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还没从复联4里缓过劲儿来。 其实叔也没有。 ……毕竟是漫威十年布局的收官之作,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与此同时,一部影片已悄然上映,大受好评,容不得大家多缓几天。 因为,也许这部走遍了各大国际电影节、豆瓣评分高达8.8分、点映口碑爆棚的电影,才是四月里最大的“眼泪收割机”。 《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定档海报上的小男孩笑靥如花,底部却配了这样一行字: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在崇尚百善孝为先的中国,这句话看上去是如此“大逆不道”,然而看过电影的叔要告诉你: 这句台词一点问题都没有,而海报上男孩的笑容,甚至会令你痛哭流涕。 因为,这是他在影片中露出的唯一一个笑容。 《何以为家》原名《伽百农》,主题聚焦中东难民小孩的苦难人生。 影片引进一经确认,无数知名业内影人写下微博长文推荐这部作品。 《我不是药神》中“黄毛”的扮演者章宇 业内知名影评人史航,引用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诗句来点评这部影片: “珍珠,就是痛苦围绕沙粒建造的庙宇。” 这部电影也是一颗珍珠,也是一座庙宇。 叔也觉得,这确实是部值得推荐的好片。 “伽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是耶稣传道所迁居的、曾发生过无数神迹的地方。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伽百农”更像是混乱、无序的代名词。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有无数孩子生存于水火之中。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这里却像是根本没有未来一样。 这部影片的主角,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里,叔所说的“真实”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不仅电影主角,甚至连现实中的主角,都是“真实”的。 《何以为家》拍摄耗时长达五年,其中担任主演的小男孩赞恩·阿尔·拉菲亚,本就是从叙利亚逃亡至黎巴嫩的难民小孩。 也就是说,海报上这个小男孩根本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五年前,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及其团队,从难民收容所中寻到的一颗“沙粒中的珍珠”。 导演娜丁·拉巴基与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 赞恩一家以难民身份,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之久。导演团队说服他出演这部电影时,他与片中主人公一样: ——12岁,住在难民收容所,不识字。 如今影片享誉全球,赞恩一家受到救济,经济状况改善,得以举家迁往挪威。 这部电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且,与赞恩身世相仿的参演演员,片中还有很多。 使用如此大量的非专业演员,的确极大加强了故事的冲击力与真实感,但与此同时,这又是导演团队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以下内容有剧透,请谨慎观看) 12岁的男孩扎因出生在黎巴嫩难民区,其父母是没有身份的难民。 虽然这个家庭早已经穷得连维持生计都困难,父母二人却还在不断地生孩子,一个接着一个。 一大家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暂住在房东阿萨德的屋子里。 或大或小、繁多嘈杂的孩童,四处漏水、老鼠遍地爬的屋子…… 比起家,这里更像一个猪圈。 身为多口之家中的哥哥,扎因承担了一部分养家的义务,他既要照顾弟弟妹妹,又要赚钱养家,每天去房东儿子的便利店里帮忙。 空余时,也会带着弟弟妹妹出街摆摊,卖水果汁。 这片街区脏乱无序。 日常生活中,甚至没有人会对未成年女孩被强行出嫁、给男人生子而提出异议。 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状况下,扎因想要保护自己11岁的漂亮妹妹萨哈,使她能够免于灾难,快乐无忧地生活。 然而,扎因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 萨哈刚来初潮,父母立刻决定将她嫁给房东的儿子,以换取目前这个居所的稳定。 无力阻拦的扎因,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父母亲手推进了深渊。 对亲生父母彻底绝望的扎因,选择了离家出走,四处流浪。
