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器官的大功能——昆虫户外课堂 | 活动招募

 太行森林 2019-05-05

这 夸张的造型 背后有着怎样的 功能 

伪装 成 别人的样子 又是演哪一出?

后翅 特化为 平衡棒 有着怎样的 意义 

昆虫结构 是否可以 为我们所用  

 是否有过 仿生学设 的灵感?

   

敬请关注

“户外昆虫课堂”第三场

小器官的大功能

“小器官的大功能”这堂课中,我们将了解形形色色的昆虫器官,探究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听学者分享前沿的形态学研究,同时开展自己的课题;尝试仿生产品的构想和设计体验。


指导老师

1/2  中国科学院昆虫学博士——姜春燕

姜春燕,昆虫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要从事象甲的分类学研究。参加野外科考 20 余次;先后访问波兰、西班牙、美国、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在Zootaxa等昆虫学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出版《中国延吉动物》《稻水象甲》等专著。

前后参加过20余次野外科考的姜春燕

2/2  中国国家地理科考领队——刘洋

刘洋,中国国家地理科考领队,中国科学院动物学曾带队前往东非雨林、阿尔金无人区、阿里高原、藏东南冰川、横断山脉、西沙群岛等地考察;亦从事榕小蜂的分类研究,发现并命名中国非传粉榕小蜂新属Sycidiphaga

在阿尔金,刘洋以“爬行类不可见”的低速悄悄接近一只沙蜥

活动亮点

1/4  以象鼻虫为例,了解形态分类研究

象甲俗称象鼻虫,因具有长长的喙而得名。象甲的喙是怎样的结构?又具备什么样的特殊功能?特殊的喙对其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形态学研究的?且听专家分解。

2/4  盘点奇特的昆虫身体结构与功能

蝼蛄的开掘足 图/景天/中国国家地理网

深究象甲喙部的形态与功能后,我们将盘点那些奇特的昆虫身体结构,探讨背后的功能以及生存意义,以此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3/4  孩子们开始自己的课题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