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攀西山、登龍門、覽滇池(上)

 二氧化硅2012 2019-05-06

攀西山、登龍門、覽滇池(上)


2019-03-24 


龍門景區位於昆明西山,景區北起三清閣「孝牛泉」南側「別有洞天」石門,南至「達天閣」,因道中「達天閣」石坊上題有「龍門」二字,故稱此處為「龍門」。 龍門景區是整個西山景區中最為讓人稱奇叫絕的部分,在海內外均享有盛名。精湛的石刻是龍門最大的特色,景區的道路和石雕都是沿懸崖絕壁雕鑿而成的,全部工程均為人工一錘一鑿完成。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形,外側石壁高約與人等。石洞若窗,下臨萬丈深淵,俯瞰絕壁驚心動魄。龍門景區室內、洞內的雕刻結構佈局優美,刻工精細,魁星、文昌、關聖皆就石岩鑿成,巧奪天工,栩栩如生。道教名剎「三清閣」建在懸崖和峭壁間,儼然是一座空中樓閣,遠遠望去,層樓疊宇,凌空欲飛,景致頗為壯觀。


龍門石窟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遊客都要來「龍門」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如果說滇池是昆明的一顆明珠,西山就是昆明的一塊寶玉。它坐落在滇池邊上,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等組成,連綿40多公里,海撥2350米,自古被譽為「滇中第一佳景」。


從昆明城東南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臥在滇池兩岸。她的頭、胸、腹、腿都歷歷在目,青絲飄灑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顯得丰姿綽約,嫵媚動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間傳說:「遠古時一位公主耐不住宮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宮與一小伙結為夫婦。後來,國王拆散了這一美滿姻緣,並用計將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絕,日夜悲啼,痛哭不止,淚水匯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


另傳:「古時有鳳凰來西山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西山也稱碧雞山」,又因其狀如臥佛,故又名臥佛山。


龙门景区-游客中心 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地理位置:雲南省昆明市西郊滇池畔



龍門索道上站



旭光亭


旭光亭位於滇池旅遊觀光索道上站,該亭最主要的特點是撞鐘、系紅繩,欣賞滇池的風景。站在亭里可遠眺昆明城和滇池,群山簇擁之下的昆明盡收眼底,山風吹拂,遠山如黛,樹木蔥翠,讓人心胸也開闊起來。



龍門景區入口


在歷史的蒼海煙雲中,一些高僧道人、名人雅士紛至踏來,寫一段詞章,留一聯佳對,插一曲典故,拓一處摩崖,鑿一處仙洞,建一座寺院,塑幾尊雕像。既為這奇山秀水添彩增色,又留下一闕闕動人的故事、人文景觀和歷史的珍藏。


游西山,不僅領略西山春風桃李,綠蔭護夏,紅葉照秋,湖光山色;易可入夜登樓,倚欄俯視春城萬家燈火;清晨觀日出,望紅輪一線,波捧日出瑰麗景色;更需探名勝,尋古蹟,尋古懷幽,聽名士的吶喊和歷史的高歌。



徐霞客游線標誌地

昆明西山·北庵(三清閣片區)



昆明西山,又稱碧雞山、太華山。明崇禎十一年(1638)六月,徐霞客登太華山。《游太華山記》載:「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為羅漢寺正殿;由此南上,為朝天橋。橋架斷崖間……橋度而南,即為靈官殿……攀崖躡峻,愈上愈奇,而樓、供純陽,而殿、供元帝,而閣、供玉皇,而宮、名抱一,皆東向臨海,嵌懸崖間……」



《游太華山記》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


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嶢,乃捨舟登陸。高嶢者,西山中遜處也。南北山皆環而東出,中獨西遜,水亦西逼之,有數百家倚山臨水,為迤西大道。北上有傅園;園西上五里,為碧雞關,即大道達安寧州者。由高嶢南上,為楊太史祠,祠南至華亭、太華,盡於羅漢,即碧雞山南突為重崖者。蓋碧雞山自西北亙東南,進耳諸峰由西南亙東北,兩山相接,即西山中遜處,故大道從之,上置關,高嶢實當水埠焉。