流浪生活遇到瓶颈时,扎因碰到了女佣拉希尔。 拉希尔收留了扎因,让他帮忙照顾自己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孩尤纳斯。 在黎巴嫩,外来的女佣是没有生育权的,一旦怀孕立刻会被遣返回国。 因此,因怀孕而离开白人雇主家的拉希尔现在并没有居留证,靠办假证在黎巴嫩打工、生活。 自己的情况都如此糟糕,更别提她的小孩尤纳斯了。 然而,除去同样“存在违法”,拉希尔与扎因的亲生母亲性情完全不同。 她更加温柔和善,也更有人情味。 很快,扎因在这个家庭中体会到了从未感受过的温暖与关爱。 然而,好景不长。 虽然想了各种办法伪装,没钱办新证件的拉希尔还是被警察发现并拘留,预备遣返回国。 拉希尔几天未归,扎因察觉到她出了事,便带着小尤纳斯出门打听情况。 在集市上,扎因碰到同样在流浪的女孩梅苏姆。 她说,为拉希尔办过假证件的阿斯普洛可以帮他们造新身份,送他们去“孩子死于自然”的城市,瑞典。 苦等不到拉希尔,扎因渐渐倾向于换一个身份,想要带着尤纳斯离开黎巴嫩。 他卖掉家里的杂物,还想出一些奇怪的说辞,装成尤纳斯的哥哥从而领取救济粮。 亲生母亲曾派他去药店骗取成瘾性药品,回家后用药粉泡的水浸湿衣物,通过坐牢的大儿子卖给监狱里的瘾君子。 这一次,扎因便使用同样的方法,将浸没了曲马多的衣服卖给街头的青年们。 他为了攒钱想尽办法,一面维持两人的生活,一面做着美丽的梦。 梦里,他、尤纳斯与小女孩梅苏姆三人在瑞典开启全新的生活…… 可是,美梦还是被现实所击溃。 居住的屋子突然被房东无理由地收回,弱小的扎因找不到房东,也砸不开那把坚固的锁头。 他再次失去了家,这次,他也失去了存放在家里的所有积蓄。 他没有办法、也没有气力继续供养一个小婴孩了。 犹豫再三,扎因决定将尤纳斯交给阿斯普洛,即使察觉到对方不安好心,却依旧别无选择。 就像父母卖掉妹妹萨哈一样,最终,他卖掉了尤纳斯。 如此负隅反抗,却还是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直到这一刻,扎因才知道他是多么的无力而渺小。 此前,再苦再难也不愿流泪示弱的12岁男孩,在交出尤纳斯的这一刻掩面痛哭。 他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逃不开这地狱般的生活。 那些曾经自以为可以保护的人,其实一个也保护不了。 作为报酬,阿斯普洛答应送他离开黎巴嫩,以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在此之前,他必须找到能证明身份的文件,才有资格登上出港的船只。 然而当他回家寻找证件时,却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 这个秘密实在太过沉重,以至于幼小的扎因对人生彻底绝望,再无勇气去畅想自己的新未来。 他愤怒地拿起刀,也因此走进了监狱。 面对进了监狱的儿子,母亲却又带来了一道新的噩耗。 她又怀孕了。 对于扎因而言,这毫无疑问是噩耗,又有一个孩子要降生于地狱,面对苦难,挣扎求生。 但在这对父母心中,他们甚至渴望扎因会为新家人的诞生而欣喜。 扎因被父母的无情伤透了心,将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当导演娜丁·拉巴基所饰演的女律师控诉二人行为时,母亲说出了这样的话: 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 换作是你,早就上吊自杀了。 是的,他们是可怜人。 但是,因为够可怜,就不容许被指责吗? 无法好好抚养又无节制地生育,对于新降生的孩子而言,这是何等自私的行为。 他们没有身份,无法享有基本权利,不能上学,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说到底,孩子只是这对父母实现自己的人生的工具。 影片中,父亲曾在法庭上说:孩子是脊梁。 实际上,这只是失败之人对自己的失败人生能做出的唯一反抗,以新生命的一生为代价。 越是无能、无力之人,能掌握的东西就越少,像扎因父母这样没有身份、生存堪忧的难民,在他们的人生中,能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决定的事情,只有生育。 孩子是唯一一个能见证他们人生“有意义”的存在,如果连孩子都没有,他们人生就没有创造出任何价值。 这是可怜人的可悲之处。 于是,他们不停地创造,不停地证明自己为人的价值。但对于独立个体的小孩,这样的创造又是多么不负责任。 男孩是养家的工具,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养活这个巨大的家。 女孩则是生育的工具,年仅11岁就可以出嫁、生子,为家庭换取钱财与居所。 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都活在地狱之中,他们的父母却愚蠢地期待着,有一个人能成为从地狱中拯救一家子的存在。 用生命换生命,愚蠢而不自耻,恶劣而不自知。 然而在中东地区,这样的家庭却是真实存在,甚至数不胜数。 图源网络 苦难一代传一代。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等于不断地创造新的悲剧。 孩子是世界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叔想看到的是“希望”被爱所滋养,“花朵”在阳光下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