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国民一员 2019-05-04
——访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孙万驹


  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衡量医学质量的标准不只是治愈率,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在这样的思路下,孙万驹带领团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优势医疗服务品牌。

  ■ 记者  王文佳

  凭着对医学的一腔热情,他兢兢业业,从普通的年轻医生成长为医院的“领头人”;揣着一颗关怀病人的心,他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一位又一位患者;怀着对发展事业的信念,他带领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团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优势医疗服务品牌。

  炎炎夏日里,我们见到了刚从西藏帮扶回来就投入工作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院长孙万驹,从访谈中我们更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医生和医院管理者的初心。

  因为父亲一句话 改了志愿

  少年时代的孙万驹并没有立志学医。高中毕业时,他渴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尔后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传道授业的师者。

  那时,祖母身体孱弱,每次都受益于医生的及时医治。父亲一句“你祖母的命是医生给的,你也应该去学医,回报家乡更多的人”,改变了他的志愿。报考大学时,直到写下“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志愿,他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是6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

  大学期间,课业繁重,学医从来都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每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让孙万驹感到兴奋和享受。学习理论知识,参与临床实践,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激发了他想要在这个行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他相信,学一行爱一行,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1990年,孙万驹大学毕业。有机会被学校分配至附属医院的他,又想起父亲的话,选择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浦江东畔。

  “一方面是我父亲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当时浦东刚刚宣布开发开放,我也很想参与其中。”几经辗转,孙万驹来到位于陆家嘴区域的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报到。

  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这首雄壮的交响曲启幕,孙万驹有幸成了这个“大乐队的演奏员”。

  1993年,浦东开发开放带动行政区划的变革,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更名为上海市东方医院。2001年,东方医院正式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

  也是在这一年,从医11年、患者“零投诉”的孙万驹被推选为东方医院医务部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职能部门负责人。那时,建设成一家名副其实的三甲医院,是每一个“东方人”的梦想。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努力推进从学科人才到临床技能、到服务水平,直至医院品牌的转化,孙万驹均有幸参与其中。

  从临床转为行政 躬行知事

  2002年,孙万驹被选派至浦东新区社发局挂职学习,后又担任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卢湾区卫生局副局长、黄浦区卫生局(卫生计生委)副局长(副主任),由此走上了医院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工作的道路。

  离开了自己热爱的一线医疗岗位,孙万驹在管理岗位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这些岗位,让我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和以前不一样了,更能体会政府和社会的利益诉求。”作为党派干部,孙万驹也坦言,通过任职不同的岗位,让自己从“坐而论道”到“躬行知事”,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2015年,孙万驹再次回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衡量医学质量的标准不只是治愈率,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在这样的思路下,他带领团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优势医疗服务品牌。

  2017年,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通过川沙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签约、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的双签约制,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社区。

  自2016年至今,医院已组织了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进驻江孜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努力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和能力。两年多来,在援藏队的帮助下,当地开设了高原地区氧疗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填补了当地许多空白。

  为了医院的发展无悔投入心力,但孙万驹坦言,在夜深人静时,自己内心也有遗憾。因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任务,他已没有精力再继续从事门诊和自己热爱的手术工作。“我是医生,每一次的治愈都让我很有成就感,那种幸福的感觉让人踏实,是这么多年来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履职尽责 一直在路上

  担任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孙万驹和他所在的农工党浦东区委,一直关注建设“健康浦东”。在今年的浦东新区政协全会上,孙万驹代表农工党浦东区委作“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创建健康浦东新模式”的大会发言。他建议,浦东要通过优化信息网络,构建健康管理平台;下沉优质服务,落实双向转诊;建设区域诊断中心;推广家庭医生诊所;调整医保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创建健康浦东新模式。

  会议现场,孙万驹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很快,他发现,很多建言已经被吸纳到新区卫生计生委当年的工作重点中。

  “当好一名政协委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孙万驹说,有了这个身份,就不能辜负民众的期望。因此,只要政协和党派有工作任务,他总是积极参加。

  除了关注“健康浦东”外,孙万驹的目光还聚焦在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川沙地区。孙万驹说,川沙是浦东文化历史之根,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建言献策,在浦东二次创业中把川沙发展得更快更好,这也是每一个浦东人的责任。

  如今,孙万驹完成了父辈的愿望,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这一年,孙万驹的白发多了很多。即将迎来的建院8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在他看来,是一个新的起点。加快附属医院建设进程,着力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他带领全院前进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他希望以此来回报政府和百姓对于公立医院的信任和期许。

2018-04-24  联合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