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家训与家庭健康】我们应该比什么?

 科keke 2019-05-05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这用具只要干净质朴,虽然是泥罐瓦器,都比金玉做的器皿要好。

饮食能够节约不奢侈,即使自己田园里种的蔬菜地瓜叶,经过自己用心烹炒,粗茶淡饭,也比山珍海味,更有味道啊!

学生们刚进山里来时,用的是柴火灶,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住的是几十年的老屋瓦房,而平常用具,全部是老碗老筷子,老凳老桌老床。

这十三个小自然村,除了一所两层楼的小学,还有一所两层楼的村委会,是钢筋水泥房外,全部都是土砖泥瓦木梁石门的土房子。

刚开始他们不解,这么贫穷落后,怎么有文化呢?

我们笑笑,带大家去穿越游览这些自然村,让他们亲履本地风光后,自会明白。

大家发现这些村民,有几个特点。

第一笑起来特天然,很开怀,普遍健康,很少吃药,十三个山村里,连一所卫生站都没有。

第二八九十岁长寿的多,还有生了十几个孩子的百岁老奶奶。

第三村里的人们大都以种茶叶为生,他们的收入不会少于普通工人,他们在外面都建有自己的房子,孩子都有出息,很少败家的。

你看幸福健康长寿,孩子有出息,这些不正是世人普遍都想要的吗?

这些想要的东西从哪里来呢?

为什么很多人不断去苦苦追求都得不到?

因为没有如理如法去追求。

《大乘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我们一起看这些自然村,发现老屋的门上都会写有字,有些门是写着:

勤劳节俭,自力更生,孝亲尊师,或忠信仁爱等。

学生们还看不懂。

我们就说,你们看这门户,是一个家最重要的地方,只有老祖宗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才会写在门上,这样每天进进出出都会看到的。

开门、关门都在提醒着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大家看你写在书本上,儿孙未必天天回去翻看,写在祖坟里,未必会朝拜,但是把文化化于家门上面,儿孙天天都受到熏陶啊!

所以你看这些山民的祖宗,都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门上,代代流传,告诉子孙什么是根本.

这些精深的文化,居然化在日用生活中。

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文化不是说你书堆得有多高,而是你有没有真正吃透里面的精神。

不是说,你家里书房有多少书就有文化,人家贫穷的农民教出清华北大的学生,凭什么,他只要把勤俭两个字做到,他就是世间最有文化的人。

习来千句少,悟透半句多。

真正的文化是以文化人,学一个字就落实一个字,做一个字,那么就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半个成语都可以治天下,天下都可以治,何况是一个家啊!

哪半个成语呢?

勤劳节俭是一个成语,半个成语就是勤俭而已。

就拿《朱子治家格言》来说,治家就两个字勤俭而已。

这也是千秋万世,传家之宝,最浓缩的凝练。

像前面讲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都是在修勤劳。


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还有这里器具质而洁,饮食约而精,都是在修节俭。

勤劳是开源,节俭是节流。

古人讲,生财有大道,就是开源节流。

所以会读《朱子家训》的人,读了后,很快就知道如何致富,如何齐家,勤俭二字而已。

现在我们明白,要五福临门怎么求了。

要用勤字来长养我们道德精神,要用俭字来控制我们的欲望。

所以自古及今活得幸福有出息的人,就一句话,德往上比,欲往下比。

就是说,道德品质要向圣贤看齐,饮食起居要向贫民百姓看齐。

向平民百姓看齐的是生活,收获的是健康长寿和谐。

向圣贤看齐的是道德精神,收获的是智慧富贵幸福。

现在平民百姓都开始奢侈了,所以健康下滑了,智慧衰退了,家庭不和了。

因为他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不安于本分了。

所以我们饮食起居要向古人看齐。

我们常跟病人讲,想要治病,想要省钱,先把生活回到解放前。

清洁的家里,少长蚊虫,清淡的饮食,少生病。

学生们在这山里,用的是几十年的老碗,老筷子,坐的桌椅也是几十年的老凳,跟着老农一起生活学耕种。

大家觉得特别亲切,吃饭有饭味,做人有人味。

两个月都没出去外面采购,逛市场,但是并不觉得有缺少任何东西。

为什么我们不用新碗呢?都是这些老碗。

大家想想碗是用来做什么的?是来装饭吃东西的。

碗是形式,食物才是实质啊!

