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对联赏析2

 江山携手 2019-05-06

祖才先生遗作

                                               

四、  大观园对联

大观园亦属贾府,今专列一章叙述以为突出。

其一、沁芳亭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第十七回,宝玉随贾政等首次游园,贾政命他对诸景点题额撰联,以试其才。“进入石洞”,见“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泉、溪、桥、亭缀成一景,宝玉以“沁芳”名之,并吟出此联。

上联写溪流之翠,水光澄碧,好像是从绕堤的杨柳那儿借来了翠绿之色;下联写泉水之香,香气外溢,仿佛从隔岸的鲜花那儿分得了芬芳之味。联语重在写水,但通联不见“水”字,然而水却藏在“绕堤”与“隔岸”之中,一“堤”一“岸”可见荡漾碧波,可闻潺潺水流。对联不用“借柳”与“分花”的平铺直叙法,而用“柳借”与“花分”的倒笔,具波澜,有情趣,而且一“借”一“分”使水、柳、花人格化了,有了生命活力,富有诗情画意。“三篙”喻溪水之深,“一脉”言泉流之长,“篙”与“脉”紧扣水景,不落俗套。曹雪芹修辞炼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故脂砚斋对此有“恰极、工极、绮靡,香奁正体”之评。

其二、有凤来仪——潇湘馆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出亭过池”,见“一带粉墙,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宝玉应命题额“有凤来仪”,并吟出此联。《尚书·益稷》有“箫韶九成,有凤来仪”句,据说凤凰是食竹之禽,又因大观园为元妃省亲而建,故错相成语命名。

上联写“绿”,茶已喝毕,煮茶的宝鼎仍旧飘着绿烟;下联写“凉”,对弈已罢,在幽静的窗前手指尚留凉意。写绿也好,写凉也好,都是为了写竹。翠竹遮映,故疑为煮茶的绿烟;浓荫蔽日,故手指仍感阵阵凉意。因而有“茶闲烟尚绿”、“棋罢指犹凉”之说。“闲”与“尚”,“罢”与“犹”引出猜疑,曲笔难能。全联无“竹”字,但由于眼前为绿、体察为凉,便觉得到了千竿绿竹的清凉世界。所以脂砚斋有“‘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的评论。此联意境清高,暗喻林黛玉。

其三、杏帘在望——稻香村联

           好云香护采芹人。

宝玉一行来到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的田野山庄。宝玉先取唐寅“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诗意,题额为“杏帘在望”,继又取唐许诨“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诗意,题额为“稻香村”,并题了此联。

上联写田庄背山临水的景色。“新绿”指春水。“涨添”言春天到了,雪融冰开,滚滚而来,漫过了洗涤葛布的地方。“瀚葛”出自《诗·周南·葛覃》“薄瀚我衣”句。民俗,妇女回娘家前总要把葛布衣洗涤干净,喻元春归省。下联描绘山庄杏盛芹肥的风光。“好云”,指云能生色,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香护”言漫山遍野盛开的杏花散发出浓郁的芬芳,那香气象一把巨伞围护着采芹人。“采芹人”即在水边采集水芹菜的人。《诗·鲁颂》有“薄采其芹”句。从“添”字看春水融融;从“护”字闻花香缕缕,曹雪芹不愧为撰联的大手笔。

其四、兰风蕙露——蘅芷清芬——蘅芜院联

出稻香村,过蓼汀花溆,“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牵藤”、“引蔓”、“味香气馥”,眼前便是“五间清厦”,各清客与宝玉各有所题。

清客们题额为“兰风蕙露”,有如下两联: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宝玉指出:“此处并没有什么‘麝兰’、‘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曹雪芹借此讽刺那些自命风雅、实际上不学无术的庸儒,并从比较中显示宝玉的才华。宝玉题额为“蘅芷清芬”,题联为:

吟成豆蔻才犹艳;

睡足荼縻梦亦香。

联中的“豆蔻”和“荼縻”很合蘅芫院的特色。上联写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很健旺。杜牧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豆蔻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常喻少女。下联写荼縻软弱无力,睡得沉酣,在花气中连做梦也很香甜。“荼縻”蔷薇科植物,春天开花。此联着意于“香艳”,喻薛宝钗。

其五、藕香榭联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泻竹桥。

第三十八回,贾母偕众人游园,来到藕香榭,“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跨水接峰”,“后面有曲折桥”,柱上悬挂此联。上联写小舟归来,划破水面,搅动了荷花清影。这是一个倒装句,用笔受到唐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的启发,诗趣盎然。“破”字用得好,眼前是波澜迭起、荷影扶疏。下联写竹桥弄清影,菱藕更芳香。一个“泻”字写活了竹桥的姿势。此联全写水景,水中的芙蓉、菱藕,水上的兰桨、竹桥把那荷花亭亭、涟漪熠熠的美景烘托出来。

其六、探春房内联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贾母与刘老老等人在晓翠堂宴毕,来至探春房内,见“西墙正中挂着一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左右便是为颜鲁公墨迹的对联。“米襄阳”是宋代书法家米芾,“颜鲁公”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这都是曹雪芹假托来映衬探春之高雅。上联写天性风流闲散好比烟霞一样;下联写生活野逸有如泉石,一“闲”一“野”透露清高雅洁。然而探春精于管家,“要拣高枝儿飞”热衷于为封建王朝“立出一番事业来”,因而显得矫情故作,这无疑是作者的浓墨嘲讽。

