秀品质和治政理念,无疑是专制制度下人们理想君主的典范。

《五子之歌》为何历久弥新
大禹治水·国画

   学术界一般认为民本思想起源于夏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早在大禹时代就已产生,其典型代表人物有夏禹、盘庚和周公。在《尚书》中,有更多的民本思想的记述。《泰誓》篇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洪范》篇记载周武王说“天阴骘下民”,意为上天在冥冥之中保佑安定下民。《召诰》篇总结夏、商、周更替的历史教训,说“天亦哀于四方民”,凡是“不敬厥德”的王朝,就“早坠厥命”。《多方》篇说“天惟时求民主”,意为天总是寻求能够“敬德保民”的人作民之君主。《蔡仲之命》篇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天无亲”就是说天命不专佑一家,“惟德是辅”就是说天只辅佑能够“敬德保民”的君主。综合《尚书》中的民本之说,“民”一是相对于“天”而言,即天的意志服从于民的意志;二是相对于执政者而言,即“安民”或“敬德保民”是为政的宗旨,凡违背了这一宗旨的,就失去了政治的合法性,于是有新的执政者代行“天之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民(之)主”。
   当然,大禹传说时代的民本思想还远远算不上是民本位的思想理论,至多只能说是一种明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君本位思想意识。然而,大禹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观念作为中国民本思想的渊源,经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先秦各代,经孔子、孟子等先贤发展,到先秦时代升华为最高理论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大禹及先贤们的民本思想仍然像明珠一样,闪耀着不可逼视的光芒,在今天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历久弥新,千古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