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灵长目懒猴科、猴科知识及附图

 卓越云 2019-05-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下简称《名录》)灵长目共有懒猴科、猴科九种国家级野生动物,按珍贵、濒危级别:其中一级的有金丝猴、叶猴、台湾猴、豚尾猴、熊猴、蜂猴六种;二级的有短尾猴、猕猴、藏酋猴三种。

  【刑法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规定】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第一款,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二款,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司法解释——法释(2000,37号】

第一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第二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收购”,包括以营利、自用等为目的的收购行为;“运输”,包括采用携带、邮购、利用他人、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进行运送的行为;“出售”,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第三条,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一)达到本解释附表所列相应数量标准的;(二)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附表所列“情节严重”数量标准一半以上的。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一)达到本解释附表所列相应数量标准的;(二)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附表所列“情节严重”数量标准一半以上的。

  金丝猴,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怒江)、川、滇金、黔金、越南金丝猴5种,除缅甸、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外形特征】

金丝猴的共同特征为鼻孔大,上翘,唇厚,无颊囊,这是为了适应高原缺氧进化而来。

  【栖息环境】

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环境中作垂直移动。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最大群体可达600余只,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生活习性】

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金丝猴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在金丝猴的家中,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调皮,也倍受父母宠爱,但小公猴成年后就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只能自己到野外独立生活。

  【种群分布】

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宁陕)、湖北及甘肃。缅甸金丝猴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州东北部,国内分布于中国高黎贡山地区。怒江金丝猴分布于中国怒江地区。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

  【发现过程】

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Pere David)于1862~1874年,′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和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麋鹿。1867年戴维第二次来华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5月4日,猎手们为戴维捕到6只“长尾巴猴”。经过戴维的认真思考,他给“长尾巴猴”取名为“仰鼻猴”。

  滇金丝猴的发现

1890年冬,法国传教士彼尔特在云南与西藏交界的察里雪山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了7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并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有关滇金丝猴的科学考察。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根据这7只标本首次为滇金丝猴进行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1960年,中国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在云南德钦畜产公司看到了8张滇金丝猴皮张,意外地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

  越南金丝猴的发现

越南金丝猴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怒江金丝猴的发现

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科研人员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进行灵长类动物调查时,收集到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尸体标本。经比较,科研人员兴奋地判断,新物种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正是寻找多年的第五种金丝猴。

  【物种保护】

中国有西安周至金丝猴保护区、白河川金丝猴保护区、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巴东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对金丝猴实施保护。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叶猴,亚洲叶猴属:通称叶猴,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树林里。以吃树叶为主;尾很长,适于树栖。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

(以下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叶猴图)

  中文学名:叶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该属物种:亚洲叶猴属(共11种)。


  【形态特征】

亚洲叶猴属的物种比较少,共有11种。体型纤细,无颊囊。各种叶猴的毛色基本是通体一致,或褐、或灰、或黑,腹面色浅。有些种眉弓的毛黑而粗,有的头顶有毛冠呈脊状,或在头顶、两颊、臀部有浅色块斑。头小而圆,耳大裸露。脸的皮肤深灰或黑色,有的在唇部、眼圈具白色皮肤。臀部有胼胝。

【生活习性】

亚洲叶猴是森林居民,树栖动物,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有些叶猴冬季常在石灰岩洞中过夜,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岩石上活动。有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结群生活,少则数只,多则数十只,一般由10-21只组成小群,由1只成年雄猴率领,族群中有几只雌性和它们的未成年的幼仔。

  【生活习性】

亚洲叶猴多在清晨和傍晚觅食树叶、花及竹笋,亦食野果。生育期多在春季、孕期5-6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幼仔是白色的,在背后有一道黑色条纹,有些有十字形的标记。一年后,幼仔断奶,在4-5岁的年龄性成熟。该属大多数野生动物的预期寿命仍然未知,但是捕获的苏门答腊岛叶猴寿命超过18年。

  【分布范围】

亚洲叶猴属是一组旧大陆的猴子,生活在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岛和附近的小岛屿。

  【保护级别】

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纲附录:

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

  需说明的:在兽纲灵长目猴科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非法捕猎、杀害、出售、收购、运输或经营、利用一只金丝猴就属犯罪情节特别严重;而叶猴一只属犯罪情节严重,两只属犯罪情节特别严重。

  【中国台湾猴】

中国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中文学名:中国台湾猴;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

  【生活习性及保护级别】

中国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

种群分布于中国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叶猴地位级别一样。如有人非法猎捕1只台湾猴,将面临5年以上十年以下徒刑;如非法猎捕2只,面临十年以上徒刑。

  【熊猴简介】

熊猴,是灵长目猕猴属下的一种猴子。体型大小与猕猴相似,与猕猴的不同在于颜面部相对较长,眉弓较高而突出。

中文名,熊猴; 拉丁名,Macaca assamensis;别称:蓉猴、阿萨姆猴、山地猕猴、喜马拉雅猴、阿萨姆短尾猴、大青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熊猴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北部地区;喜马拉雅山亚种分布于包括中国西藏在内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一带。

  【形态特征】

熊猴毛色为黄灰色、暗棕色,面部深褐色或紫红色,肩膀、头部和手臂颜色较浅。外貌很像猕猴,但比猕猴略微大一些,因体形显得肥壮,憨态似熊而得名。

  熊猴的吻部突出,腮须和胡子都相当发达,并且还具有可以储存食品的颊囊。面部呈肉色,老年的个体脸上还有黑色的斑点,眼下皮的颜色较深,头顶的毛发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呈现一个“漩涡”,头部和颈部的毛发呈淡黄色,而身体的毛色为棕黄色、深红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下体及腹部一般为苍白色。较为蓬松但却较为粗糙,不如猕猴的体毛细致,而且也没有猕猴体毛上的那种橙黄色的光泽。臀部胼胝周围的毛很多;褐色的尾巴较短也较细,象一个裸露的小棍,长度不到体长的二分之一。但也有个体的尾巴很长,甚至可以到达膝盖。

