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邀請函 / 寸耕堂師生書畫印展

 李忠信htp6t3eq 2019-05-05


誠  邀

【寸耕堂師生書畫印展】

謹定於2019511日上午1000時

在嶺南美術館(東莞)盛大開幕

敬請閣下

撥冗出席

展出時間

2019510—18

展覽地點

嶺南美術館4、5號展廳

(東莞市可園北路一號)

主辦單位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

東莞市文學藝術院

嶺南畫院

承辦單位

東莞市書法家協會

東莞市美術家協會

嶺南美術館

協辦單位

饒宗頤美術館

《東莞書畫》編輯部

文化月刊社廣東運營部

參展作者

王   鏞     李小芳

(以下名單按年齡排序)

楊建平   朱元更   趙社英   毛智華   陰鳳華

李賀忠   燕守谷   盧   野   劉懷勇   邵   巖

賈金柱   馬   銘   張羽翔   葛曉弘   崔向君

周漢標   古   泥   徐圭遜   吳硯君   陳   傑

翟衛民   段   雲   張建國   朱   零   蔣再鳴

肖文飛   徐   海   莫   武   殷延國   于風雷

陳廣權   王東聲   任艷梅   楊   濤   張東明

黃   群   李澍周   徐   磊   孟德鄉   趙永金

曹愛國   于   江   蔡夢霞   高   翔   金美蘭

董   瑋   符書銘   衣雪峰   祖彥飛   張永華

李愛玲   孫   琳   晏曉斐   張   巖   王海勇

李成軍   徐聖勳   戴裕洲   魏曉妍   魏曉妍

鄒   濤

「寸耕堂」主人王鏞先生是當今金石書畫界的一面旗幟,他率領的「寸耕堂」學生群體,以中央美術學院等高等學府書法專業人才培養為中心,在書畫篆刻學科化、專業化發展的今天,業已形成龐大旗陣。

一九六三年中國美院率先在全國招收本科書法專業學生,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一九七九年中央美術學院李可染教授招收中國畫研究生時,特別指定招收一名兼攻書法篆刻的學生,王鏞先生成為央美第一個書畫篆刻研究生,在那個百裡挑一的高考年代脫穎而出。

王鏞先生從入學開始就已注定其專業的特殊性,中國畫之外,書法、篆刻乃至藝術研究統合併進。作畫如書,點線造面;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王鏞先生認識到畫與印,皆離不開「書」。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章草、今草、楷書、行書……無論刻、鑄、鑿等方式,還是縑帛、簡牘、宣紙等載體,從實用而不斷上升為藝術,逐漸由此化開而成為中國特有的文人藝術。書法是傳統中國書畫篆刻藝術的根。王鏞先生從顏真卿上溯秦漢南北朝,下及王鐸、傅山,更從磚瓦中探究「道在瓦甓」,熔秦漢南北朝並不為歷代重視的「民間書法」於一爐,篆、隸、行、草,渾然一體,開創了當代書壇一種書法範式。由書法進而畫法,篆刻,又以畫法豐富書法,從印法感悟藝術本質。王鏞先生的博學善思加上扎實的藝術實踐,打通了書畫印三者經脈,使之融為一體。

王鏞先生認為,中國書畫篆刻的傳統屬性要求,內求「古」質,外取造形,由字法、筆法、刀法出發,造勢、造格局,通盤把握好整體感,得其'高古、古雅、古拙、古樸',便能醫其俗,捨其甜,達到至高境界。為此形質,則又須注重筆墨表現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他從書畫篆刻各個領域獲取養分,甚至「皴擦」等古人書法不曾使用過的畫法也被妙用,與缶翁篆刻後期製作暗合,筆下線條呈現出飄忽靈動的虛實情趣,完美地表達出所感、所思、所悟。

中央美術學院範迪安院長評曰:「在當代藝壇,王鏞先生是一位學術修養深厚而藝術風格卓立的大家。他在書法、篆刻和山水畫多個領域都有豐厚的成果,影響跨越書畫印三界,堪稱獨特的王鏞現象。」

今日,社會飛速發展,傳統毛筆日常書寫時代已經被「全媒體」時代取代,從毛筆到硬筆,再到電腦、手機,而今語音正逐步替代手寫、鍵盤……科技日新月異,書法已經失去了實用性而發展成為一門「專藝」,王鏞先生適時提出「藝術書法」論,表明瞭「筆墨當隨時代」的主張,書法必將超越書寫時代的日常實用水準而上升為更高層次的藝術範疇。