余南一里,飯太史祠。又南過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華亭寺。寺東向,後倚危峰,草海臨其前。由寺南側門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隴入腋,共二里,東南升嶺,嶺界華亭、太華兩寺中而東突者。南逾嶺,西折入腋湊間,上為危峰,下盤深谷,太華則高峙谷東,與行處平對。然路必窮極西腋,後乃東轉出。腋中懸流兩派墜石窟,幽峭險仄,不行此徑不見也。轉峽,又東盤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里,抵太華寺。寺亦東向,殿前夾墀皆山茶,南一株尤巨異。前廊南穿廡入閣,東向瞰海。然此處所望猶止及草海,若瀠瀠浩蕩觀,當更在羅漢寺南也。


遂出南側門,稍南下,循塢西入。又東轉一里半,南逾嶺。嶺自西峰最高處東垂下,有大道直上,為登頂道。截之東南下,復南轉,遇石峰嶙峋南擁。輒從其北,東向墜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叢中。一里,復上躡崖端,盤崖而南,見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窩,累累欲墮者,皆羅漢寺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為羅漢寺正殿;由此南上,為朝天橋。橋架斷崖間,上下皆嵌崖,此復嶄崖中墜。橋度而南,即為靈宮殿,殿門北向臨橋。由殿東側門下,攀崖躡峻,愈上愈奇,而樓、供純陽。而殿、供元帝。而閣、供玉皇。而宮,名抱一。皆東向臨海,嵌懸崖間。每上數十丈,得鬥大平崖,輒代空架隙成之。故諸殿俱不巨,而點雲綴石,互為披映,至此始擴然全收水海之勝。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橫倚樓,樓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並樓而坐,如倚危檣上,不復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宮南削崖上,代木棧,穿石穴,棧懸崖樹,穴透崖隙,皆極險峭。度隙,有小樓粘石端,寢龕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極。返下朝天橋,謁羅漢正殿。殿後崖高百仞。崖南轉折間,泉一方淳崖麓,乃朝天橋進縫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東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瀠坪一縷若腰帶,下悉隕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間梵宇仙宮,雷神廟、三佛殿、壽佛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次第連綴。真武宮之上,崖愈傑竦,昔梁王避暑於此,又名避暑台,為南庵盡處,上即穴石小樓也。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南絕壁下,有猗蘭閣址。


還至正殿,東向出山門,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數十家,俱網罟為業。村南即龍王堂,前臨水海。由其後南循南崖麓,村盡波連,崖勢愈出,上已過猗蘭舊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黃石痕掛壁下,土人名為掛榜山。再南則崖回嘴突,巨石壘空嵌水折成璺,南復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離奇,又開異境。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沒石隙中,有結茅南涯側者,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門,大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側,不可入。水由盎門出,分注海。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門東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傾莫可墜,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沒處也。門內石質玲透,裂隙森柱,俱當明處。南入數丈輒暗,覓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里,始轉而分東西向,東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極。懼火炬不給,乃出。


上山返抱一宮。問山頂黑龍池道,須北向太華中,乃南轉。然池實在山南金線泉絕頂,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余輒從危崖歷隙上,壁雖峭,石縫多稜,懸躍無不如意。壁紋瓊葩瑤莖,千容萬變,皆目所未收。素習者惟牡丹,枝葉離披,布滿石隙,為此地絕遘,乃結子垂垂,外綠中紅,又餘地所未見。土人以高遠莫知採鑒,第曰山間野藥,不辨何物也。攀躋里余,遂躡巔,則石萼鱗鱗,若出水青蓮,乎散竟地。峰端踐側鍔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頂四里,凌其上,為碧雞絕頂。頂南石萼駢叢,南墜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遜之,乃南盡海口山也。絕頂東下二里,已臨金線泉之上,乃於聳崖間觀黑龍池而下。



蒼崖萬丈


取自明代楊慎《雲南山川志》中「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月印澄波,雲橫絕頂,滇中一佳境也」。



