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 蒋高明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笔者在弘毅生态农场指导学生实验。一天,为我们种植有机主粮的农民蒋庆礼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这下杂草彻底治服了,玉米只耪了一遍半!”且庆礼信心十足地表示,明年只锄一遍草就可能成功,因为今年留下的杂草种子很少了。 上述杂草控制的方法用的就是生态控草,这是解决杂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且不污染生态环境与食物链。我们研发的技术安排农民应用,损失的部分由我们补偿。历时十多年,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寻找了一种既经济可行且环保的杂草控制方案,这就是“竭库、断流、把握时机”,科学解决了有机种植过程中的杂草管理难题。 经验概括如下 使耕地里的种子反复多次萌发,生长出来后不使结实,留不下后代。农田杂草大都是一年生植物,它们属于机会主义者,一有空间就去占领,它们对养分需求不高,也不挑地段,无论是贫瘠的荒地还是肥沃的耕地,即便是人类不断踩踏的田埂上,它们都会繁殖,并通过多种方式把种子散播到土壤里。那些埋在土壤库里的杂草种子,一般很难除掉,除草剂对它们毫无办法,即使用火烧,地上的部分烧光了,但种子还保留在地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弘毅生态农场采取科学的办法:在早期预防杂草,将土壤中的杂草种子不断使其萌发,不断去除,消耗杂草种子库,直到基本干净。这个过程调整成功约需2-3年时间。 实现土地联产成包后,土地分给了农民个人,种什么如何种就由农民个人说了算。有些农民图省事,暂时用除草剂抑制了自家里的杂草,但并没有除根,后期还会萌发;且外面的杂草种子还会源源不断地供应,尤其是公共的地方如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地垄上杂草依然存在,个人自扫门前雪,公共地上的杂草没人去管理。必须将外来的“种子雨”截获,不使其进入农田,不使其补充种源。为此,我们设计了乔灌草相结合,以本地森林群落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最窄处5米,最宽约10米。为增加经济效益,乔木种植柿子、山楂、杏、苹果、核桃,混以旱柳、榆树、洋槐、国槐、银杏;灌木则种植花椒、紫荆、紫穗槐、连翘、月季、绣线菊等,草本植物种植麦冬、黄花菜等。森林带有效地抑制了杂草在农田边缘的生长,外来的种子不能越过防护林带。除有效阻隔杂草外,该森林带还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兼具有防护害虫和引诱蚜虫的功能。 农田杂草具有超强的生长能力,在长期与庄稼竞争过程中,已基本适应了人类干扰。在庄稼幼苗生长之初,杂草生长快,失控后治理难度增加数倍。留学生Mahmud观测到与玉米高度差不过的牛筋草,高度达2米。因此,掌握合理的杂草控制时间非常关键,一般在杂草雨季来临之前、杂草刚露头,几乎看不到杂草时就要处理。较为频繁的宝贵人工就用在这个时候。最好是选择晴天的早上,锄过的杂草被太阳晒死。为保证除草效果,第二天再补一次,这时用工很少,这就是农民说“锄半遍”的意思。经过早期干预,庄稼封垄后的杂草几乎没有成灾的可能了。 我们有过多次控制杂草失败的教训,由于没有掌握合适的机会,杂草长势凶猛,雨季来临后的杂草更难控制,仅玉米茬曾用6遍人工处理杂草。为此农民嘲笑我们:“蒋老师让我们回到了解放前”。今天,蒋家庄的村民看到我们成功控制杂草,也打心底里服了。 由于弘毅生态农场杜绝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使用,大量使用自制有机肥,土地松软,早期人工除草非常省力,锄头轻轻一划即可连根除掉杂草。在这样的农田上除草比在板结的土地上省力不少,除草一亩地用一个工。一个生长季下来,单季除草的人工成本可控制在105元以内,小麦玉米两季210元。如今后实现两季除草2遍,则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对于果园杂草,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草治草”,栽植三叶草、蛇莓等占领杂草生态位,或用机器割除杂草,使其为果树增加养分、保持水土、降低温度的多重功效。在果园里,杂草彻底“变害为利”。 弘毅生态农场用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成本为57.6元/亩(含诱虫灯折旧费),由于耕地健康,庄稼几乎不生病,杀菌药可省略。这样,困惑有机种植的病、虫、草害总成本已降低到267.6元/亩,该成本占农民有机农业收入的不足5%。 弘毅生态农场之所以能够实现上述治草成果,除了技术创新外,城市消费者的贡献是很大的。即消费者的现金带动了农民用更加环保更加健康的办法对待土地,是健康的商业模式带动了环境保护,带动了大学生就业,带动了全民大健康工程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