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前只是个小渔村”,这种天方夜谭不仅流传颇广,而且众口一词、几成“共识”:报纸、杂志、老师、领导都在这样说。这是上海历史宣传的悲哀。 有人振振有词,说外滩的高楼大厦,都是上海开埠以后建立的。还有根有据,拿出历史照片说,上海开埠前,外滩还是一片荒芜!总之,好像上海的发展完全是外国人的功劳,是他们将上海这个“小渔村”变成了繁华的城市。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尊重历史事实。无须讳言,现在外滩的西洋建筑确实是开埠以后建造的。但难道据此就能得出“上海开埠前是个小渔村”的结论吗?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外滩,而应纵览上海开埠前的整个历史。大部分人不了解历史,情有可原。但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在开埠前,上海已经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县城,里面住着十几万居民。哪有这样的“小渔村”?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初期设立征收酒税的“上海务”(“务”为旧时收税的关卡。这也是“上海”名称的最早史料记载)。官方机构都是因需而设,如果上海没有比较发达的酿酒贸易业,根本无税可收,官方也不会设立“上海务”。此后贸易增多,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上海设置市舶分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稍后建上海镇。上海镇居江海之交,腹地辽阔,舟楫航远,四通八达,不少南北商船来此贸易,多种货物在此集散,朝廷设置了专管商业贸易的榷货场,更促进了上海镇的繁盛。 元初,上海镇 “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宫、仙馆、甿廛(居民区)、贾肆(商店),鳞次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至元十四年(1277年),上海镇设立市舶司,地址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上海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今宁波)、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如果那时的上海没有海外贸易,就不会设立这个市舶司;能够与以上城市相提并论、设立国家级的市舶司,上海就一定不会是个小渔村。说其它六个都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只有上海是个小渔村,你相信吗?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建县。其原因就是“是年,以华亭县户口繁多,上海及周围5乡的户口数已逾6.4万,已超过南方大县的3万户的户口标准”。 在宋末元初这短短的二十多年里,上海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成功完成“三级跳”:从建镇、设市舶司到建县。导致上海镇快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是,吴淞江淤塞,大船无法抵达上游的青龙镇,而上海镇凭借天时地利取而代之,很快成为人口稠密、商贸发达的货物集散中心。 到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上海县已经是“人物之盛、财赋之多,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东南名邑”。上海建县之初未筑城墙,明代多次遭到倭寇侵略。为御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你见过哪个小渔村有如此规模城墙的? 康熙二十三年部分开放海禁后,长期受抑制的上海人开始重操旧业,造船下洋,行货海外。康熙二十四年在上海设江海关。初设大关于漴阙(在今奉贤县),不久因处所狭促,移驻上海县城。关署设于县城小东门旧察院行台衙门,大关设于小东门外。 雍正八年(1730年),苏松道(负责管辖苏州、松江两府。“道”的地位高于府而低于现在的省)移驻上海,负责“榷税、稽查、海舶”事宜。此举说明,上海历史地位的重要以及经济繁荣的程度。此时上海外贸主要与日本、朝鲜、南洋各国往来。出口的商货,除了腹地以及邻近区域转口的丝、绸、茶叶、纸、瓷器及土产等货外,本地区出口的主要是各色棉布。如乾隆时,运回英国的上海地区所产南京布每年约2万匹左右。美国购买的南京布等棉纺织品约140万匹。之后,以上海港为主的南京布出口更是逐年递增,数量高达300万匹,分别运往美国和北美。康熙时关税定例正额,江海关是2.3万两,而乍浦为浙海关重要港口,定例为1.3万多两。据乾隆十八年数据,粤海关居第一,年收关税51.52万两,以下为闽海关31.44万两,浙海关8.77万两,江海关7.75万两,就是说,上海关税名列全国第四。请问,世界上有收这些关税的“小渔村”吗? 以上为海外贸易。埠际贸易也繁荣兴盛。北洋来的豆油、豆饼、大豆,南洋来的蔗糖、鱼翅、燕窝,长江流域的大米、瓷器,太湖附近的丝、茶,苏松产的棉布,都在上海交换贸易。县城东门外“舳舻尾衔,帆樯如林,蔚为奇观”。上海地区生产的棉花、土布主要通过海运,输入东北、华北及华南沿海地区。从乾隆年起,上海潮州、泉州、漳州商人置地造屋,建立馆所。到开埠前的道光二十二年上海有各类公所、会馆27所,表明上海已是客商汇聚的商埠。 开埠前10年,上海县城人口已达12万之众。街道也从明后期建城时的10来条,扩展为60多条。“城东南隅,人烟稠密,几于无隙地”。云集各地的商贾远远超过明代。由上海港进口的大批洋货经各地商人之手转输内陆。小东门外已有洋行街。外国银洋在上海地区已日渐流通,有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等30余种。专营银钱兑换、贷放的钱庄亦应时而兴,乾隆年间已有钱业公所。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1786~1797年)上海县先后开办钱庄124家。银票往来、汇划成为贸易的重要清算手段,也推动内外贸易的发展。上海港呈现民间贸易、官方贸易、合法贸易、走私贸易并存格局。据统计:开埠前夕,上海贸易总量为5330万两,其中上海埠际贸易货值4840万两,占90.8%;正常外贸货值450万两,占8.44%;鸦片走私贸易货值40万两,占0.75%。上海港成为全国最重要贸易港口之一。请问,世界上有这样的“小渔村”吗? 终于,英国人开始觊觎上海。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号闯入上海,考察了上海的港口和商业。其回国报告认为,上海“这个地区的自由贸易对于外国人,尤其对英国人的好处是不可估计的”。差不多同时,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也曾到过上海,回去后说上海是“中国东部海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的贸易即使不超过广州,至少也和广州相等”。稍后,另一个英国人福钧也曾说,“就我所熟悉的地方而论,没有别的市镇具有像上海所有的那样有利条件。上海是中华帝国的大门,广大的土产贸易市场。……内陆交通运输便利,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它”。“最大的商业中心”、“中华帝国的大门”,这就是洋人报告中的上海,哪有一点“小渔村”的味道? 总之,当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清帝国大门的时候,上海很自然地被列为五口通商之一。如果此时上海真是一个“小渔村”,他们是不会看中它的。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被迫辟为商埠。这就是上海开埠前的历史真相。 综上所述,“上海开埠前只是个小渔村”有悖历史事实。鼓吹此说,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历史的无知。我们应该反思,这样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谬论,为什么能旷日持久、堂而皇之的公开宣传,而且畅通无阻?原因不外乎三:别有用心、误导视听;妄自菲薄、否定历史;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说明上海人,特别是有关的领导和媒体,亟需普及上海古代史。最后,请大家牢记列宁的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本文主要参考《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作者周敏法为浦东文史学会理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