綠水千尋


龍門一嘯驚滄海

僊閣三呼應碧天


三清閣 龍門 小石林簡介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築群,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由攬海處、慈雲洞、雲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朝天橋


羅漢崖與靈官殿之間,為明正德嘉靖年間所建「朝天橋」。徐霞客《游太華山記》載:「橋架斷崖間,上下皆嵌崖,此復嶄崖中墜。橋度而南。極為靈官殿,殿門北向臨橋」。橋下削壁斷崖,踱橋太險,橋面已鋪成石板平台。遙想當年拓海涯寺,羅漢寺,真可謂歷盡艱難險阻。


七十二級台階應地煞之數。



羅漢崖


時出雲煙鋪下界

夜來鐘磬徹諸天

對聯描述雲霧飄逸,鋪至下界,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壩子就在人們腳下。夜幕降臨後,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徬佛置身仙界。


真官土地裡域正神


剪惡膽凶氣正

通天達地威靈



三清境


置身須向極高處

舉首還多在上人


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就是「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最高層玉清境居住著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著靈寶天尊;第三層太清境居住著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為宮、觀、閣、殿的名稱。進了三清境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對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峰。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於最高的地方。對聯語雙關,催人奮進。



魁閣流丹


浮光耀金靜影沈璧

層巒聳翠飛閣流丹


山門對着靈官殿。殿內供奉著王靈官,三目,赤面,披甲持鞭,左右有靈童捧卷持印,勇猛威武,氣勢逼人。是道教的護法神,類似佛教中的韋陀。王靈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辦事公道懲惡揚善,死後玉皇大帝封其專司天上和人間糾察。


對聯是一幅集句聯,上聯出自宋朝範仲淹《岳陽樓記》,下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借古人的名句來寫三清閣的湖光山色,說明滇池是匯聚了洞庭湖和鄱陽湖的風景之美。上聯寫皎潔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銀;月光輝映,如圓圓碧玉沈入湖水。「飛閣」指靈官殿及三清閣等凌空構建的殿宇;「流丹」形容這些樓閣殿宇的紅柱在陽光的照應下流光溢彩,燦若紅霞。



把硬幣投入池中龍嘴裡,就會心想事成。



凌霄寶閣


靈官殿右手又有一石梯向上,石階應天罡之數。路邊有兩個平台,一個平台上就是三清閣,



三清閣


相傳這裡原為元朝鎮守雲南的梁王避暑行宮,後因戰亂廢棄,現在改為茶室。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由無邊闡釋經手重建。到清朝未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層層累累。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遺跡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疊、殿閣飛檐,上有彩雲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俱全。在三清閣的九層十一閣建築群中,只有這裡是一寬敞的坐歇之處,在此可以品若賞景。



半壁起危樓嶺如屏海如鏡舟如葉城郭村落如畫況四時風月朝暮晴陰試問古今遊人誰領略萬千氣象

九秋臨絕頂洞有雲崖有泉松有濤花鳥林壑有情憶八載星霜關河奔走難得棲遲故里來嘯傲金碧湖山



龍門傳奇


前言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貧窮道士吳來清茹苦含辛,由三清閣向南一錘一鏨劈開頑石,十四年嘔心瀝血,打通風凰岩,鐫刻普陀坊,雕鑿慈雲洞。


道光庚子至咸豐癸醜(1840~1853),楊汝蘭、楊繼秦父子繼續組織鑿石穿雲,往南開拓雲華洞,完成龍門達天閣石窟。


後人贊譽歷盡艱險開鑿龍門,對這個懸崖削壁鬼斧神工的石窟工程,賦予各種神話般的美妙傳說。八組雕塑藝術,介紹龍門傳奇。



一、狀元情結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中國開科舉,雲南千年沒有「狀元」。儒林士子中傳說,掛榜山上無龍門,何時絕壁鑿出龍門,雲南就有人躍龍門金榜題名,大魁天下。