  【栖息环境】

熊猴为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支那地区的特有种。热带和亚热带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尤其喜欢在高大乔木上生活。主要栖于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暗针叶林。熊猴的栖居生境和习性与短尾猴等有些相似之处,但熊猴栖居生境相对较高,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栖居生境的海拔多在2500米左右,更具耐寒性,而且分布的纬度偏北。

  【生活习性】

集群:熊猴大多生活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种群相对较小,每群约10-15只。其中包括雄性,雌性和青少年。然而,也观察到有高达50只个体的群体。熊猴群体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猴王。雌性一直保持到它们出生白家族群中,而雄性一旦达到性成熟就会被家族驱离。白天喜在河谷两旁的坡崖上活动。 熊猴群中雄猴间的“等级”分明,大群里还分开小群,以优势的雄猴为中心,雌猴和小猴以及软弱屈从的雄猴大多散居外围。大雄猴似乎具发号施令的权威。

  社交:猴群的社群关系既复杂又有趣。熊猴和其他猕猴一样,能作出多种表情,发出相互间联络的信号。仅叫声就有二、三十种不同声调,还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例如软弱的个体把后半身对着优势猴,就算是屈从认输;朝着作这种姿势的对方竖起自己的尾巴,便表示优胜。摇晃树枝表示要进攻。遇惊时先爬上树顶,再下落地面,然后隐匿到草丛中。一群熊猴的活动范围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群与群间的活动范围虽可相互重叠,两群相遇则会有争斗。但弱势的猴群往往避不与占优势猴群冲突,所以一般很少殴斗。熊猴的活动亦并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

  【活动】熊猴在林中比短尾猴更喜树上活动。每日在树上的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地上活动时间。熊猴与叶猴会同时在一处出现,能和睦相处,但不混群。 在熊猴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最高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休息活动在中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其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旱季大部分时间段的觅食强度均高于雨季,且早上7:00-10:00出现一段长时间的休息,而雨季里长时间的休息则发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费39.6%时间用于休息,33.2%用于移动,18.3%用于摄食,5.1%用于理毛,2.4%用于玩耍,1.4%用于其他行为,其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显增加用于觅食的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熊猴的鸣叫声与猕猴不同,很像狗吠,但又带有嘶哑的声音。

  【食性】

熊猴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鲜枝嫩叶为食物,也食部分昆虫、两栖动物、小型鸟类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蜥蜴。秋季或冬季偶尔下山去偷吃农作物。

  【繁殖方式】

雌兽在发情的时候,大腿、臀部和臂部的性皮肤有发红和肿胀的现象。刚出生的幼仔体毛柔软,肩部为棕色,其他部位为淡黄色。长到亚成体的时候又变为黄色。[2]在中国熊猴有少量饲养和繁殖,雌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5岁,雄性约3岁,妊娠168天左右,分娩期为每年的3-7月,每年1胎,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6年。

  【种群现状】

熊猴的整个分布区的总数量不超过30万只,其中有2万余只在保护区中,该数值可能过于乐观。熊猴在中国的分布区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及猕猴和短尾猴多,估计数量约8000只。 致危因素 在中国,熊猴数量减少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的森林被砍伐和破坏以及被偷猎。 熊猴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部分种群栖息于西藏和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内并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熊猴分布区内,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制止对熊猴的偷猎。

  在印度东北部至少有41个保护区,也是一些国家公园。为帮助保护这个物种,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国家公园的栖息地,尝试推广教育计划,并鼓励当地人不要砍伐森林,使用替代能源而不烧柴。这些措施降低了熊猴和当地人之间的生存冲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需要说明的,熊猴和豚尾猴的级别等级相同:非法猎捕1只构罪,2只情节严重,3只情节特别严重。

【豚尾猴】

豚尾猴:体型较粗壮,头顶平坦,具辐射排列的黑褐色顶毛。脸周毛斜向后方,耳周毛则向前方,彼此相连似一围带。通体毛色淡黄褐,唯背中线色较深暗,略呈一脊纹。尾较细长,常上翘呈‘S’型。尾两色型,背面暗黑,腹面赭黄。尾端毛蓬松,形似帚状或猪尾。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中国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外形特征】

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头顶平而有一毛旋,又被叫作“平顶猴”。

 豚尾猴尾巴也很短,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三左右,尾巴上的毛也很稀疏,尾的基部较粗,尾梢较细,但末端有一簇长毛,在行动的时候常呈“S”形弯曲如弓,状似扫帚或猪尾,所以得名,也叫猪尾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栖息于亚热带森林中,成群生活在阔叶林中,经常在地面活动。

豚尾猴能够攀爬高大的树木。善于挑选较好的果子为食,也常到农作区盗食谷物。豚尾猴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猕猴和熊猴多。当其在树上活动受惊时,能迅速下地远逃,很少从树冠间跳窜。但睡休仍在树上。[2]是一种昼行性、树栖、杂食的动物。喜欢群居,每群大约为3-20只不等。在野外的生活习性与猕猴相似,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多,行走、奔跑时用四肢着地,趾行性,但在树上行走是跖行性。能与叶猴群和睦相处,和其他猴子一样,喜欢彼此“捉虱子”,其实是猴类在互相梳毛修饰。平时多是雄猴给雄猴梳理,雌猴给雌猴梳理,两性间互相“捉虱子”的较少。到了繁殖季节,则多是雌雄互相梳饰,这是配偶亲昵结伴的一种表示。

雄性豚尾猴身体强壮力气大,在动物园里饲养的老雄猴性情较凶,雌猴及幼猴性情温顺。喜欢群居,还有个本领很厉害,就是它们一天可以摘几千个椰子,爬树爬的非常快。在泰国,人们训练豚尾猴摘椰子。

  【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印度东部阿萨姆等地。中国分布于在西藏门隅、珞渝地,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勐腊、勐仑、勐海)、思茅地区(景谷和景东)和西南部临沧地区(临沧、双江、沧源、耿马)。