如果你用金钵银钵,装的东西吃不进去,还不如陶瓷瓦罐吃得香喷喷。

所以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值得羡慕,吃不出饭味,那才是可怜的。

在这山里大家天天下午出坡干农活,回来后用这干净的瓦质碗器,装着自己田地里地瓜做成的稀粥,一喝起来,美滋滋的。

他们都说,以前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地瓜稀饭,为什么城市那么丰富的物质生活,都吃不到这么甜美的粥饭?

大家都在找原因,为什么田园里的地瓜叶吃了几个月,吃了几年,不仅不排斥,每次都有味道,都吃得特受用。

因为我们习劳苦了。

身体劳动过后,你吃粗茶淡饭最吸收。

《朱子治家格言》讲,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

这食物节约着吃,又是自己精心制造,那粗茶淡饭,真的比满汉全席还香。

所以外面有些客人,进山里来吃着柴火灶煮出来的农家饭菜,他们胃口大开,感叹地说,真羡慕你们,我们到哪里都吃不到这么快乐!

这是真心话啊!真心体会讲出来的。

现在很多人都外求了,不知道内修,大家不明白外求的是欲望,会让人混乱迷失方向,内修的是道德,会让人清醒幸福健康。

大家认为,饮食是不是做得越丰富越好,碗筷是不是越高档越好?

如果是的话,古今那些富贵人家,应该笑得最灿烂,可为什么最苦的是他们,最多问题的也是他们。

特别是来这山里看病的,很多都是富贵人家,像山里平常老百姓很少病。

那么真正健康的饮食之道是什么呢?

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你怎么吃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吃饭前,都要先习劳?

我们一直都用柴火灶,有条件用石油气都不用。

因为柴火灶,可以让我们手脚勤快起来。

你必须准备柴,所以要学会劈柴,砍柴拾柴,这里头有很多粗重的农活要做。

人去做粗重的农活,血脉就会变得粗大,脏腑会变得有力,如果一个人娇滴滴,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看起来就像是个林黛玉,二十岁都很难过得去。

所以饮食好不好,决不看食物贵不贵,而看你有没有付出汗水。

真付出了汗水,吃嘛嘛香。

身体是练出来的,健康是练出来的,不是用财物药物食物堆出来的。

学生们读完《朱子家训》,很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就是瓦缶胜金玉,园蔬逾珍馐。

为何这样讲?

在山里回归自然农夫的生活,结果想减肥的人自动瘦下来精干了,想增重的人,身体很快强壮起来,变重了,这不是有求必应,得偿所愿吗?

现在很多人都有求不得苦,为什么会求不得呢?

因为你不按自然规律来求,你看人为什么要吸气又要吐气?

究竟是吸气重要,还是吐气重要?

很多人会说,吸气重要,没气进来,人不没气了。


其实吐气更重要。

古人叫吐纳,现代叫呼吸,你得先吐出去,先呼出去,你吸进来才会舒服,纳进来,才会受用。古人造字多么厉害啊!吐呼一定在吸纳之前。

你这闷气浊气没吐出去,你吸纳进来怎么会舒服。

所以你如果没付出劳动汗水,你吃进营养怎么会受用。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三高的病人,血糖血脂血尿酸都往上飙啊!

因为吃进来的东西,远远大于付出去的。这叫好吃懒做,所以三高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又叫好吃懒做病。

你不用勤劳来对治懒惰,用节制饮食来对治好吃,即使倾尽世间的药物去治,那也是徒劳辛苦,增加障碍而已。

一个人不懂得利他,不去习劳苦,付出,他喝水都消化不了。

上次有个阿姨进山里来,脸是肿的,一个坡都上不去,身体就像破车一样。

在家里都要人伺候。

我们跟他讲,人啊,能伺候人是福,被人伺候是祸。

她想不明白。

我们又说,你看,中风偏瘫在床上的人,他是不是被人伺候啊?你说如果有另外一种活法,让他能够去当义工,伺候别人,他会不会选择呢?