然而,書畫篆刻藝術的審美,具有高低、雅俗等等不同層次,對美的認識、判別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也有相當的主觀性。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美學的鑒別能力,尤其自身缺乏高水平實踐的情況下,很難讀懂真正高雅的書畫篆刻藝術。傳統的書畫篆刻作為融入中國人血液的文化基因,必將進入更深層次的藝術精神探求。如何對其藝術內核深入挖掘,這是亟待普及、宣傳和引導的現實命題。王鏞先生及其學生的探索也正可說明今日這門傳統藝術之曲高和寡,此次展覽在某種程度上亦是「藝術書法」主張的現場詮釋與解讀。

「從藝方向的明確,審美觀的建立,辯證的思維方法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獨到判別,是形成自我藝術風格的前提。」王鏞先生提出的這種教育主張,明確滲透在其教學活動中。自一九八一年研究生畢業留校,王鏞先生任教已近四十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教育機構培養了一大批書法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還有眾多進修生,桃李天下,風規自遠。高校書法教育的學術性與系統性,使王鏞先生充分展現出其教育才能,他鼓勵學生多學多思、博學專精,嚴謹治學和適合自我的創作相結合,提倡傳統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創作展覽、藝事活動、研究著述等等,匯總成豐富而又極顯個性特徵的一個整體,其中多為書畫篆刻全才,風格各異,各領風騷,已成為當代書畫篆刻界的中堅。這是中央美院等高校書法人才培養的成功範例,也是當代專業院校書法教育的典型模式。

東坡先生言:「我田方寸耕不盡,何用百頃糜千金。」以筆以刀耕硯田,以書以畫耕心田,期待著《寸耕堂師生書畫印展》的盛大亮相!

王   鏞

別署凸齋、寸耕堂主人。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於北京。

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專業。

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一等獎並留校執教。

先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長、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全國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李可染畫院副院長。

王鏞   

盧綸詩行書條幅 

136cm×35cm  

2018

水墨紙本

王鏞   

赭墨紛披寫秋山 

110cm×62cm  

2018

水墨紙本

王鏞

此印他年落誰手(附邊款) 

45mm×45mm  

2014

李小芳

一九五一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預科,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班研修。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民建中央畫院畫師、普陀山書院藝委會委員。

書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婦女書法展、中日婦女書法展、國際書法展、全國楹聯書法大展、日中繪畫篆刻展等。一九九三年應蘇州文聯邀請舉辦「李小芳書畫展」。二零零七年於山東諸城舉辦「小芳畫扇—李小芳回鄉展」。

出版有《小芳畫扇》、《山水新篇章—李小芳卷》、《李小芳山水畫專集》等。

李小芳

山勢泉流行書聯 

271mm×35mm×2  

水墨紙本

李小芳

清溪月色 

40mm×66mm  

2003

水墨紙本

李小芳

宜子孫(陶)

52mm×47mm  

2016

寸耕堂師生書畫印展/學生作品

楊建平 作品

朱元更 作品

趙社英 作品

毛智華 作品

陰鳳華 作品

李賀忠 作品

燕守谷 作品

盧野 作品

劉懷勇 作品

邵巖 作品

賈金柱 作品

馬銘 作品

張羽翔 作品

葛曉弘 作品

崔向君 作品

周漢標 作品

古泥 作品

吳硯君 作品

徐圭遜 作品

陳傑 作品

翟衛民 作品

段雲 作品

張建國 作品

朱零 作品

蔣再鳴 作品

肖文飛 作品

徐海 作品

莫武 作品

殷延國 作品

于風雷 作品

陳廣權 作品

王東聲 作品

任艷梅 作品

楊濤 作品

張東明 作品

黃群 作品

李澍周 作品

孟德鄉 作品

徐磊 作品

趙永金 作品

曹愛國 作品

于江 作品

蔡夢霞 作品

高翔 作品

金美蘭 作品

董瑋 作品

符書銘 作品

衣雪峰 作品

祖彥飛 作品

李愛玲 作品

張永華 作品

孫琳 作品

晏曉婓 作品

張巖 作品

王海勇 作品

李成軍 作品

徐聖勛 作品

戴裕洲 作品

魏曉妍 作品

關注我們,請掃描二維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