  【繁殖方式】

雄兽在发情期显得异常凶猛而强悍。雌兽的月经周期为30-40天,在发情时,臀部和尾巴根部的皮肤明显肿胀和发红。妊娠期为162-186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6-8个月。3-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6年。

  【种群现状】

分布区也较狭窄,应加强保护。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中国的豚尾猴数量不多,1988年在云南约有900一1000只。无量山区的豚尾猴据1993年调查已接近绝迹。估计云南仅有豚尾猴约900-1000只。栖息环境的缩小、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此物种致危的主要因素。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环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据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豚尾猴仅残存两种群,10余只。在包括西双版纳、纳版河、临沧大雪山、南滚河、景东无量山、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云南的6个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兽类》濒危种。

  【相关知识】

豚尾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平时群体成员之间常用抬眉、眯眼、撅嘴等方式交流情感,也经常互相理毛,表示亲昵。2006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北部的那基斯灵长目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豚尾猴不仅会说话,而且还带有“口音”,当然它们说的并不是人的语言,这项研究的结果使科学家们对灵长目动物所具有的语言通讯系统的复杂性感到十分惊奇。该中心的科学家认为:“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指明事情及事情如何进行。而豚尾猴就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发现一只名叫普罗法妮蒂,英文原意就是“使用亵渎的言语”,的雌性幼仔和它的同类能用不同的声音和频率表达意思,从“妈妈,我的姐姐在推我!”的哀诉,到“有一只陌生的大猴子在打我!”的悲鸣。

  在野外,它们对不同的危险会发出不同的尖叫声,一种声音可能表示有一只豹潜伏在附近,另一种声音则可能表示有人类在威胁它。由于它们生活在树叶遮蔽的丛林中,互相能听到喊叫声但看不见,所以还必需要能区别口音。不同的家庭的豚尾猴在口音上有细微的差别,这一点很重要,比如雌兽听到自己的幼仔的喊救声,必然会比听到其他同类的喊救声更迅速去救援。当然,未经训练的耳朵是无法区分不同口音的。

  这个研究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可以听出是他们研究的每个豚尾猴家庭发出的声音,准确性为90%。他们在研究中把声音转变为图像记录下来,结果表明每个豚尾猴的家庭的说话的频率、音调、音高、和声都不一样。现在科学家们还不知道这种口音是遗传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他们打算用让一个豚尾猴的家庭抚养另一家庭的幼仔,然后观察幼仔用什么口音说话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由于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猴类和其他聪明的哺乳类动物在碰到危险时的尖叫只不过是情绪的表露,所以这个中心的研究结果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尽管一些高级灵长目动物在人类的强化训练下可学习另一种语言,但在自然界,除人类外,还没有任何动物能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如果该中心科学家的进一步试验能证明豚尾猴能学习另一种口音,则以前的观点就要修正,研究豚尾猴的这种行为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诞生也很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蜂猴的图片视频

  【蜂猴】

蜂猴为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有9个亚种。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蜂猴又称懒猴、拟猴、风狸、平猴、畏羞猫 。其 外形特征:它是体型较小的一种原猴类,头圆,吻短,牙齿36枚,眼大而向前,具暗褐色眼眶环和浅棕色的三角形眼上斑,眶间至前额为逐渐加宽的亮白色线纹,眼间距很窄,耳廓半圆而朝前。前后肢粗短,等长,手的大拇指和其他4指相距的角度甚大,第二指、趾极短或退化,除后足第二趾是爪形外,其他指、趾的末端有厚的肉垫和扁指甲。体毛短密,颜色变异很大。眼、耳之间,面颊、颈侧至肩背呈暗灰白色,背部棕、棕红或灰色,头顶至腰背有一条显著的棕褐色脊纹,至尾基部逐渐变窄,色泽变浅,至头顶分成两岔延到耳端及眼周围,腹面棕色或污灰白色。

蜂猴是一种唯一的有毒灵长类动物,毒腺位于手肘部。当蜂猴遇到危险时,会把毒液投射出去。蜂猴还会把毒液抹在幼崽周围,避免幼崽被掠食者捕食。被蜂猴咬伤会导致伤口感染、肿胀或肚子疼,但毒液不致命。此外,这种毒液能防止蜂猴身上长寄生虫。

  【栖息环境及地理分布】

蜂猴为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树栖性动物,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栖息于低海拔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下,也可达到1300米。多在原始林中比较高大的树干中上层活动,偶尔亦活动于人工蕉林。大一点的蜂猴喜欢到森林边缘,因为那里食物相对更丰富。

活动:夜行性、树栖,极少下地,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及眠休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性喜单独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多为攀爬式运动,不会跳跃,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蜂猴被称为懒猴,是因为它畏光怕热,白天在树洞、树干上抱头大睡,鸟啼兽吼也无法惊醒它。它的动作非常缓慢,走一步似乎要停两步。曾有人做过观察,发现蜂猴挪动一步,需要12秒钟时间。蜂猴动作虽然慢,也有保护自己的绝招。由于它一天到晚很少活动,地衣或藻类植物得以不断吸收它身上散发出来的水气和碳酸气,在它身上繁殖、生长,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使它有了和生活环境色彩一致的保护衣,很难被敌害发现。因此,蜂猴又得了一个雅号——拟猴,意思就是它可以模拟绿色植物,躲避天敌伤害。

捕食:蜂猴的食物主要是热带鲜嫩的花叶和浆果,也捕食昆虫,善于在夜间捕食熟睡的小鸟,喜食鸟蛋。也喜食蜂蜜,因此名叫峰猴。

特性:在蜂猴的胳膊肘内侧的腺体能够产生毒素,当它们梳理毛发时,毒素会遍布它们的皮毛,当其受到威胁时,蜂猴会滚成一个球,只留下有毒的皮毛在外面。当捕食者在树上时,它们也会滚成一个球从树上落下,从而逃避危险。有时它们会采取牙齿咬的被动防御方式来逃避敌害。蜂猴利用视觉、声音、触觉和化学信息来沟通,会做气味标记来通信,也能够利用超声波来感知。

