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孤独,苏州园林的几场梦

 百合仔 2019-05-04

图文作者:郑波 @细草穿沙

拍摄园林许多年,以摄影人的审美情趣,讲述苏州园林的几场梦。

为什么园林兴盛在苏州?

依水而兴,因商而盛

依水而兴

太湖,以及周围水系的存在,是苏州作为园林之城的地理条件。下图中,以太湖为中心,蓝色线条圈起来的部分,都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水系。

蓝色线条为卫星地图下的水网湖泊

苏州,就是一个水网交织起来的城市。丰富的水资源,为园林诗情画意的设计,提供了基础的自然条件。

唐代诗人杜荀鹤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这里描述的生活场景,以及生活情景,都和水网交织有关,水系发达,慢慢养成了苏州的生活方式,也孕育了园林之城。

倒影里的园林

少了水的趣味,在园林的设计与审美情趣上,会大打折扣。水,是镜像的世界,区别于现实与梦幻。

唐朝高骈写道: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可见,水的倒影可以给人更多的想象力,水上是入世的生活,水下是出世的洒脱。

水上与水下的镜像演出

诗的韵味,来自意象空间的朦胧,而水的镜像,就是现实园林世界的意象空间。这与摄影里的留白,手法相同,效果相似。

水,是世俗生活的婉转,也是现实世界的留白。

雨中看园林,天空自带几分水墨诗意

天下粮仓

长江中下游湿润多雨,人们习惯了享受雨天的乐趣,也为园林的审美情趣养成,提供了灵感。

早有蜻蜓立上头

像观荷听雨这样诗意的景观,大概是在雨中发呆的乐趣。在设计房子的瓦当时,也会做成“水滴”的样子,索性把这样瓦当,取名“水滴”。

水滴瓦当,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兼顾

湿润多雨,更适合农业的生产,一年两季的粮食生产量,可以满足更多人口的繁衍。南宋后,民间有谚语:“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在汉代,江南人口只占全国的十五分之一,到了北宋末年,江南人口已经占据全国一半以上。

金秋十月,江南水稻第二季收割(航拍)

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可以让江南远离中原战乱,有利于商业与教育的发展,为财富积累与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船行万里

在古代,第一交通是水运。水运便捷,经济,舒适,以至于皇帝出游,第一选择都是水运。

蓝线为运河连接南北,绿线为长江连接东西

而苏州复杂的水系交通网,相当于现在四通八达的城市快速路,至今从上海的一些河道,仍然可以驾船穿梭到太湖。

运河连接了南北交通,长江连接了东西贸易,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国家通道,为苏州成为江南经济重镇,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太湖,有水系枢纽的作用,连接出海口与长江

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指出了在唐代,四川就有了很多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往来贸易的船只。

船,就是江南先民的私家车

水,粮食,人口,交通,社会安定等因素都准备好时,商贾就来了。

财货繁荣

交通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大航海时代后,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大都从内陆转型到了航运便捷的港口城市。上海,宁波,香港等城市的崛起,交通因素至关重要。

上海吴淞口的灯塔,至今还在繁忙往来内陆与海外的船只指引航向

唐代中期后,受到安史之乱影响,北方土地资源严重破坏,人口南迁,江南迎来一次大发展。唐初年,苏州人口约1.1万户,安史之乱后,猛增到约10万户。南宋后到明洪武年间,苏州人口约240万,清乾隆时,翻倍到500万余口。

粮田资源的富足,可以养活大量人口,人口又带来了贸易集市的繁荣。便捷的水路交通网,为贸易流通提供了交通支持。

苏州至今是工艺品云集的地方,木雕,玉雕,核雕等工匠云集

明代时,苏州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向国家上缴的田赋,商业税为全国翘楚。手工工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巨商富贾出现了,如太湖的洞庭商帮。

缂丝,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衣食无忧,财货丰足,人们在闲暇之余,开始追求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