二、誓鑿龍門


掛榜山下漁村,一個青年石匠與相戀的未婚姑娘,聽到「鑿龍門出狀元」的傳說,遂立下「禹鑿龍門」之志,決心雕鑿出削壁龍門再結婚,為雲南士子造福。儒林士紳聽說鑿龍門,紛紛解囊相助。



三、茹苦含辛


青年石匠與夥伴不論晝夜風雨,在懸崖峭壁上鑿岩不止。姑娘做飯送水,縫補漿洗。不知歷經多少個寒暑,終於打通雲華洞,鑿出龍門達天閣。



四、魁星蹬鬥


原生岩石上雕鑿的龍門達天閣,室內魁星居中,北雕文昌、南鑿關聖。魁星主宰文運,三眼鬼頭,右手持筆,左手擒龍,右足獨立鰲頭,左足後蹬起鬥,「魁星點鬥、獨佔鰲頭」;魁星點中,即中狀元。



五、筆斷心碎


龍門達天閣全部竣工,青年石匠嫌魁星握的筆不尖,遂精心修鑿筆尖,「嘣」地一聲,筆斷了。多年心血斷送瞬間,石匠傷心欲絕,肝腸痛斷。



六、縱身絕壁


多年盡心竭力,圓滿功德毀於一旦,這是雲南士子狀元心結的不祥之兆。青年石匠悲戚無淚、五內俱裂,拾起斷筆尖,縱身跳下龍門絕壁。



七、魂化西山


心愛的人捨身萬丈深淵,姑娘傷心欲絕,成天坐在滇池邊悲泣,淚水融入滇池。淚水哭乾,姑娘魂化永臥湖畔的西山群峰。遠眺西山,美麗的姑娘仰臥,故稱睡美人。



八、金碧湖山


昆明西山,又稱碧雞山,雲南第一風景名山。三清閣龍門、上接雲霄、下臨絕壁、鬼斧神工,懸綴崖間,「蒼崖萬丈、綠水千尋」,昆明金碧湖山第一勝境。



懸崖削壁上雕鑿而成的龍門石窟,規劃之巧、刻鑿之奇,堪稱「滇中佳景」。然而這樣艱巨而精細的工程卻是用及其簡單的工具雕鑿完成的。先人向我們展現的不僅是精湛高超的藝術才華,更體現了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


據記載,三清閣曾有對聯多幅:


品峻於山懷虛若水,

風清在竹氣靜如蘭。


遊樂乎出繁冗喧嘩以外,

觀止矣在虛無縹緲之間。


摘片金蓮南海渡來宏利濟,

鑿開石室西山趺坐放光明。


極目太華高,偌大乾坤撐半壁;

蕩胸滇海闊,無邊風月倚層樓。


先天地生,溯閣中萬古燈傳,極本無極;

為道法祖,仰雲際三台鼎峙,玄之又玄。


太極判以成乾坤,乾為父,坤為母,肇造乾坤祖傑;

兩儀分而為陰陽,陽屬天,陰屬地,胚胎天地元神。



春水船如天上坐

秋山人在畫中行



雲根



玉皇閣


千尋危磴盤蒼靄

半壁飛樓瞰積波


聯曰:「極目太華高偌大乾坤撐半壁;蕩胸滇海闊無邊風月倚層樓。」聯語意興橫飛,狀物寫景,氣勢宏大。有人說它以太華山喻梁王權勢,支撐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徵寬闊胸懷,任憑風雲激蕩。



另一個平台為真武殿,建有真武傳奇堂,供奉真武大帝。殿內有真武大帝出家及得道的配圖故事。



妙有真境


回望「凌霄寶閣」牌坊。



北極玄天

真武殿


臟化龜蛇術選靈山添聖境

心存黎庶仙居極地鎮妖氛



殿前有蛇龜石雕,叫「青蛇纏龜」,整個石雕已被遊人摸得光亮如鏡了。龜蛇代表長壽,據說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壽。



