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循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一、头面为诸阳之会“诸阳之会,皆在于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人体的阳经包括手足的三阳经和督脉,都聚合在头面部。 生理影响:人的头面部最为耐寒,比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我们都要身着很厚的衣物以抵御寒冷,可是头面部裸露于外一般我们都能承受。 再比如,当我们大量运动或进食热的食物的时候,身体会产生很多热量,此时头面部也是身体温度最高的部位,同时也是最容易出汗的部位。 病理影响:生活中如果我们把蜡烛点燃,再翻转使火苗一端向下,我们会看到火苗会跟着翻转依旧向上燃烧。这小实验形象的说明中医五行中“火性炎上”特性。如果把人体比作燃烧的蜡烛的话,我们的头面部就是那个“火苗”的部位。所以平日里老百姓经常说的“上火了”的症状也大都表现在头面部。 最常见的有嗓子痛、面部长青春痘、眼睛红肿热痛、流鼻血、中耳炎等等,都是“火性炎上”的表现。 治疗策略: 1、给火邪以出路:此法见效最快且便捷,可以在头面部的经络起止处或阳气聚集处(大椎、太阳等)刺络放血。 2、以水灭火:激发肾水上行灭火或直接用寒凉药物灭火。 头面部的经络具体交接部位及相关穴位: 大肠经交胃经:左右交叉,迎香交承泣,在鼻骨两侧部位交接。 原文:手阳明: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起于鼻之交頞(è,鼻梁,鼻茎也《说文》)中,旁纳太阳之脉。 小肠经交膀胱经:目内眦(颧髎、睛明)内眼角部位交接。 原文:手太阳: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䪼”音zhuō,指眼眶下缘的骨),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三焦经交胆经:目锐眦(丝竹空、瞳子髎)外眼角部位交接。 原文:手少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起于目锐眦。 二、阴阳交接之处-----手、足生理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我们看到阴阳的平衡及转换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阴经阳经的交接转换之所就非常重要,它就在我们的手和脚。 病理影响:“凝于足者为厥。”——《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伤寒论337条》。由于手足是阴阳经的交接之所,当阴阳气不相顺接时就会出现手足逆冷的表现。比如高热的患者、昏厥的患者、休克的患者都会出现这一类的症状表现。 治疗策略:十二经井穴接经刺血。井穴刺血需要慎重! 按照十二正经气血流行的顺序,依次在其井穴刺血,就可使周身的阴阳气相顺接,相调和。此法有退高热、开窍醒神、稳血压对抗休克等各种急救作用。 手、足部具体交接情况: 肺交大肠: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胃交脾:足阳明,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心交小肠:手少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膀胱交肾:足太阳,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少阴:起于小指之下。 心包交三焦:手厥阴,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胆交肝:足少阳,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