苏州历史的舞台上,文人雅士出现了,昆曲出现了。

书香绵长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人在衣食丰足时,才会顾及礼仪和尊严。

富足,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苏州府明清两代进士数量1800余人,比例在全国州府中之最。

文人雅士,推动了昆曲的发展

考取进士,需要从小接受良好教育,需要财力支持。在当时,有这样条件的一般是大家族子弟。据说,明代考取进士至少需要百金实力,清代更达到了千金。所以,在进士人数里,最多的是王,张,顾,沈等大家族。

苏州,至今还是院士之乡,截止2011年,苏州籍的两院院士人数,仍是全国城市之最。

随文化一起兴起的是宗教(阳澄湖重元寺)

众多的进士,产生了众多的退休返乡官员,于是,园林随着这些有着:”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人孕育而生。

水,粮田,人口,财货,教育,文化,以及人,都准备好时,园林就到了春天。

园林是谁造的,为什么造?

诗意与世俗间寻求的平衡

前世今生

公元1509年,明代正德初年,苏州籍人王献臣结束了十几年不顺的仕途生涯,回到了苏州,此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在苏州,四十岁。

王献臣出身官宦世家,虽仕途不顺,家中几代也早已积累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财富。


倒影里的拙政园

中国文人一直在入世与出世的间寻找自我,与西方的宗教观不同,他们把儒释道的思想当作工具,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加以取舍。

仕途得意时,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失意时,田园,山水,佛道,诗酒花。陶渊明,李白,苏轼,王献臣,皆是如此。

拙政园一角

不愿远离世俗生活,把山水自然带入城市,在入世与出世间寻求一种平衡,园林,似乎成了最完美的选择。

王献臣买下当时苏州城边的荒地作为隐居耕读之所,大概是想学一下陶渊明的洒脱。根据资料记载,最初只是庄园,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更多是果林,菜地。

庄园经营所得钱粮,可以继续用以造园。在唐伯虎,文徵明等文人雅士的出谋划策下,从一草一木慢慢积累经营,积久成园。

王献臣死后,其子因为赌博把园子输给了徐氏,后又几经易主,荒废,又复建。

康熙皇帝南巡时来过,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来过,李鸿章也来过,后又经历抗战炮火破坏,几经变革,现在的拙政园,据说是在光绪年重修的基础上再次修缮,大概和当初王献臣的拙政园早已不同。

百年沉浮

留园第一代主人徐泰时,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太仆寺少卿。徐氏家族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历了好多代的发展,从经商,到转儒,再步入仕途。

风雪中的留园

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那个商人被轻视的时代,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徐泰时,曾任工部郎中,主持修建故宫的慈宁宫,后被官场排挤,挂冠归家。

一位别具匠心建筑家仕途的结束,一座四百年的园林序曲由此拉开。

春色里的留园

留园,最初只是徐家的私家花园,名叫东园,与拙政园一样,四百年来早已几经沧桑,屡废屡建。现在的留园,是清代以后的样子。

徐氏原来建造了东园和西园,东园几经改建成现在的留园,西园在明崇祯年被徐家捐给了寺院,成了和留园一路之隔的西园寺。

西园到东园直线距离,约300米

西园,由此成了一座寺里有园,园中有寺的寺院。

但无论东园,西园,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留给人的,除了最后一代主人的审美情趣,还有人世间无常的兴衰感叹。

傍晚时的西园寺,僧人在学习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亭台楼阁,废了又兴,唯独人去了,就不再。

诗礼传家

在王献臣回到苏州始造拙政园时,唐伯虎的老师大学士王鏊,也辞官回到了苏州太湖东山,建造了真适园。

王鏊家族早年也是经商起家,后读书入仕。由于王鏊治家严谨,极其重视子孙教育,其后几百年间,太湖上的许多园林都已经成了废墟,而王氏家族子孙,在大时代的起伏间依然繁盛,其中不乏社会精英。

太湖东山王鏊故居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近代出现了多位学者,院士,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被称为中国版“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先生,就是王鏊的后代。

