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大家都来研究浦东的早期历史

 国民一员 2019-05-05

浦东辉煌的现代,有目共睹,世人皆知。但浦东的历史,特别是浦东的早期历史,包括一些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不少说不清、道不明。这与浦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组织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这也是我今天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

 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书中曾说:“我实在浅陋,想不出今天我们来研究吴越当时的历史生活,除了勘核前人的文字记载,还有什么其它办法。”有关上海(包括浦东)早期历史的资料很少,所以对其研究极其困难,正因如此,至今少有人涉足,留下很多谜团。倒是研究上海近代百年历史,成为热门显学,且成绩斐然。

 但历史是承前启后、无法中断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研究。特别上海已跻身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连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不免令人耻笑。作为浦东的文史工作者,把浦东早期历史搞清楚,应该责无旁贷。本人在此抛砖引玉,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都来研究。

    一、关于浦东的成陆

    这是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但现在就众说纷纭。众所周知,浦东是个冲积平原,总体而言由西向东逐渐成陆。而几条海塘正是展示浦东成陆的最好“年轮”,所以搞清它们的修筑年代十分重要。但唐代开元捍海塘和下沙捍海塘的位置,至今不清楚;老护塘到底是北宋皇祐年间修筑的,还是南宋乾道年修筑的?《上海通志》说是前者,可南汇博物馆和《浦东大型历史人文展》却说是后者。对此应该探讨,有个定论。

    二、关于浦东名称的来历

    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说:“因在黄浦江之东,故名浦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话百分之百正确——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此话百分之百不正确——因为那时还没有“黄浦江”。

    “浦东”一名,最早出现在上海地区现存最早的志书《云间志》里,此书编著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书中称,华亭有五大盐场,其中之一为“浦东盐场”。但是它的区域范围,只是盐场一个“点”;它的位置在上海最西南角的金山卫城附近(据明正德《金山县志》地图),似乎与今天的浦东也“不搭界”。

    南宋范大成《吴郡志》所列吴淞江下游南岸有大浦十八条,从理论上讲,每条“浦”的东面,都可以叫“浦东”。所以笔者认为,“浦东盐场”之“浦东”,与我们今日所称之“浦东”,没有渊源关系,不能作为现在“浦东”名称的鼻祖(它们只是巧合而已,就像川沙南面也有高桥地名一样)。

    顾炳权先生就认为:浦东是指上海浦以东地区(顾炳权《上海风俗古迹考》“浦东”:“‘浦东’这一名称的出现,早于明初黄浦江水系形成以前,所指的是‘上海浦’以东地区”)。

    再说浦东之名早已有之,而“黄浦江”这三个字的称谓,鸦片战争后才始见,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先有“子”、后有“父”?说不通啊。今天的事实,并不代表历史的事实。所谓“因在黄浦江之东,故名浦东”,只是后人根据后来的地理状况,主观臆想出来的。那么,浦东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有待大家探索。    

     三、关于浦东历史的起点

    到底是“千年浦东”、还是“百年浦东”?这也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1990年版《川沙县志》还有“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等记载,可以说是“千年浦东”。

    但《浦东大型历史人文展》以及南汇博物馆的建置沿革,却是从雍正三年(1725年)南汇建县才开始的,给人的感觉是,浦东历史不到三百年,一下变成了“百年浦东”。川沙也一直以“百年古镇”在宣传。浦东单独成为县的建置比较晚,之前可不可以算浦东的历史?宋代时期华亭县的长人乡和高昌乡(这两个乡的名称和范围,一直延用到清代晚期),覆盖了高桥镇以南、老护塘以西的整个浦东新区和上海老城厢。当时浦东与浦西的地位是一样的(还没有设置上海县),难道它们都不能算作历史?浦东历史从何时起算,应该有个明确、统一的说法。

    四、关于浦东早期的江河

古代的吴淞江是整个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它曾经穿越整个浦东大地,直泻东海。由于年代久远,史实湮灭,人们搞不清楚它的位置和出海口。浦东有关史书也没有吴淞江条目。

1990年版《川沙县志》中,关于南跄盐场的位置,其说法前后矛盾。其93页“概述”说南跄盐场在淞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以吴淞江古道为界,淞南有南跄盐场,时为华亭县高昌乡滨海之地;淞北有清浦盐场,时为昆山县临江乡滨海之地。今属川沙辖境”。其12页“大事记”又说南跄盐场在淞北:“南宋乾、淳年间(1165—1189年),下沙盐场北部和淞北的南跄盐场在今川沙境内”。

为什么前后矛盾?其实质是吴淞江的位置搞不清楚:不知南跄盐场在其南面还是北面。近来关于吴淞江古道位置的讨论更是热闹:有的说就是高桥界浜,有的说在高桥南面二十多公里。孰是孰非,有待探讨。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节著《史记正义》就有:吴淞江“至南跄浦口入海”。南跄浦口是浦东地区见之文献的最早地名。

南跄口是吴淞江的出海口,对此大家普遍认同。但对南跄口的位置,人们则众说纷纭。(一)庆宁寺说。如《浦东老地名·庆宁寺》。(二)复兴岛说。如1998年《虹口区志》第一篇概述。(三)浦东中部地区说。如2004年第2期《上海地方志》《青龙觅踪》。(四)江湾说。如2006年第6期《上海地方志》《上海的出海口》。(五)吴淞口说。如2001年《上海港志》航道工程。2008年《高桥镇志》也从其说。(六)顾路说。如《上海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淞浦二江变迁及上海港的发展。(七)黄家湾说。如1990年《川沙县志》。

以上种种关于南跄口位置的描述,东西南北近者相距数里,远者相距几十里,根本无法统一。那么,南跄口到底在哪里呢?也有待探索。

    五、关于浦东早期的名人    

    原来都说沈都远是宋室南渡时到高桥定居的,他的墓是宋墓。实际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他是张瑄同时代人,而张瑄本是海盗,元代招安当官后才把沈都远接到高桥定居的。既然他是元代才到高桥定居的,自然与宋室南渡无关;他也不可能是高桥早期历史的开发者,因为高桥南宋已有一寺五庵;他的墓也不是宋代的,因为不可能墓在先、人死在后。

    总之,浦东早期历史还有不少待解之谜,等待大家研究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