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12日,正在建设中的江湾市中心区迎来少有的热闹。来自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各区党部、上海特别市政府下属各机关、上海各工商团体的代表以及全市国民党党员、童子军等6万余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市政府新厦北广场,参加孙中山铜像(时称“总理铜像”)揭幕典礼。上午10时许,在万众瞩目之下,市长吴铁城轻轻扯下覆盖在铜像上的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一尊耗时六年建成的孙中山铜像徐徐展现在众人面前。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响彻云霄。 说起民国时期上海建造的孙中山纪念物,最早者或许当属上世纪20年代末,江湾民众在当地建起的孙中山纪念碑(时称“总理纪念碑”)。但从筹备建设周期、参与筹建单位的规格以及设计者在业界的知名度等方面来看,1933年底落成的这尊孙中山全身立像在旧时上海当是首屈一指的。 六年筹建 两度选址 上海各界筹建这尊孙中山铜像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927年下半年。是时,为了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由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上海特别市政府、京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下简称“两路局”)、淞沪警备司令部共同发起倡议,决议在位于上海北站(即天目东路上的原上海火车站)的两路局办公大楼门前广场上塑造一座孙中山铜像,以示永久纪念。为此,四机关筹组了上海北站建筑总理铜像委员会,并函请沪上各机关团体参加。该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要务就是落实铸像经费的来源问题。经过商议,决定采用社会募捐的办法,募集资金3万元。委员会还特意印发募捐册,广为分送。当年11月12日,上海各团体代表5000余人在北站举行了铜像奠基典礼。安放在两路局大楼门前广场上的奠基石是一块0.6米见方,厚0.2米的花岗石,四周用铁栅栏围了起来。但不知为何,此石上并无任何字样。 诸位或许纳闷:为何要将孙中山铜像建在人流混杂的火车站地区呢?1928年5月16日,两路局局长李垕身举行晚宴,邀集上海各界头面人物共商铜像筹建事宜。席间,众人讨论通过了一份募捐启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佥以念余省行旅往来,以沪滨为总枢;念万里铁路计划,尤先生之宏愿,是欲示矜式、永讴思、绍前徽、诏后起,建像之地尤以上海铁路北站为宜。”是啊!孙中山先生曾认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就提出要在中国修建10万英里铁路,还详尽规划出中央、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和高原铁路系统的宏伟蓝图。从这层含义上讲,以火车站广场作为孙中山铜像的基址,实在是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 然而铜像奠基之后,由于国内时局混乱不堪,最早提议树立孙中山铜像的四机关人事更迭频繁,导致经费筹集、模型设计及铸造等事止步不前,一切好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1930年,四机关再行召集各界代表开会讨论推进方法。为在短期内促成此事,会议决定裁撤上海北站建筑总理铜像委员会,另组上海各界建筑总理铜像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这个组织的成员不仅包括了国民党上海党政军各主要机关的头头脑脑,还有市商会、招商局、两路局的负责人,规模堪比一个小型的市议会。筹委会的成立使得孙中山铜像筹建一事“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筹委会的积极动员,全市各机关团体踊跃捐输,筹款迅速增至2万余元,基本达到了两年前所预定的筹集目标。这笔款项被存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专户之中。 因参加筹委会的各机关分散于市内不同区域,不利于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于是,筹委会推选出常务委员5人,负责具体事项的执行。