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认篆体字,坠真篆对照图

 点石成国金 2019-05-05
汉隶书舍 2019-05-05 05:16:00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 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

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而简体字"对"、"鸡"、"汉"、"欢"、"凤"中的部件"又"是由繁体字中不同的部件简化而来的,是"多对一",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却又与篆字没有统一的对应规律。

大多数人只熟悉简体字,至于它是由什么繁体字简化而来并不知道。这对于学认篆字来说,困难是会大一些。我在附录一中,列出了部分常见简化字部首与篆字的对应关系,也许能减轻你学认篆字的困难。

怎样学认篆字?

第一,学认篆字要有所本。五十多年前,我初中时学刻篆字图章,靠的就是一本四体千字文。如今,谁要是想学认篆字,不妨买一本真篆对照千字文或真草隶篆四体千字文。有了它,翻阅方便,携带轻便。

第二,如前所说,先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本人利用《康熙字典》弄了一个部首篆真对照表(见附录一)。熟悉了对应规律后,再利用附录二,考考自己能不能看着篆字部首,想得出它所对应的真体字或简体字的部首。

第三,辨似。即将篆体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体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进行比较,辨认。

第四,将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鸟、乌、必、庚、康、焉、惊、学、头等这些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记。

第五,注意同一个部件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为一个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飒")和作为一个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几乎完全不同(该例可在附录一中查看)。

又如部件"阝",它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变化而来的,二对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阜"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邑"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右耳"阝"。

第六,利用网络下载篆字图片作为学习资料也是不错的选择(见附录三)。

第七,要学认更多的篆字,可查看《康熙字典》扫描版和《说文解字》扫描版。

附录一 篆真部首对照表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附录二 篆字部首试读表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附录三 从网络下载的篆真对照图片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