蜂猴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东北部,中国云南和广西。中国分布:云南西部、西南部、南部和广西西南部,云南的分布北限为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和新平哀牢山的低海拔地区。世界分布:印度东北部、不丹、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


  【野生种群及保护级别、措施】

蜂猴在中国数量非常稀少。1993年,广西西南部宁明的蜂猴已经绝迹,仅靖西、龙州和凭祥可能尚有部分残存;云南中部无量山和哀牢山已高度濒危,残存数量可能不及50只;1988年,数量可能比较多的云南南部和西部,有蜂猴数量约有1500~2000只。2009年,国家林业局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630只,云南省数量减少了近2/3。1994年,老挝的种群数量非常稀少;2002年,越南种群也严重减少,且在许多森林中消失;2008年在泰国和柬埔寨分布广泛,但种群密度低,种群呈下降趋势。

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996),评估等级——濒危物种(EN);已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1;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08)——易危物种(LC)。

有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莲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西部的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中部的景谷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以上保护区对蜂猴在中国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估计它们已包括了中国蜂猴80%以上的种群数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南部和西部热带森林的大片被砍伐,已造成本种栖息生境的大幅度减少,使大多数蜂猴仅在保护区中生活。因此,加强有蜂猴分布的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蜂猴的生存环境是一项首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蜂猴入药并无科学根据的道理,制止由此而产生的偷猎、滥捕蜂猴等的行为;进行国内蜂猴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合理审批用于动物园展出或出口的额度。加快建好一个以现有饲养种群为基础的人工繁殖群,建立谱系,以满足国内动物园展出及国内国际交换的需要。

以下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短尾猴的图片视频

  【短尾猴】

短尾猴,也称红面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体重5千克,体长50-56厘米,尾极短;颜面部常为暗红色或带紫红色斑块;体色深暗,背部多为暗褐黑色或暗橄榄棕褐色,腹面稍浅于背部,亦为暗棕黄色。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断尾猴”之称。 中文名:短尾猴。别名:红脸猴、红面猴、红面短尾猴、红面断尾猴、华南断尾猴、大青猴、桩尾猴、截尾猕猴、黑猴、泥猴、人熊猴。

  【栖息环境】

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米的中山林区。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除此之外,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别是果实,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广泛食用。

  【生活习性】

短尾猴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压队,仔猴吊在母猴腹下,响声小,速度快,日活动距离为1-2千米,夏季最长,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5天不等。游荡路线常较固定,在河边、竹林中运动时,常呈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

  【起居活动】

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30只不等,有时可多达80只左右。与中国其他猕猴类比较,地栖性更强,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

短尾猴喜多岩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较畏惧寒冷,昼行性、树栖的动物。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树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树上活动。成年猴不甚活泼,饱食后常将颊囊中贮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或互相理毛,冬天喜欢依偎在石壁上晒太阳,第1顺位雄猴即猴王有时爬在高树上摇晃枝头。幼猴十分爱动,攀抓树枝互相打闹几无休止,常见4-5只幼猴吊成一串然后再由下而上翻回横枝。夜间坐在石壁上分成几个小堆挤在一起睡眠,幼猴多夹在大堆的中间,猴王和第1顺位雌猴在一起,但猴王和第2、3顺位雄猴常分堆睡眠。夏季(6-8月)分散在几棵相邻的大树上睡眠,以适应炎热的气候。猴群在一处活动几天后,便在巢区内漫游。

  【食物 】

短尾猴的食物主要为植物的鲜枝嫩叶、花芽、野果、竹笋、竹叶、果实、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经常到农田搜寻玉米、稻谷和马铃薯。像其他猕猴一样,它们也有觅食时贮存食物的颊囊。也在河谷地带捕捉螃蟹、青蛙等小动物。觅食在全天的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觅食占全天总活动(含休息、各种行为)时间的44.5%。

  【攻击】

1个个体对另1个个体进行瞪眼、拍地、恐吓、追赶、抓毛和撕咬等威胁性行为,攻击的强度依次增强。攻击行为不仅有着保卫领域、防御其它短尾猴群或动物入侵的作用,而且通过争斗中的输赢确定了各个体的社会顺位,这在猴王的产生和更换过程中,达到高潮。通常可见年轻力壮的第2、3顺位雄猴向猴王挑衅或撕咬,有时连打几天,皮开肉绽,直到胜者为王,败者屈服,1986-1993年在黄山观察的一群猴已发生6次“政变”,也就是更换了6次猴王,每次争夺王位的场面都甚为残酷和惊险,敢于争夺王位的个体年龄一般都在7-8岁。

  【理毛 】

理毛,理毛是指1只猴用手分开另1只猴的毛发,并不时去除后者毛发或皮肤上异物的一种友好行为方式。通过理毛不仅清洁对方身体,而且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社会交往,还可以消除个体间由于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因此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理毛多,特别是母亲与女儿之间,其次是姐妹之间。在交配期,形成配对关系的雌雄对之间频繁地相互理毛,以此增加了接触和交配的机会。此外当某一个体受到攻击或惊吓时,其它个体常前来为其理毛以缓和紧张气氛,也经常看到低顺位猴为讨好高顺位猴而小心翼翼地前去为其理毛。

  【 礼仪】

礼仪,也是常见的一种友好行为。当低顺位猴从高顺位猴身旁通过或到高顺位猴附近坐下时,一般低顺位猴先要对高顺位猴作出施礼姿态,以表示对高顺位猴的尊敬或屈服,否则常会遭到攻击。短尾猴的个体空间配置较为密集,个体间经常接触和交涉,由生态环境带来的紧张压力,造成了较为丰富的礼仪,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常见的礼仪行为如:低顺位猴睡倒或翘起后腿露出阴茎让高顺位猴摸一下。低顺位猴慢慢接近到2-3米时,等待高顺位猴前来拥抱,待彼此拥抱后有时大叫或反向扭转身体互相吸对方阴茎,然后立即分开。低顺位猴为了接近高顺位猴,怀抱婴猴送到高顺位猴面前让其用嘴吸婴猴的阴茎,这是短尾猴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低顺位猴让高顺位猴进行无性爬背,这种行为有时发生在共同追赶其它猴后,高顺位猴作为“感谢”域“安慰”而向低顺位猴身上爬跨,但也常见低顺位雄猴或小猴在群体兴奋时爬跨高顺位雄猴。

