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们最喜欢发掘的便是历代帝王陵墓,因为古代崇尚厚葬思想,所以古代的王公贵族墓地之中都陪葬有大量的金银玉器等珍贵器物,比如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掘出来的几套金缕玉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整套青铜编钟,都可谓世之珍宝。而不光是考古学家们对帝王陵墓颇感兴趣,盗墓贼自然同样是垂涎三尺,许多珍贵的古墓往往在发掘之前,就已经被这些“钻地龙”率先光顾,使得文物损失惨重。而元朝帝王的陵墓制度,则是吸取了经验教训,做出了很大的改革。 元代帝王认为“穷天下之力”厚葬,会导致“几经变乱,多遭发掘”,因此采取了保密的土葬方式,使后人无法发现。因此时至今日为止,发掘的历代陵墓之中,以元朝陵墓最为罕见。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1972年夏天,在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一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水汇聚在光秃秃的山岭之上,随后倾泻而下,沿着漳河滚滚而去。而洪水退却后,当地正在务农的民众无不目瞪口呆,因为他们发现河岸边是一座座被水冲开的坟墓和坟坑。 而在墓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金银玉器,除此之外,农民们还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砖雕刻画。省文物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当即派出有关人员飞奔到此,专家们组织会谈之后,最终得出结论:这座占地近三万平方米的古墓,乃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代的家族墓地,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最大的元代墓群。有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发掘清理墓葬17座,发现了诸如元铜镜、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赐金牌等相当罕见的文物。 汪世显并非初时便是元朝将帅,他本是金国巩昌便宜总帅,当时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兵锋指向南方,并且在1234年灭亡金国。1235年,汪世显坚守的巩昌堡垒被围数月,弹尽粮绝之下,汪世显被迫投降。从此之后,汪世显及其子孙便成为了蒙古人的爪牙,为蒙元冲锋陷阵,在南下征战,削平内乱等战争中屡立功勋,因此颇受器重。从元朝兴起到灭亡,汪氏家族在元朝为官者180多人,高级官员30多人,驸马3人,封王者3人,可谓世家公卿,地位显赫。 后来朱元璋兴起义兵讨灭暴元,汪氏家族识时务者为俊杰,转而投奔了明朝。从1243年汪世显下葬开始,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大概370多年,汪氏元墓群共有墓葬120多座,葬有200多人。从考古发掘来看,其墓为方形墓室,圆形穹顶,有着汉族传统的砖木结构,但是整体形状又呈现蒙古包状,体现出了元朝时期汉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的交融。而在清理出来的十七座墓葬之中,出土各类文物超过700件,最为珍贵的有三件文物:花草飞鸟纹瓷坛、元代衣帽和木房屋模型。 而除了各类文物之外,墓室内还有大量精致的壁画,刻有天马、白鹤、飞天、牡丹、二十四孝等等。而从墓室结构看,汪氏元墓群和宋墓类似,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结构极为繁华,体现出了汪氏家族的雄厚财力。汪氏元墓群作为极为少见的元代大墓,为我国研究元代墓葬提供了研究资料,十分珍贵。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