其七、大观正殿额联

      顾恩思义(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里被荣恩。

第十八回,元妃偕宝玉等来到大观园的正殿,亲拂罗笺,题园之总名曰“大观园”,并为正殿题了额对。上联写慈爱之大如天高地厚,黎民百姓都感恩戴德;下联写典礼之盛古今罕有,整个中华大国都得到恩惠和荣耀。一额一了都是歌颂的“皇恩浩荡”,曹雪芹借此说明贾府的富有与显贵,完全是受到皇帝的特别宠幸,并为此后权倾势落、家业破败作了铺垫。

曹雪芹通过《大观园试对额》一章将贾政、宝玉父子俩在思想、性格、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两相比较,谁俗谁雅,谁愚谁智,不言而喻。

五、  人物联

其一、贾雨村咏怀联

      玉在匵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第一回,贾雨村在葫芦庙内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遂高吟此联。上联写美玉盛在匣中,等人出大价钱才肯卖出。典出《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在设喻中贾雨村自命不凡,想抬高身价,求得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下联写金钗放在匣中,伺机要飞向天空。典出《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玉钗,到汉昭帝时,有人想打碎玉钗,打开匣后,只见白燕从匣中飞出,升天而去。喻贾雨村想有朝一日飞黄腾达。此联毫无痕迹地嵌入贾雨村的名字,上联嵌其姓,“求善价”的“价”与“贾”音谐意切;下联嵌其字,“时飞”就是他的字。嵌名联充分暴露贾雨村这个“仕宦之族”的代表人物一心追求功名富贵的丑恶灵魂。曹雪芹运用语言长于“机带双敲”。上联又首嵌“玉”,隐指林黛玉,另出新意,指珍惜自重的林黛玉有待于贾宝玉。下联首嵌“钗”,隐指薛宝钗,讽刺她深藏不露,等待时机,燕飞出匣,直上青云。

其二、贾政升官联

      花到正开蜂蝶闹;

      月逢十足海天宽。

第八十回,贾政升任郎中,一时“车马填门、貂蝉满座”,高鄂便用了此联。联语用“花开”和“月足”比喻贾政的荣华富贵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乍一看似乎对贾府、对封建主义唱的赞歌,然而仔细揣摩,却是极大的嘲讽。物极必反,花开必有花落,月盈必有月亏,暗示贾府的破败、封建社会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其三、有关贾宝玉的对联

评贾宝玉四联:

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第三回,黛玉初见宝玉,书中有《西江月·评贾宝玉》两首,其中有上述四联。看来是对宝玉的嘲讽,其实是对他的赞赏。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有不同评论。站在封建统治者的位置上看宝玉便是个“无能”之辈、“不肖”之徒;从相反的角度,宝玉则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看不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自然“寻悉愁觅恨”、“似傻如狂”;他不愿通达封建社会的人情“世务”,而与奴婢仆人、优伶戏子相处得如兄若弟,呼姐叫妹,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总是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热情的帮助;他怕读那“诗云子曰”的儒家经典和“八股时尚之学”,却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追求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所谓“邪书”;他有很高的才情,从对大观园的诸景点额对的题撰和为芙蓉女儿撰写诔文诸方面看得出来,根本谈不上“愚顽”;他不“乐”的是“富贵”之“业”,即不肯守着依靠“皇恩祖德”的家业。亦不甘心忍耐“贫穷”的“凄凉”,即为“贫穷”愤愤不平。所有这些都反映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所以贾政把他说成不善“仕途经济”的“无能”者和无意效法祖宗的“孽障”。曹雪芹的两首《西江月》特别是其中的对联把贾宝玉的叛逆性刻划得惟妙惟肖、入骨入腑。

宝玉吟联

内典语中无佛性;

金丹法外有仙舟。

第一百十八回,宝钗、袭人劝宝玉收心用功,宝玉赞同,并叫人把《庄子》和佛书搬走,口中吟出此联。上联从佛教角度写佛性不靠念经得到,全凭内心的顿悟,即不念佛经亦能得到佛性。《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介绍惠能所作之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即是此意。下联从道教角度写成仙得道不一定单靠炼金丹。联语写出贾宝玉既想“收心用功”又想另寻“佛性”、“仙舟”的矛盾心理,抓到了痒处。然而此处的贾宝玉已经不合曹雪芹佚稿中比以前更“偏僻”的性格,续作者歪曲了原意,不免遗憾。

离家赴考联

走来名利无双地;

打出樊笼第一关。

第一百十九回,宝玉嘻天哈地,大有疯傻之状,出门赴考而去。对联就安排在此。上联写走来科举考场这个唯一可以名利双辉的场所;下联写赶考出门是跳出被名利所羁缚的鸟笼的第一道关口。宝玉为了尽人子之孝不得不去应试,而应过试便是“完了事了”,因而交卷以后就“丢失了”,随一僧一道而去。“走来”是为了“打出”,上下联系紧密,浑然一体。然而曹雪芹佚稿说,宝玉根本不听宝钗的讽谏,当然就没有赴考之行。高鄂之笔是否影响叛逆者的形象,尚待红学家论证。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