  【抱子】

抱子,在猕猴属的大多数种,只有母亲表现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在短尾猴则不仅是雌猴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而且雄猴对幼猴,特别是对未满周岁的婴猴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雄猴常抱幼猴于怀中、腹下或为其理毛,或以幼猴为媒介与其它雄猴进行社会交往。抱子行为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1)猴群处于安静状态时,一雄猴接近并抱起某一幼猴,吸其阴茎,然后为其理毛,或某成年猴抱起一幼猴后,靠近另一雄猴,然后两只成年猴吸幼猴阴茎,于是两成年猴通过幼猴为媒介,发生了社会联系;(2)猴群处于不安静或激烈争斗状态时,成年雄猴若把一幼猴抱在怀中,可以阻止其他个体的继续攻击,缓解群内的紧张性,使猴群恢复到安静状态。

【交配】

交配,包括雄性检查雌性外阴行为和交配行为,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即繁衍后代,而且通过性行为也加强两性间的社会联系。猴王几乎占有群内所有性成熟的雌猴,但有1只最喜爱的雌猴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其成对,一起理毛、活动并频繁交配,曾观察到在顺位关系不稳定时,力量强大的第2顺位雄猴敢在猴王面前与第1顺位雌猴交配,但在通常情况下,猴王在其视野内不准其他雄猴与雌猴交配。交配次数的最高记录,1992年9月猴王一天最多发生18次。交配行为发生时,雄性较为主动,当接近雌猴后,先向雌猴龇牙咧嘴表示,然后抓住雌猴身体检查外阴再爬跨交配,持续时间10-54秒,故短尾猴属单次爬跨射精型,抽动兴奋时可发出叫声,并常有几只其他猴聚集周围欢叫,交配完成后坐在地上用手抓食阴茎上的精液,最后,交配过的雌猴常为雄猴理毛。

  【繁殖方式】

每年7月至翌年2月为交配期,但9-10月份为交配的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第二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短尾猴的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分布范围】

原产地: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

可能灭绝:孟加拉国。

引进:中国香港。

中国分布:主要在西南部和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和福建南部,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以及福建南部。

【种群现状】

影响该物种的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被破坏,包括伐木、烧炭、修建公路、水坝、铺设电源线和渔业,也包括纵火、栖息地碎片化、水土流失。这些动物被猎杀和当作食物买卖,传统的“药疗”和当地的骨头商品、肉食品和宠物动物。在贩卖过程中意外死亡。

在印度,很多栖息地被农垦耕种侵占,也被肆意捕杀而濒临灭绝。在越南,这个物种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传统“药疗”贸易。在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用于食猎而捕捉的程度也非常高。与栖息地的损失相比,狩猎威胁相对较低。在缅甸,伐木和木材采伐是主要威胁。商业橡胶种植园,狩猎,和与中国的贸易是该品种的主要威胁。在泰国,栖息地丧失是一大威胁,狩猎也很普遍,但不是显著受到威胁的物种。

在中国,狩猎和栖息地的丧失减少了该物种的种群,在一些地方局部灭绝。短尾猴是中国猕猴属中除猕猴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个种,其种群数量估计有7万只,其中70-80%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广东和福建已非常稀少,在广东,仅分布在惠水一带;福建和贵州南部的可能已接近绝迹。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活跃着一群短尾猴,经常和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旅游的游人嬉闹,与人和谐相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猴群越来越多,短尾猴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短尾猴已达到数千只。

  【保护措施建议】

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使短尾猴的栖息生境得以保存。加强集市场的管理,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贸易。严格审批野外捕捉数量的申请,数量已很少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和贵州实行禁止捕猎。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二级。

以下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猕猴视频和图片

  【猕猴】

猕猴,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躯体粗壮,平均体长约50厘米,它们的前肢与后肢大约同样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头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下部橙黄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中文名,猕猴;拉丁名,Macaca mulatta;别称,猢猴、黄猴、沐猴、恒河猴、老青猴、广西猴。

  【形态特征】

猕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猴。在同属猴类中个体稍小,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呈棕色,额略突,眉骨高,眼窝深,具颊囊,肩毛较短,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有光泽,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不同地区和个体间体色往往有差异。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肉红色。成年雄猴的体型要比雌猴大。

  猕猴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通常四肢基本等长。面部裸露无毛,轮廓分明,眼眶由骨形成环状,使两眼向前,眼间的距离较窄,视觉发达,立体化,可以在树林之间活动时较准确地判定距离,辨别色彩,但嗅觉退化,头骨的构造也随之改变;齿式为异齿型,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锁骨发达,四肢关节灵活,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躯干部分离,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运动,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头分离而且松松地连接在一起,不必连带躯干即可回转前后脚,适合握住树枝;通常只胸前有一对乳头;有盲肠;四趾上都具有5指(趾),可以灵活而稳定地抓握树枝,指(趾)的端部仅盖住指(趾)头背面的扁平指甲,突出的指(趾)部有发达的指(趾)纹,触觉灵敏,还有防止滑落的作用;掌面和跖面裸出,具有发达的两行皮垫,手脚的拇指(趾)和其余4指(趾)相对,可以握合。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及暖温带阔叶林,从低丘到3000-4000米高海拔、僻静有食的各种环境都有栖息,是现存灵长类中对栖息条件要求较低的一种。喜欢生活在石山的林灌地带,特别是那些岩石嶙峋、悬崖峭壁又夹杂着溪河沟谷、攀藤绿树的广阔地段,往往是猴子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生活习性】

习性。集群生活,猕猴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壁岩洞,其活动范围很大。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招唤猴群迅速转移。如果情况紧急,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性情躁动时爱举石掷人。