他们分别是:市党部代表叶秀甫、淞沪警备司令部代表张泰际、市政府代表林炎南、两路局代表王金职和商界代表王晓籁。 在捐款募集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筹委会常务委员们经过商议,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向社会公开征求铜像图样。1930年6月5日,《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时报》等上海主要报刊都刊载了征求广告,征集期限仅为一周。时间的确仓促了些,但应征者却“颇有其人”。经过初步遴选,江小鹣、张辰伯的参选作品博得筹委会委员们的青睐。此二人都是雕塑名家,他们的作品能脱颖而出,本也在大家的料想之内。可是,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要成为孙中山铜像的主设计师,还得通过公开评选这一关。 8月25日,筹委会开会决定,由江、张二君按照其设计的图样,塑造石膏模型,并陈列在两路局大楼门前广场,向公众展示。9月12日,筹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对两个设计方案进行最终评审。为示公允,两尊石膏像上原先刻着的作者姓名都被隐去,取而以“甲”、“乙”两字替代。唱票统计显示,甲模型得2票,乙模型得6票,弃权2票。不言而喻,乙模型高票获选,它正是出自江小鹣的手笔。会议的第二项议程是铜像铸造工程开标。开标结果有点出人意料,江小鹣与张辰伯的标价竟然分毫不差,均为12000元。综合各方面情况,江小鹣最后胜出,取得了承造孙中山铜像的资格。 按照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有关规定,凡各地建筑孙中山铜像,其图样事先须经中央党部审定。因此,筹委会将江小鹣所拟的图样和石膏模型送往南京审核。不过,南京方面似乎对江小鹣的设计还不甚满意,1931年4月,中央党部秘书处复函筹委会,对江小鹣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附上孙中山先生1924年12月25日在北上途中,经停天津时的留影,那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后一张正立站姿的照片。中央党部要求江小鹣照此塑像。 俗话说“好事多磨”,就在孙中山铜像筹建工作稳步向前的时候,一·二八事变骤然爆发。大敌当前,铸像之事只得再次搁置。 1933年2月6日,筹委会召开第八次会议。鉴于北站在战火中损失惨重,与会者决议将铜像的基址从北站迁至江湾市中心区,具体位置是在市政府新厦北面的广场上。那时,有关方面计划在市政府新厦以北建造一座中山纪念堂,铜像正好介于新厦与规划中的中山纪念堂之间。此外,会议还决定在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11月12日举行揭幕典礼。市商会主席王晓籁认为江湾市中心区的周边环境较之北站要空旷许多,如果铜像过于低矮,则有碍观瞻,建议增加铜像高度。会后,市政府敕令市工务局着手办理上述事项。 但是,市工务局局长沈怡在随后给市政府的报告中称:“总理铜像曾在北站举行奠基典礼一次,……一再举行奠基典礼殊非相宜。”更何况,以市长吴铁城为首的市政府官员和各界代表早已确定将在3月12日前往市立园林场风景园(原址位于浦东东沟大将浦北,1931年动工兴建,1936年改组为市立农林场)举行植树典礼,这与决议中的铜像奠基典礼在时间上也有冲突。因此,沈怡建议取消奠基典礼。至于铜像的高度问题,工务局方面专门与江小鹣会商,江认为铜像高度“不甚过低”,而且铸像的模具已大致造就,如果再加高,势必延缓竣工时间,经费上也会有所增加。经过慎重考虑,工务局认为无需增加高度,以免周折。 铜像铸造的前前后后 作为孙中山铜像的主设计师,江小鹣此人不能不介绍一番。他是江苏吴县人,为现代中国雕塑界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游学日本、法国,专习美术。1915年回国后,应刘海粟之邀,出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及雕塑教授,在虹桥路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小鹣造像所”,另于闸北开设美丰铸金厂。江小鹣擅长人物肖像雕塑,在民国年间颇具社会知名度的陈师曾像、李平书像、陈其美像、谭延闿像、哈同像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江小鹣为孙中山塑像也不止一次了,1929和1930年,他先后为武汉塑造了两尊孙中山青铜立像。