从明代开始,苏州掀起的造园风,轰轰烈烈了几百年。现在保留下来的园林,数量并不多。虽经过精心修缮与经营,面貌和当初大概也多有不同。

可园的庭院水榭格局(航拍)

亭台楼阁,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兴废不定。或许只有诗礼传家,才能抵御时代的无常变迁,在逆境中生长,在顺境里繁盛。

书中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有的,是人的精神,与天道自然。

园林的审美情趣在哪里?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虚实幻境

园林,只是当初那些文人雅士的家,是精神闲趣的寄托。闲,是园林审美的情趣,是无目的的偶然。

区别于北方大院的高墙小窗,苏州园林的窗户特别敞亮,大而多样式的窗,充分发挥了采光性。建筑墙体是实,敞亮窗子带来的采光,是虚的幻境。

耦园一角

光影,即是虚实。而光影,又不仅限于看得见的阳光,还包含了光线的浓淡,强弱。浓淡交错之间的微妙,最是迷人。亮一分则凌厉,弱一分则暗淡,平衡,是恰到好处的瞬间。

网师园入口处

这些浓淡虚实的光影,制造了现实之外的诗意,让人恍惚而陶醉其间。闲置一面白墙,让花草树木,与走过行人的影子交错叠加,一份不经意的禅意跃然墙上。

幽静的网师园

世俗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幻境体验给世俗多了几分寄托。

难怪唐寅说:酒醉只在花前坐,酒醒还来花下眠。

时空交错

中国山水画讲究空灵美,这空灵,除了画面的留白,还有时间感。人在城市里,常常不知道四季的轮转,只有风霜雨雪,花落花开悄悄记录着时光的变幻。

西园寺一角

园林顺着时间轴,安静流动了几百年。

从冬雪,到仲夏,对住在园林里的人来说,只是从红茶换了春茶的时间。

园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留园一角

站在同一个位置,也可以看得见生机与荒凉,兴旺与衰败,冥冥中暗示了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盛极必衰,又否极泰来。

感受繁华与虚无,可以看尽悲欢。

无心,是园林审美情趣里的妙笔。

人在入世时,处处有心,也会心力交瘁。回到了山石自然,无心,得以放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心不在深,有闲则静。

犹抱琵琶半遮面

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面。

风景太直白,兴致早尽,太含蓄,又磨人情致。藏与露的交融,像昆曲的流水腔一样,绵绵无力又沁人心脾。

冬雨中,腊梅亦藏亦露

与北方高大的门楼牌坊不同,苏州园林大都深藏在市井深巷中,门庭隐秘,外面的人走过,也无从知晓含蓄的门庭里藏有一片山林。

留园的门,仅有一人进出宽度

即使进入园林,时常也要经过一条窄长的过道,过道宽窄明暗不一,人在曲折明暗中穿行,也就转换了心境,从入世回归到出世,立刻就慢了下来。

留园入口处的过道,交错着明暗空间

东方审美的内敛与含蓄,在明暗交错的多层次空间,显示出来。

欧阳修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腊梅制造的帘幕

在园林里,帘幕随处可见。花木,山石,门窗,亭廊,这些帘幕制造了深邃的意境空间。

而风景,就藏在这些帘幕后面,等待时机,给人豁然开朗的惊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园林实景版昆曲

园林的意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的含义,最初并不是风景,在古代百姓的生活里,少有天灾与战乱,衣食丰足,人丁兴旺,即是天堂。

品味园林,不仅仅是了解知识,更是给一代人精神世界以丰足。

西园寺的秋色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们可以把这种审美意识,带入现代的生活里,一座房子,一扇窗,一件衣服,一张照片,一盏窗台上的盆栽,都是美的情趣。

注:

文中不免有错误不妥的地方,希望读者指正。全部摄影作品皆为历年来拍摄,涉及历史数据查阅了相关书籍。也欢迎读者提供线索,与我一起探索,发现,整理,传播更多的人文地理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