  食性。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采食野果贪婪嗜争,边采边丢,只食甜熟果子,未熟果却丢弃,故猴群过处往往遍地断枝弃果,因而对野果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必然要扩大觅食范围,活动时间也往往较长。

  争王。在现实生活中,每群猴子都有猴王。猴王的产生,是从众多优秀的雄猴中“竞选”而来。因此,猴王的尾巴往往翘得老高,以显示它尊贵的身份,而其他猴子则是不敢随便翘尾巴的。猴王也是每4年一“换届”,也可以连任。猴子的王位,是强者之间通过激烈的拼搏、打斗而产生的。当每届猴王任期快满时,那些觉得有竞争实力的雄猴便跃跃欲试,当着猴王的面翘尾巴,向猴王挑战,随之与猴王厮打,若打败猴王,再与其他挑战者比拼,经过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最后的获胜者便是新一届猴王。那些败下阵来的猴子,一个个鲜血淋淋,残肢瘸腿。被赶下台的猴王,往往会被驱逐出猴群,成为一只孤猴而四处流浪,由此可见猴王竞争中的残酷。猴子们之所以拼命争夺王位,是因为猴王在猴群中享有特权。猴王在位期间很是威风,众猴必须听命于猴王,不得违抗,有好吃的东西,总要让猴王先吃。猴王不仅多吃多占,而且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大多成年的母猴都是它的“王妃”,所以猴王都是“三宫六院,妻妾成群”。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

引进:中国香港、美国(佛罗里达州)。

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区),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青海、西藏等局部地点也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形状像人,眼如悉胡,两颊塌陷有颊囊,是藏食物之处。屁股没有毛而尾短。能立起来走。咯咯的声音如咳嗽一般。孕五月而生子,生子后多在山涧洗澡。

  【繁殖方式】

一般于11月至12月发情。次年3月至6月产仔,或3年生2胎,每胎产一仔,妊娠期平均为5个月左右,哺乳期约4个月。雌猴2.5-3岁性成熟,雄猴4-5岁性成熟,但最早于6-7岁参与交配。在饲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30年。同性恋现象在猕猴中也时有发生。雌猕猴之间容易结成紧密的关系,而且实行的是临时“一夫一妻”制,一只雌猕猴只在固定时间里与另一只雌猕猴成为性伴侣,但在一个繁殖期里,一只雌猕猴可以先后与数只雌猕猴搭上关系。雌猕猴之间的性行为多为模拟雄性生殖器,以及在亢奋时发出类似雄性的咯咯声。雄猕猴之间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只不过雄性之间的性游戏结束后,它们会立即离开对方,就像人类社会里所谓的一夜情。

亚种分化猕猴(10亚种)

  【种群现状】

中国是猕猴资源的富产国,60%以上的省(区)都有出产,虽然分布不均、分布区不连续,但分布面积仍相当广。据各地对猕猴资源不完全的估算统计综合,中国的猕猴数量约20万只左右。其中主要产区之一的广东省约1万只;广西约3-5万只;贵州约3-5万只;云南约5-6万只;其它地区共约3-4万只。从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猕猴资源最多仅及二十世纪四五十年前的20-30%。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河南等地的猴源下降最甚,许多地区甚至连猴迹都断绝多年了。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种群数量可观,但越来越多地与人类共生导致栖息地破碎化。老挝和越南的种群因狩猎而下降,但分布依然广泛,印度的Namdapha国家公园的种群密度为0.44群/km2,平均每个种群12.3只,其他地区种群数量更高,而印度东北部的森林里种群数量较稀少。

  【致危因素】

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少产猴区,猴子数量多,固而出现猴子下山糟蹋农作物的猴害。群众为保护庄稼,千方百计组织捕杀,有关部门大量组织收购并出口,导致弥猴资源遭到致命的破坏。此后,虽原则上控制在仅限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方可出口,但年出口量仍然可观。1983-1992年中的7年间,国际濒危物种公约的进出口年度报告数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猕猴大约为8000只,平均每年约1000多只。

  【 保护措施】

当前世界各地已开展人工繁殖研究,美国已建立7个灵长类研究中心,我国也在西双版纳建立了灵长类动物中心,并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人工饲养场。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易危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物种价值】

其适应性强,容易驯养繁殖,生理上与人类较接近,因此是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研究工作中比较理想的试验动物。在医学方面,猕猴的应用包括如下几方面:传染病学研究、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生殖生理研究、口腔医学研究、营养代谢研究、行为学和高级神经活动研究、老年病研究、器官移植和眼科研究、内分泌病和畸胎学研究、肿瘤学和环保研究。

【藏猕猴】

藏猕猴,是猕猴的西藏亚种。中文名藏猕猴,拉丁名。Macaca mulatta vestita。别称

猕猴西藏亚种、西藏猕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其形态特征: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呈棕色,额略突,眉骨高,眼窝深,具颊囊,肩毛较短,尾较短,是身体的一半左右。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有光泽,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西藏亚种的皮毛要较其他地区浓密,颜色也较深。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肉红色。成年雄猴的体型要比雌猴大。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通常四肢基本等长。面部裸露无毛,轮廓分明,眼眶由骨形成环状,使两眼向前,眼间的距离较窄,视觉发达,立体化,可以在树林之间活动时较准确地判定距离,辨别色彩,但嗅觉退化,头骨的构造也随之改变;齿式为异齿型,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锁骨发达,四肢关节灵活,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躯干部分离,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运动,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头分离而且松松地连接在一起,不必连带躯干即可回转前后脚,适合握住树枝;通常只胸前有一对乳头;有盲肠;四趾上都具有5指(趾),可以灵活而稳定地抓握树枝,指(趾)的端部仅盖住指(趾)头背面的扁平指甲,突出的指(趾)部有发达的指(趾)纹,触觉灵敏,还有防止滑落的作用;掌面和跖面裸出,具有发达的两行皮垫,手脚的拇指(趾)和其余4指(趾)相对,可以握合。