聖父母殿


七曲玄初儲真衍慶

九天慈懿昭德流芳


聖父母殿,又稱父母殿,供奉玄武(真武)的父母。真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神,道教尊為真武帝君。道教傳說,黃帝時,真武托胎淨樂國王善勝皇后,產母左脅,自幼聰慧,不統王位,受紫炁元君點化,在太和山(武當山)修煉四十二年成神,三清令玉帝封其「當亞帝真號」、「鎮天玄武大將軍」,統鎮北方;崇封淨樂國王為「聖父、隆慶天君、明真大帝」,崇封善勝皇后為「聖母、德天後、瓊真上仙」。武當山八大宮殿均設父母殿,供奉聖父母神像。



鬥姆殿


始建於明代,歷經修葺,殿內供奉道教女神鬥姆,號「中天梵炁鬥母元君」,三目四首八臂,為北斗眾星之母。《道藏》載:鬥姆原為龍漢年間周御王之妃紫光夫人,生九子,長子為天皇大帝,次子紫薇大帝,後七子即北斗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



孝牛泉


孝牛泉,又名牛井。昆明縣誌記載:明朝嘉靖初年,道士趙煉居於此,「苦無水,以牛載汲,垂二十餘年矣。一日牛忽死,其處即陷為井,水味殊甘冽,雖盛暑不竭。」民間傳說:明朝昆明牛屠趙五,買了母牛及牛犢。一日磨好刀,綁翻母牛欲殺,忽聽門外有人叫,他放下刀開門,未見人影。返身不見屠刀,只見牛犢跪對母牛垂淚。屠夫疑惑,打起小牛,果然刀藏於小牛腹下。趙五拾起屠刀,牛犢淚如泉湧,望著母牛哀鳴。此情景令趙五心顫手抖,頓生憐憫之心,自愧以屠為生,不如牛犢有孝心,於是放下屠刀,牽母牛和小牛到三清閣出家修道。到了三清閣,母牛渴了,小牛犢以角抵舌舔石崖,穿石成井,井成泉湧,母牛喝上甘泉。此泉稱為孝牛泉。


品峻於山,懷虛若水;

風清在竹,氣靜如蘭。


過了三清境,就是龍門石窟景區。整個景區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



淵停岳峙 孝為先


別有洞天  引人入勝


紅塵不倒



心躍雙清



緊靠三清閣建築群的石窟稱鳳凰岩,有上下兩個洞窟,鳳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稱「老君洞」,貼洞建有小閣,稱老君殿。



煙雨亭


煙含萬樹秋將老

雲滿千峰雨欲來


喧枕泉聲常似雨

傍檐雲氣或如龍



高原明珠


滇池,又名昆明湖,中國第六大淡水湖,稱「高原明珠'。滇池南北長40公里,束西平均寬8公里,面積316平方公里,最深10米,蓄水15.7億立方米。盤龍江、寶象河等20多絛河水注入滇池,湖水由海口西流,絰螳螂川、普度河,輸入金沙江。滇池四周群山蔥郁,昆明城雄踞滇池北濱。湖西岸西山,乃觀賞滇池湖光山色之勝地。



峰頂人高



藏龍崖



臥虎



老君殿



老君殿


始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1566),後多次修葺。殿內供太上老君。老君即春秋時思想家老子,曾任周守藏室史(圖書館長)騎青牛西出函關隱居,在終南山樓觀台著五千言《道德經》。東漢末年形成道教,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老子成為教教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



南極宮


南極宮始建於明代,歷經修葺,祀壽星,又稱「老人星、南極老人、南極仙翁」,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角、亢」二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南極神像塑為白須、持杖、額長而隆起。主壽命延長,國運壽昌,天下理安。中國道教、民俗均奉南極為司長壽之神。



道德言五千彌綸天地

感應篇一卷喚醒愚蒙



孔子像



清乾隆年間,貧窮道士吳來清,一錘一鑽,先開鑿由「別有洞天」至舊石室的通道,這條石道「徑折路旋」,到舊石室豁然開朗。吳來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鳳銜印圖,雲騰鳳舞,所以這個石室稱鳳凰岩。石室外北側刻有「攬海處」三個大字;南側刻有明末傅宗龍草書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石室內南北壁上刻「雲海」、「石林」四個大字。正壁上嵌「提滇池餞別圖」,等詩碑六方。



