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人机与田野--蓝悦植保无人机

 昵称m5Gu5 2019-05-04

无人机跃然于田野之上

无人机,这个曾经闯过白宫、送过戒指的东西,依旧在延续着它的传奇。悄然在田野,满腹生产力的为大江南北的诸多农作物喷洒农药,低调地干起了守护你我餐桌口粮的农业;而无人机所喷洒的农药对农作物起到杀虫、杀螨、杀菌、除草和植物生长调节等不同作用。

农业,这一不为大众所关注的“冷门”行业,也因此平添了“黑科技”的影子。

业内常将这一行称为“植保”或“农业植保”,大概是取“植物保护”之意,相应的,将翱翔于田野之上的这些主要用来喷洒农药的无人机称为“农业植保无人机”,它在我国大概兴起于2015年前后,市场保有量早已过万架。

我们的这款植保无人机是无人直升机F30L,载重20KG,燃油驱动,飞行精准定位技术和作业飞行智能规划系统,目前主流机型是在专门软件 上规划飞行作业,而不完全依赖于遥控器手动控制。

一般来说,我们的这款植保无人机在 4 级风以下、气温低于 35 摄氏度的环境下实施农药喷洒作业,作业速度 4-8 m/s,作业高度距农作物 2 米左右,配兑的药液喷洒量视需求不同大致在 0.8-2 升/亩,总体而言,1 架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可达 120-150 亩/时,1 天作业可达 500-800 亩,相当于以往 50 个农民 1 天手动喷洒面积。

据来自网络的不完全统计,田野上的无人机已为我们熟知的众多作物喷洒过农药: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甘薯、大豆、棉花、烟草、茶、油菜、枣树、梨树、花椒、枸杞、向日葵、南瓜、茄子、花生、猕猴桃、荔枝、龙眼、菠萝、柑橘、脐橙、苹果、西瓜、樱桃树、哈密瓜、甘蔗、芦苇、玫瑰、萝卜、白菜、大葱、西红柿、辣椒、西葫芦、甜菜、香樟树、荷花……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科技”来形容,虽略夸张,但恐不为过。

田野上的无人机带来种植者的美好时代

在以往,农药喷洒在某些区域虽亦有地面机械辅助,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庄稼人背着沉重的药箱,浑身上下“全副武装”,深一脚浅一脚的亲身探入田间,挥动着紧握在手的喷杆,伴随着浓重的农药味儿,汗流浃背的辛苦一天也只能作业 10 亩左右,而遇到山地、陡坡等地形作业,其中的苦,竟无法用言语形容。

老一辈的艰辛或许只有在 90 后的梦中才有所回忆,农业的传承与延续,则被科技革新,比起植保无人机动辄高达 500 亩/天的作业效率而言,传统人工喷洒农药的效率可谓相形见拙。

效率低下的同时,伴随的是农药利用率低下、费水费药、喷洒不均、效果差、污染大等诸多问题;而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出现,基本颠覆了传统,为种植者带来了诸多利好。

农业是个“时不我待”的领域,古人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一旦耽搁,轻则影响产量,重则危及口粮,因此效率极为重要,这不仅表现在耕、种、收这三个环节要不违农时,更表现在对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不违农时,植保无人机的效率自不必再说,关键时刻则更显“真情”。

16 年夏季陕西关中部分区域爆发大规模玉米粘虫灾害,这种粘虫头部呈红色,身体呈黑褐色,长约 2 厘米,暴食玉米叶片;据报道,潼关县当年受灾面积达 3.5 万亩,面临绝产绝收的局面,是受灾面积较大的区县之一,而当年 20 余架无人机被调集于潼关县防治这一虫害,与直升机一道有效控制了灾情,村民表示“无人机的效果看还好,因为它的雾化好,再就是它飞的距离由人掌握,过去的风,一下从上边全部就打下去了。人打药他那个手一压,上下有个行程,雾化根本达不到要求。” 同时期泾阳县发生的 3200 亩玉米粘虫灾害,仅使用 2 架无人机,耗时 3、4 天基本控制了灾情。倘若使用传统人工施药防治的方法,后果可想而知。