  【形态特征】

颜面瘦削,头顶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呈棕色,额略突,眉骨高,眼窝深,具颊囊,肩毛较短,尾较短,是身体的一半左右。其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黄色灰褐色,背部棕灰或棕黄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或橙红色,腹面淡灰黄色,有光泽,胸腹部的腿部的灰色较浓。西藏亚种的皮毛要较其他地区浓密,颜色也较深。

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肉红色。成年雄猴的体型要比雌猴大。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通常四肢基本等长。面部裸露无毛,轮廓分明,眼眶由骨形成环状,使两眼向前,眼间的距离较窄,视觉发达,立体化,可以在树林之间活动时较准确地判定距离,辨别色彩,但嗅觉退化,头骨的构造也随之改变;齿式为异齿型,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锁骨发达,四肢关节灵活,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躯干部分离,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运动,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头分离而且松松地连接在一起,不必连带躯干即可回转前后脚,适合握住树枝;通常只胸前有一对乳头;有盲肠;四趾上都具有5指(趾),可以灵活而稳定地抓握树枝,指(趾)的端部仅盖住指(趾)头背面的扁平指甲,突出的指(趾)部有发达的指(趾)纹,触觉灵敏,还有防止滑落的作用;掌面和跖面裸出,具有发达的两行皮垫,手脚的拇指(趾)和其余4指(趾)相对,可以握合。

  【形态特征】

面部、两耳多为肉色,臀胝发达,多为肉红色。成年雄猴的体型要比雌猴大。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通常四肢基本等长。面部裸露无毛,轮廓分明,眼眶由骨形成环状,使两眼向前,眼间的距离较窄,视觉发达,立体化,可以在树林之间活动时较准确地判定距离,辨别色彩,但嗅觉退化,头骨的构造也随之改变;齿式为异齿型,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颊齿通常为丘型齿和低冠齿,臼齿呈四方形并有4个较低的锥状突起,适于咀嚼;锁骨发达,四肢关节灵活,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躯干部分离,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运动,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头分离而且松松地连接在一起,不必连带躯干即可回转前后脚,适合握住树枝;通常只胸前有一对乳头;有盲肠;四趾上都具有5指(趾),可以灵活而稳定地抓握树枝,指(趾)的端部仅盖住指(趾)头背面的扁平指甲,突出的指(趾)部有发达的指(趾)纹,触觉灵敏,还有防止滑落的作用;掌面和跖面裸出,具有发达的两行皮垫,手脚的拇指(趾)和其余4指(趾)相对,可以握合。

  【近种区别】

网络上甚至包括一些传统媒体,往往将藏猕猴(学名Macaca mulatta vestita)和藏酋猴(学名Macaca thibetana )混同一个物种。最简单的区分有两点:一、分布区域不同;二、尾巴长短不同,藏猕猴尾长20-30厘米,相当于身长的一半 ;而藏酋猴的尾长不足10厘米。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中国西藏3000-4000米的高海拔区,喜欢生活在石山的林灌地带,特别是那些岩石嶙峋、悬崖峭壁又夹杂着溪河沟谷、攀藤绿树的广阔地段,往往是猴子最理想的生活场所。

  【生活习性】

集群生活,猕猴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壁岩洞,其活动范围很大。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招唤猴群迅速转移。如果情况紧急,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猴群大小与栖息地环境优劣而有别,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善于攀援跳跃,会游泳和模仿人的动作,有喜怒哀乐的表现。性情躁动时爱举石掷人。繁殖和缺食季节,往往集群大些,故活动范围也较大。形状像人,两颊塌陷有颊囊,是藏食物之处。屁股没有毛而尾短。能立起来走。咯咯的声音如咳嗽一般。

  【食性】

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吃小鸟、鸟蛋、各种昆虫,甚至蚯蚓、蚂蚁。采食野果贪婪嗜争,边采边丢,只食甜熟果子,未熟果却丢弃,故猴群过处往往遍地断枝弃果,因而对野果的可利用程度较低,必然要扩大觅食范围,活动时间也往往较长。

  【分布范围、繁殖方式】

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东部努里斯坦(Nuristan)和西北边境省吉德拉尔(Chitral)、中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一般于11月至12月发情。次年3月至6月产仔,或3年生2胎,每胎产一仔,妊娠期平均为5个月左右,哺乳期约4个月。雌猴2.5-3岁性成熟,雄猴4-5岁性成熟,但最早于6-7岁参与交配。在饲养条件下寿命长达25-30年。

亚种分化:藏猕猴是猕猴的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少产猴区,猴子数量多,固而出现猴子下山糟蹋农作物的猴害。群众为保护庄稼,千方百计组织捕杀,有关部门大量组织收购并出口,导致弥猴资源遭到致命的破坏。此后,虽原则上控制在仅限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方可出口,但年出口量仍然可观。1983-1992年中的7年间,国际濒危物种公约的进出口年度报告数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猕猴大约为8000只,平均每年约1000多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以下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酋猴视频图

  【藏酋猴】

藏酋猴是中国猕猴属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颜面部仔猴为肉色,幼年白色,成年鲜红,老年转为紫色具黑斑或为黑色。栖息于山地阔叶林区有岩石的生境中,集群生活,由10几只或20-30只组成,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亦食鸟及鸟卵、昆虫等动物性食物。5岁性成熟,发情期多在秋季,春未夏初产仔,每胎1仔。

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其拉丁名,Macaca thibetana。

别称毛面短尾猴、四川短尾猴、大青猴、毛面猴、青猴、马猴。“藏酋猴”这一中文名字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是因为它的拉丁学名中用了一个“西藏”的地名,但事实上,藏酋猴并不产于西藏,所以有的学者根据它的2个主要特点,认为应该叫做“毛面短尾猴”,因为它头顶上的长毛从中央向两侧披散开,而且在面颊上和下巴上都生有浓密的须毛,就象络腮胡须一般,是其独有的特征;另外它的尾巴比猕猴的要短得多,呈残结状,但覆毛良好,上侧的毛色比下侧色深,长度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