曾竹韶评价江小鹣的雕塑“造型严谨、意境深邃、手法洗炼,具有民族特色”。 然而,江小鹣此次在雕塑孙中山铜像时,遇到的是一道“命题作文”。前文已述,国民党中央党部将孙中山于1924年12月25日在天津的留影转交给江小鹣,嘱他以此作为铜像创作的蓝本。有了明确的参照,再加上江本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只见石膏模型上的孙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右手持礼帽垂及膝盖,左手持竹杖,足登毡鞋,面容虽显憔悴,但目光坚毅,巍然屹立。凡见过这具模型者,无不啧啧赞叹,谓之栩栩如生。 1933年3月20日,筹委会组织各相关机构的代表对模型进行最后的审查。诸代表仔细观看后,认为“模型大部分均妥善,惟长衫下摆太小、呢帽太大,应即更正合度”。嗣后,筹委会又将模型与图样再次呈交国民党中央党部核定。立法院院长、孙中山之子孙科在审看模型后提出几点修改意见:其一,铜像面部印堂微低,应适当加高;其二,胸部略高,可减平;其三,手杖的外形应稍加改良。 3月24日,市工务局受筹委会委托,正式与江小鹣签署铸造合同。根据合同的约定,孙中山像为红铜合金材质,高8英尺(约合2.44米);加上铜质底座总高9英尺(约合2.74米),重约2000磅(约合907千克),造价为12000元。当然,这笔钱不是一次付清的。在订立合同时,先期付给江小鹣5000大洋。待铜像铸造完竣时,再付5000元。等铜像装置到位,经工务局检验满意后,支付剩余的2000元。倘若在12月20日前不能完工,逾期一日扣除100元。 江小鹣负责的只是铜像铸造,座基则由市工务局另行委托“大上海计划”的主任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座基整体呈圆形,直径24米,分三级九步,每级置铜鼎4只,共12只,每只鼎下面都垫有一块1.33米见方的芝麻石。起初,董大酉是想采用铁鼎,但考虑到视觉效果,还是换成了铜鼎。这样孙中山铜像矗立在座基圆心部分、用芝麻石构建方形台基之上。这恐怕是为了体现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 6月30日,市工务局在《申报》上刊登座基工程招标广告。6天后,在市工务局礼堂当众开标,最后由褚抡记营造厂中标,造价为17000元。 隆重揭幕 经过将近半年的紧张施工,孙中山铜像铸造完毕,座基工程亦告完竣。11月10日上午10时,暂存于美丰铸金厂内的孙中山铜像在江小鹣和市政府官员的监督下,被小心翼翼地移至市政府新厦北广场,安于座基之上,面南而立。至此,万事俱备,只等一场盛大的揭幕典礼。 孙中山铜像的揭幕典礼定于是年11月12日举行,这天亦是中山先生诞辰67周年纪念日。两项叠加,意义自然非同一般。上午8时,前往江湾市中心的各条道路上已是车马接踵,络绎不绝。新厦两侧分立两座用红绸搭建的牌楼,牌楼上以金字缀成“上海各界纪念总理诞辰及总理铜像揭幕典礼”的条幅分外醒目。在铜像座基前的空地上,用竹竿和蓝白色布条围出了贵宾区域。凡持参观券者,均可入内。贵宾区以外东首是国民党员和农工商团体成员的列队集合处;站立在西首的是童子军以及军警代表。 10时,揭幕典礼正式开始。在悠扬的乐声中,市长吴铁城缓缓将铜像上的覆盖物轻轻揭去。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这尊伟岸挺拔的孙中山铜像第一次展现在公众面前。此时,应筹委会之邀,欧亚航空公司派出的一架飞机飞临市政府新厦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向地面抛洒五色传单,典礼现场的气氛在漫天飞舞的传单烘托下几近沸腾。 揭幕之后,吴铁城、王晓籁等先后致辞。11时半,典礼结束,但参加活动的民众依然热情不减。全市童子军3400余人继而举行了检阅仪式。余者则利用各种交通工具返回南市公共体育场集合,然后整队出发,绕着老城厢进行游行,沿途观者不计其数,可谓万人空巷。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全面爆发。毗邻黄浦江的江湾市中心成为了中日交战的主战场。硝烟纷飞之中,市政府新厦北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亦不能幸免,炮弹无情地袭来,铜像被炸成两段,轰然倒地,仅剩下空荡荡的座基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2009年12月8日,孙中山铜像在时隔72年之后得以在原址上重新恢复。这尊铜像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张海平教授担纲制作,其外观基本上是对江小鹣原作的复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