他一定会抢者去选择这种命运,但是人不到病苦关头,都认识不到付出的真谛。那些抢着去付出干活的人,往往是笑得最开心灿烂的人。

所以施比受更有福。

你付出了,自然就有回报。

结果这阿姨在山里开始爬山,干活,不到一个星期,肿胀的脸消下来,沉重的腿轻快起来,翻十个坡都不喊累了。

所以说,为大众付出干活是最好消业障,增福报的方式。

因为在干活的过程当中,你的气血活了。

在为人民服务之中,你的心胸开了。

一个人气血活,心胸开,还有什么病苦能够障碍他呢?

有些学生进山之前,一碗饭吃不下,晚上睡觉必失眠。

在这山里住不到个星期,两碗饭下去,居然吃不饱,一觉睡到天亮,入睡时间不会超过三分钟。

每天强大的劳动量,让他们肌肤黝黑,身体强壮,吃嘛嘛香,睡哪哪安。

大家看,我们这床可是几十年的老床,很多人一看说,赶紧换新床吧,不知道睡过多少代人。

我们笑笑说,睡哪里不重要,睡什么床不重要,重要的是睡功。

真正能睡是功夫。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要认床,他睡觉没功夫了。

没功夫人就要怪怨外在环境,有功夫的人就能自主。


所以我们在山里是在练功夫,大家看,这些床动不动就是用了几代人。

你想想,一个物品能用到几代人,说明这物品能长寿。

跟着长寿的物品生活在一起,人都会带些长寿的气息。

所以我们看病的桌子,比我们的年纪还大,坐的板凳都一个甲子的年纪,比我们俩人的岁数加起来还长。

这样的朴素家具,你坐下去,心特别安定。

那些从城市里来访的朋友,一到这里,就流连忘返,不想回去。

他们说,怎么在家里那些最新潮的家具找不到这么舒适的感觉,你们这些都不是最现代化的东西,怎么我们都感到比现代化的东西还舒服受用。

大家都笑了,这讲的是真话,真心感受讲出来的话。

所以什么叫做幸福自在呢?生活越回归自然,越简单朴素,越是自在越是舒服。

什么衣服鞋子是最好的?

你肯定会说合穿的是最好的。

没错,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不合适的话再好再贵也没用啊!

所以装饭的瓦缶,养身体的田园蔬菜,自己亲手耕种,是我们付出汗水得到的,那用起来舒心,尝起来受用。

现在很多人都不要体力劳动了,排斥出汗,喜欢冻空调,贪凉,也回避付出自私自利,结果用金玉银钵装着山珍海味,吃起来也味同嚼蜡。

不单不受用,还带来疾病。

养生必须向内求,内行人看内在,外行人看外在。

内在是什么?是淡泊寡欲,是勤习劳苦,这样你很快吃香睡安,笑脸就出来。

现在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操心,操破了头,孩子经常要换背包,换手机,换衣服,在学校跟同学比阔,为什么呢?

家长没有教好啊!

《弟子规》讲,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你外在不断地跟别人攀比,比富的结果是什么?

是养出骄奢儿,败家子,无能儿。

现在想要养好孩子的父母天下都是,但是真正做榜样给孩子的父母,却难找。

俗话讲,子随母性粄随印。

如果你父母都力行勤俭节约,重视徳学才艺。

你粄印是好的,怎么会印出不好的粄呢?

就像现在人常说的,复印稿出错了,我们是修原稿还是复印稿?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上了古书的智慧警语。

你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的教育必须要从上往下,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所以《朱子家训》是治家的,但治家需要大家一起去做,而不是要求孩子做,自己不做。

一个孩子他比什么就可以看出他的格局跟度量,还有命运。

如果他比外在的,这孩子再聪明,都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比富的结果是走向灾难、疾病、灭亡。

如果他比的是内在的,这孩子再愚钝,慢慢地都会成为身心灵的主人。

比德行的结果,是走向幸福、健康、安乐、和谐。

所以为什么《朱子家训》敢大胆地跟我们讲,瓦缶胜金玉,园蔬逾珍馐。

这是因为我们是向内求的,比的是徳学才艺,这样你有把握用金玉,食珍馐,你也不那样做。照样归田园,用朴素的瓦缶。

这是《增广贤文》上讲的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啊!

这勤俭就是最好的样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代代相承的传家宝,留给后世儿孙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