【栖息环境】

栖息地海拔高度1500-2500米。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稀树多岩的地方。栖息场所固定,晚间多住岩洞或岩崖,有时也上树过夜。

藏酋猴在四川峨眉山的亚种,被称为“峨眉猴”。这猴不惧怕人类,能与游人和平相处。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峨眉猴”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而且随着峨眉山旅游公路和客运架空索道的开通,有的群体开始了“历史性”的大举迁移,扩大领地达60多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活动在海拔较高的主峰“金顶”一带。游客在山上投宿,如果防范不严,没有注意关严窗户,有时房间里就会突然出现许多 “不速之客”,它们聚集在床上、板凳上、桌子上、地板上,翻箱倒柜,闹个不停。

藏酋猴大举迁移的原因据有关人士分析可能有以下方面。其一,峨眉山对外开放以后,进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峨眉猴”也逐渐吃惯了“嗟来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再也不愿意费力寻找野食充饥。过去由于交通原因,游人均为徒步游山,它们就聚集在半山腰游客登山必经的路上等候,以游客的“赏赐”为生。游客大多坐汽车转缆车直上“金顶”,使藏酋猴聚集地的游人骤减,使沿途乞食喜凑热闹的“猴儿们”也感到了生存威胁,便随之改变了栖息地点,向山顶一带迁移;其二,徒步上山的游人,主要是一些来朝山拜佛的香客和居士,他们所带食物“猴粮”多为粗食,而坐车上山的游人则以度假或旅游的人士居多,他们携带的“猴粮”不仅种类较多,而且也比较高级,整日索食的藏酋猴吃惯了“美味佳肴”,口味也在日渐提高,使得它们哪里有好吃的就往哪里跑;其三,藏酋猴内部的 “领地”之争也不断发生,各个群体“部落”之间时常因为争斗、争食、争好食而引起的战事不断,结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落荒者只得另辟领地。

峨眉山的藏酋猴扩充领地是喜是忧,人们的看法不一。有的动物专家认为,根本就不宜向野生的藏酋猴人为投放食物,而应该帮助它们“自食其力”,从而减少它们对于人类依赖的“勇气”与“信心”,否则照此下去,天长日久,野生藏酋猴的消化功能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其自然的性情和生活习性也会随之“恶变”,抵抗力会减弱,也极不利其繁衍生息,到那时,也许就会“猴将不猴”了。但热衷于开发旅游业的人士大多认为,四方香客,八方游人都万分“钟情”于峨眉山的“灵猴”,愿意“孝敬”“猴居士”,将此作为游山的一大乐趣。藏酋猴将活动区域扩大,可以使更多的游人感受这种“人猴相亲”的欢乐场面,实在没有必要去改变。不过,也有人以群体繁殖过快,有些“流氓猴”的恶作剧使游人受到受害等为由,捕捉了很多藏酋猴在山下进行人工饲养,为游人提供逗乐、照相等服务,同时也能取得一些收入。

  【生活习性及分布范围】

习性。喜群栖,由十几只或20~30只组成,大群可达百余只。每群有1-3只成年雄猴为首领,遇敌时首领在队尾护卫。喜在地面活动,在崖壁缝隙、陡崖或大树上过夜。[1]

食性。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果、枝及竹笋为食,兼食昆虫、蛙、鸟卵等动物性食物,有时到农作物区取食。

分布范围。藏酋猴分布于中国中部地区,东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达秦岭南部,南界为南岭在西藏分布于察雅、江达、贡觉、芒康等地。贵州全省9个地、州、市中,有7个分布有藏酋猴。

【繁殖方式】

藏酋猴性成熟期雌性略早于雄性,4-5岁时发情,一年中都可见到有交配现象,但其高潮期多在10-12月。孕期约5个月,次年3-5月产仔,一般每胎产1仔,偶产 2 仔。哺乳期为 4-5个月。

亚种分化,藏酋猴有4亚种。但要说明,藏猕猴不是藏酋猴,藏猕猴是猕猴的西藏亚种。

  【种群现状及致危因素】

藏酋猴是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垦导致阔叶林遭到破坏,使藏酋猴的生存区域日渐狭窄,在武夷山、猫儿山及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数量。迄今未有数量调查,但据了解,数量较多的县可上千,一般县仅几群,约一、二百只,少的县仅几十只。据此,估计该种的种群数量当有一万只以上。

由于藏酋猴栖息于山区,秋季常以作物为补充食物来源,故常把它们列入害兽予以防除。藏酋猴和一般猴类比较,比较难于饲养,尤以刚从野外捕获的,死亡率很高。只要驯化和精细管理,分群饲养,定时定量,注意卫生,也能饲养繁殖成功。但尚无专养这种猴的饲养繁殖场,只是在动物园繁殖部分供展出。

  【保护措施及建议】

藏酋猴由于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尤以像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藏酋猴已严禁猎捕。现在贵州的梵净山、雷公山设有两个自然保护区。

保护建议:藏酋猴是所有猕猴属中了解最少的种。应当对加强该种的调查工作,对其种群数量、生境条件和分布区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提出合理、现实的保护行动计划。四川省规划今后将增建的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瓦山、贡嘎山、瓦灰山等六个区应有藏酋猴分布。主管部门应严格控制批准捕获,同时注意加强宣传教育。还应加强生态学的研究。并对数量较多的地方注意地方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十分必要时,可考虑在科学基础上开展饲养发展项目,进行驯化繁殖,合理利用。

1 、加强宣传教育。以有关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保护管理计划,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全社会都认识到保护藏酋猴的重大意义,特别是藏酋猴的产区要做到家喻户晓。

2 、协调动物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在社区开展自然保护意识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意识,改变靠山吃山的旧思想,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并扶持当地群众发展经济,给村民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缓解对森林资源及其藏酋猴生存的压力。

3、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保护区的藏酋猴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保护,但对其生态生物学方面的资料至今尚缺系统研究,应积极寻求国内外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国际保护组织的专家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开展科学研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