植保无人机的喷头雾化药液后,雾滴粒径以微米计算,数量多,这样可以增加药液的覆盖面积,旋翼产生的下压气流,还可将药液喷洒到作物中下部。而植保无人机还可适应人工和传统施药器械难以进入的水田、高杆作物地块(如高粱、玉米等)、丘陵、山地等。

最重要的是,植保无人机使用低容量施药技术,使得农药配比需水量较传统施药方式大幅减少,同时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使用传统工具喷洒农药,农药平均利用率在 35% 左右,而植保无人机可达到 50% 以上,这对于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的目标意义重大。

田野上的无人机发展迅猛

几年前,国内众多无人机企业纷纷潜入行业级市场,涉及巡检、安防、测绘、农业等诸多细分领域,其中,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农药喷洒应用当属目前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一个,这其中固然存在不同行业的特性因素,但也足以说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接受与应用程度之高。

无人机在我国农业植保领域的应用大概兴起于 2015 年,那时候为数不多的无人机主要为新疆等地的棉花、辣椒、小麦、玉米等作物喷洒农药。这一年,植保无人机在河南等地区亦见踪影。

提到新疆的辣椒和无人机,在此插一个或许会令你惊讶的题外话,它们和深受众多女性钟爱的口红多少有些渊源。新疆所产的辣椒中,辣椒红素含量普遍比较高,可达20%左右,因此有些辣椒专门被用来种植以提取其中的天然红素用于口红原料之中。而无人机早在那时候就开始为新疆的辣椒和棉花喷洒落叶剂(属于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叶子脱落后,农户便可以更高效轻松的采用 机械或人工的方式采摘棉花和辣椒。那支在机场免税店错过的口红,也许跟新疆的无人机与辣椒也曾有过这样的渊源。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截止 2017 年底,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到14000 多架,从事航空植保的服务组织已超过 400 家……一些地方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服务。据统计,2017 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面积超过1亿亩次……” 而数据显示 2017 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单从数字上看,2017 年我国的 14000 多架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面积累计可覆盖1亿多亩耕地,短短几年发展迅猛,而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田野上的无人机催生了一群“守望者”和一个行业(无人机驾驶员)

田野上的无人机在农村造就了“飞防植保”这个新兴行业,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群群活跃在农田的植保无人机飞手,保守估计早已逾万人;的确,“无人”机虽然不需人工登机驾驶,但还是需要人工在地面规划操控的。

飞手群体“画像”十分多元化,可能谁也没有精准的数据。他们年龄跨度从 60 后至 00 后;以男性为主,但也有很多女飞手,有的自学成才,有的则接受了专业培训;他们的学历从初中毕业至海归都存在;出身以农民居多,但确实也有不少城里人;他们有的独立或以家庭为单位用无人机“打药”挣钱,而更多的则是以加入植保队的形式专门从事“打药”服务。植保队规模不一,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相当于是专业化服务组织,在老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往往到了农忙季节,老板还会临时招聘大量新手,有些植保队老板同时也是植保无人机的经销商。

他们是职业飞手,很多跟我们一样也玩微信、抖音、火山这些热门;他 们专注农业,更懂得田野的秘密;他们扎根农村,是田野里的“守望者”,为了他们自己,也为了庄稼和我们的口粮,这样形容,毫不夸张。

早在 15、16 年植保无人机刚刚推向市场之际,植保无人机农药喷洒服务价格大约在每亩 6-12 元不等;随着植保无人机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作业效果不断得到认可,农药喷洒服务价格一路攀升至高达 15 元/亩的顶峰,一些经济作物和茶山、果树等复杂地形的作业服务价格甚至更高。那几年间有不少人被吸引到“飞防植保”这一行业,他们多自己购机或租赁,利用“打药”挣钱,在农忙季,每天靠“打药”挣上千元是很有希望的;有的则加入大规模植保队,专门当飞手,挣底薪和提成,收入不成问题。

知否知否,当是“旧貌换新颜”

眼下春耕正当时,倘若在这时节赴农村沐浴一把春光的温暖、感受一回春天的婀娜,风景依旧如画。

没准儿你还会遇上无人机,成群的在田野上嗡嗡作响,不过这次,并不在航拍;惬意的飞手们依然拿着遥控器、望着飞行的远方,只是,他们的面庞多了几分黝黑……

无人机与田野,值得更多的人关注和更多人的更多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