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贝鲁特最初的名称叫阿什特里特,其意为“爱和美的女神”,后来改称为 贝鲁特。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中,是“多井之城”的 意思,这是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成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溉农田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 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贝鲁特”,最后终于取代了“阿什特里特”这个名字。在贝鲁特市内仍可以看见一些古井的遗迹。 区位 贝鲁特是黎巴嫩首都,位于黎巴嫩海岸线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脉,城市面积 67 平方千米,是地中海东岸最大港口城市,也是以其独特建筑风格与气候环境并美而闻名的海滨城市。 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 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以织造业、印染业、铸铁业 闻名。在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于公元前 333 年进驻贝鲁特,使 这座城市具有古希腊文明的特点。贝鲁特的繁荣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 点,罗马式的广场、剧院、运动场、澡堂鳞次栉比。公元 349 年和公元 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公元 635 年,阿拉伯人占领贝鲁特地 区。1110 年,十字军攻占贝鲁特,1187 年,阿拉伯著名将领萨拉丁将其收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贝鲁特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特别是奥斯 曼帝国将省政府迁至贝鲁特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 黎巴嫩独立后,贝鲁特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并以转口贸易驰名于世,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1975 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贝鲁特被一分为二,从北部的贝鲁特港经中心商业区沿大马士革路到东南郊,形成一条长约 6 千米、宽约 200 米的无人区(人称“绿线”)。“绿线”以西市区和南部郊区居民大部分为伊斯兰教逊尼 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民聚居区。“绿线”以东为基督教区。“绿线”既是 东西区隔离带,也是两大教派民兵频繁交战的地带,两区居民不敢轻易往来。 1989 年《塔伊夫协议》签署后,新政府成立,贝鲁特东、西区相互开放,首 都治安逐步好转。1992 年起政府制订了大规模重建计划,城市面貌逐渐恢复。 但由于多年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地理 贝鲁特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 既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接点和出入中东的 大门。 贝鲁特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凉爽;年平均气温约 21℃, 年温差小,冬季多雨。7 月平均最高气温约 32℃,1 月平均最低气温约 11℃。 贝鲁特的民族成分以当地阿拉伯人为主,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人、巴勒 斯坦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居民 1/3 为逊尼派穆斯林,其他还有亚美尼亚正教、东正教、天主教、什叶派穆斯林等。 经济 贝鲁特不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时对黎巴嫩经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 影响。贝鲁特中央区、哈姆拉街、阿什拉菲赫等地有众多公司与银行。 文化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该市歌舞表演、影视制作等娱乐行 业非常发达。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有黎巴嫩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圣约 瑟夫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其中,贝鲁特美国大学不仅是黎巴嫩最好的大学,而且也是中东地区最负盛名的大学,号称“中东的哈佛”。 此外,在黎巴嫩还有国立音乐学校、美术学校及其他专业性学校。很多国际 性、地区性会议也经常在该市举行。 贝鲁特政府每年都会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游园会,市民们打扮漂亮,全家 来参加。贝鲁特市场中经营园艺、家具、食品和美容产品的企业占了很多摊 位。入夜,时尚的年轻人会去市中心酒吧云集的莫诺街喝上一杯,在音乐声中消磨时光。 旅游 贝鲁特是一座文化古城,不但有秀丽的景色、温和的气候与别致的建筑, 而且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各国游客。 在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内,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有世界上最先发 明字母文字的腓尼基人的象形文字,还有很多雕像、宝玉等。在市内,有罗马时代的城墙、庙宇、澡堂的残迹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修建的清真寺。贝鲁特 东 80 多千米的巴勒贝克,是腓尼基时代建立的古城,有著名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勒贝克神庙,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名胜 古迹之一。神庙建于公元前 2000 年,是腓尼基人为祭祀太阳神巴勒而修建的。 城北 30 多千米处的比布鲁,现名朱拜勒,有古腓尼基人的城堡遗迹。城南 40 多千米的赛达港有十字军修筑的坚固城堡。在贝鲁特以北山区离卡勒卜河不 远的山崖上,刻满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拉丁字和阿拉伯字等近 20 种文字, 是闻名于世的“留言崖”,为古时胜利的军事统帅在这里记下的光辉战绩。最 早留下记载的是公元前 13 世纪埃及法老拉姆仁斯二世战胜赫梯人的一段碑文。石崖上留下最后记载的是阿拉伯人自己刻下的,上面写着“1946 年12 月 31 日, 最后一个法国士兵离开了黎巴嫩领土”。 此外,还有贝鲁特杰达溶洞、贝鲁特黎巴嫩山等美丽的自然风光。贝鲁 特杰达溶洞位于贝鲁特以北 20 千米的黎巴嫩山脉底部,属喀斯特地貌,经数千万年形成,造型呈罗马教堂穹隆状,最顶部净高 80 多米,洞内有地下河, 洞体构造为天然导流通道,是黎凯勒卜河(又名狗河)的主要水源。洞内先进的灯光设备,将洞顶瑰丽景象呈现得一览无余。洞体分上、下两洞。上可 步行观赏,地质年代较下层早几百万年,在长 650 米的廊道上呈现不同地质分层,洞石造型千姿百态,峡石与断裂地形尤为壮观。下洞观光包括地下河 泛舟游览,既有瀑布激水的清越,又有曲径通幽的妙趣。夏季,洞内凉爽怡 人,冬季,河水水位上升,下洞关闭。 贝鲁特黎巴嫩山高达 3000 多米,山顶上白雪皑皑,而山脚下却是果树成 林,一片翠绿,与地中海交相辉映。汽车可以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山坡间建有许多式样新颖的别墅、旅馆和饭店,掩映在苍郁 的林木丛中。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可以观赏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山上人们 在开心地滑雪,山下海滨浴场上彩伞簇立,人头攒动,游客或是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或是裸露着身子躺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黎巴嫩出版的一本旅游册 上曾这样风趣地写道:“到贝鲁特来吧!一天之内您既可以上山滑雪,又可下 海游泳。” 贝鲁特现仍是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港区面积 66 公顷,港深 15—18 米,10 万吨级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货物。贝鲁特国际机场是国际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 20 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 在这里起降。贝鲁特公路贯穿全境,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政府制订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
|
来自: 陆一2 > 《世界国家地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