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岁小男孩给妈妈准备饭,全程让人惊呆!你可能忘了原来可以这样培养孩子!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视频中,三岁的小男孩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他会拉好桌子椅子安排好妈妈的座位,然后用微波炉和烤箱加热好速成食物(虽然在我们看来糙了点,但对美国人民来说还真是一顿像模像样的饭了),最后还摆好餐盘餐具,倒好饮料。

戳视频观看↓↓↓

小男孩做每一件事都相当投入和专注,有很强的自我控制意识,让人看得非常感动。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有这么强的独立意识啊?咱的孩子三岁时还只会成天嚷着要妈妈陪他玩呢。

可是,再一想,咱们的三岁的孩子只会嚷着陪玩,真的是他能力不够、不如别的孩子吗?

不是!

只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太多让他们深入接触我们真实生活的机会。

我们总是想着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把孩子每天要玩什么都塞得满满的,并且每件事都需要有意义——

陪读绘本提高认知,玩益智类玩具练习逻辑能力,做手工活动培养专注力,去户外活动锻炼大运动...... 唯独不愿意让他们“无所适事”地看看我们做做家务活。只要看到娃百无聊赖在屋里摸摸这、碰碰那,心里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娃无聊的时候内心会空白,会因为缺失陪伴而造成认知发展不足。

所以,即使我们的家务活多得转不过身,我们却还是要紧逼自己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想尽办法地把孩子隔离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之外,绝不让他们陷于“无聊”。

我们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家里,却不知道饭是怎么做出来的,不知道地是怎么弄干净的,不知道自己弄脏的衣服是怎么重新穿回在自己身上的。

孩子被我们安排地异常丰富,但我们却可能忽略了一点:让孩子适度地“无所适事”,参与我们的真实生活,其实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塑造他们的责任感。

就如这个视频中的男孩子,他的每个动作都透露着大人的语言和动作,看得出他平时经常有机会观察到妈妈忙碌着家务活的样子。

也许当时他当时正无所适事着、“无聊着”,只能看妈妈干活,但就是在这样的时间里,他把妈妈如何安排事务都记在了心里,也或许是有了一些参与,从一点点小事开始参与,慢慢地踌就了他三岁就能安排一顿饭的能力。

让孩子适度地无聊,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看过应采儿的一个采访,她提到录完《爸爸去哪儿》后,小小春Jasper变化很大,其中一个变化是,以前Jasper总是要玩各式各样的玩具,玩一会就要换。没想到录完影回家之后,Jasper竟然拿着一个转换插头自己玩了十分钟。

可能拍摄地点在农村,缺少娱乐和玩具,孩子发展出了应对无聊的能力,一个玩具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

小小春的经历简直就是德国“无玩具幼儿园”实验的中国版啊!

1999年,德国的公共卫生部门曾经实施了一个名为“无玩具幼儿园”的计划:

将教室里的玩具全部收起来,只留下桌椅和小块毯子。第一天,孩子们的确有些不知所措,坐在一起面面相觑。到了第二天,孩子们自发地动手,用桌子和毯子搭成房子玩过家家,或者把椅子连起来模仿火车,玩得不亦乐乎。此后三个月中,研究人员分段向孩子提供少量真正的玩具,结果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让有限的玩具发挥最大的娱乐功能。

因此,有意让孩子暴露在“无聊”里一段时间,他们的创造能力会被启动,他们能够找到很多富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其实,哲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们很早就开始讨论“让孩子无聊”这件事的重要性了。

哲学家罗素在《征服幸福》一书中一直在强调无聊的潜在价值

“孩子就像是幼小的植物,得不受打扰地待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好好地发展。过度旅行、刺激的种类过多,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好事,也会让他们在长大之后无法忍受丰美的单调。”

1993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更指出:

“具备适应无聊的能力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就,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他认为,孩子不应当活在急促繁忙中,无聊是无处不在的发展兴趣的过程。在无聊中,小孩子才能自然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寻。

让孩子做家务可以很好地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

让孩子适度地无聊,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务活中,并不只是培养出一个更勤劳的孩子,做家务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在于它构建了孩子未来的数理思维!

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活动,其实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里面,一个又一个小步骤结合起来,才能做成一整个动作,所以,做家务活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不小的挑战。

了解蒙氏教育的爸妈可能会知道,在蒙氏幼儿园里有一块区域是“日常生活区”,包括一些折方巾、针线活、剪纸、倒水、插花、浇水、布置餐桌、穿衣服、倒豆子等的工作。比如下面这张图片里的。

在蒙氏教育中一直非常提倡的就是,真实环境是最好的教育。“真实的环境”指的就是家务活,比如,倒水、抓取东西、搬运物品、剪贴、洗衣服、插花......这些活动训练到了孩子的手指、手腕及手臂的力量和灵活性,以及秩序感、专注力。

例如当孩子在叠衣服时,每次收衣服时需要把一堆衣服分开这是爸爸的、妈妈的、宝宝的,这里练习到的是分类。当从一堆袜子中要找出两只相同的过程,学习到的是配对;接着把衣服从小到大叠在一起,这个锻炼到的是排序。

孩子能够从家务活动中获得比较、分类、组合、归纳等逻辑性思维;而自己完成一件事所带来的成就感、更能让孩子更自信。

另外,做家务活对运动的锻炼也是很足够丰富的。例如清洗、剥蒜、洗菜等等准备食物的过程,都需要用到手部的精细动作。人手的动作特别复杂,有捏、捻、搓、握、屈、旋转、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叩、压、挖、弹、鼓掌、夹、抹、拍、摇、绕等等,在家务活动中这些丰富性恰好是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而且请记住,精细动作是需要大量复杂的练习才能掌握的。这些动作不需要通过大脑思考,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加上肌肉记忆,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通过大量练习,就会深深地印刻在了我们运动神经之中。

OK妈最后说:

今天说的这些观点,看似和平时我们经常强调的培养娃儿各种各种能力似乎有些相悖。但深究背后的逻辑线其实是一致的,而且培养一个全面的孩子,方式也不会只是绝对的A或B。

我们这个时代有更多更便捷的选择可以为孩子选择丰富、高效的练习工具,但同时也别忘了适度地“返璞归真”,保留一些原始的天性,让孩子接触到真实的生活,这一定是非常必要的一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