鳳凰岩



摩崖及洞窟內有多副石刻聯



一徑飛紅雨

千林散綠蔭

——明·傅宗龍


鳳凰岩石窟


鳳凰岩石窟又稱舊石室,明嘉靖年間(1522~1566)穿石穴、架木棧、攀鐵索依崖建小樓,極為險峭。1781年吳來清鑿通「別有洞天」石道。室內1902年刻「雲海」、「石林」及「題昆池鑒別圖」詩文碑。還有1925年清末經濟特元袁嘉谷題詩。屋頂天棚為清末民初書法家陳榮昌所撰「提倡祀孔」題額。


「攬海處」的石室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道士趙練主持開鑿的。石室洞頂雕有彩鳳銜書一函,浮雕表現「洛獻書」的傳說。傳說中皇帝在洛水有鳳銜書,大禹受而天下大治。



雲海


重修三清閣石洞序



石林


只合任他頑誰又來鑿開混沌

既然如此怪我亦欲粉碎靈空

——舒藻撰


乾坤浮一鏡



日月跳雙丸



提倡祀孔



接著吳來清又由鳳凰岩繼續向南開鑿石道。入口處,在岩洞口建「普陀勝景」坊,入坊「螺旋蛇行」,石道僅容一人通行,兩人相遇需側身相讓。沿石道鑿有臨絕壁石窗,「憑以望湖」。石道長40余公尺,達新石室慈雲洞。



通过石隧道就到了“普陀胜境”,在道教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



普陀勝境


摘片金蓮南海渡來宏利濟

鑿開石室西山趺坐放光明


遊樂乎出繁冗喧嘩以外

觀止矣在虛無縹緲之間


佛谷雲深


海立雲垂到山間殊非凡境

岩高徑曲至其上是亦洞天



普陀南海


呂洞賓書:普陀南海,清代道光23年重刊。



《游西山石室放歌,用吳梅村(觀玉石谷山水圖歌)原韻》


奇離怪事那可識?洞天何日來仙客。

神斤鬼斧妙雕鐫,點綴石龕有椽筆。

石龕高處塵氛淨,一聲長嘯山谷應。

攀躋筇屐不辭勞,旋螺宛轉側身進。

煙消日出雲海東,搔首雲端問碧翁。

絕巘斷崖有天地,五丁為我開蠶叢。

下臨煙水浩無際,魚龍變化騰其中。

天然四時見殊景,丹青摹繪難為工。

騷人墨客與迎送,酒鐺詩軸相酬奉。

樓船習戰吊西京,玉斧揮疆悲南宋。

觸我平生懷古心,山色湖光助飛動。

迤邐尋來道士家,滄波回望無津涯。

苔徑彎環蘿磴仄,欲馳風馬驅雲車。

黃葉有情戀游履,青山無限當軒幾。

琳宮紺宇靜且幽,坐久豁然意興美。

探險差幸窮異觀,忘機更能參妙理。

遠聞清磬意俱消,閒聽幽禽心亦喜。

六詔舊號彩雲鄉,愛此佳山與佳水。

況今邊徼亦雄都,毗連蜀粵凌荊吳。

天之生材不限地,丈夫何事守妻孥。

滇池神馬躍波出,玉勒金銜羈不得。

鬚眉應許畫凌煙,姓名亦當藏太室。

幾年黃石知我心,萬古青山不改色。

功成若問歸何處,此間松下堪箕踞。

欲喚山靈一訂盟,白雲無語自來去。


民國元年秋八月游西山石室,歸得七古一首,補刊於此,以志不忘。古求李鴻祥儀廷氏撰並書。


作者以長歌形式,寫出了攀登三清閣、龍門的興致,並描述了作者所見到的自然景觀,聯想到雲南的許多歷史故事,最後抒發了登高望遠、希望有所作為,以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


全詩可分為四段。首段8句,從 「奇離怪事那可識?」到「旋螺宛轉側身進。」主要寫登上龍門石窟後,所見到的刻鑿工藝,有如進入洞天仙境,鬼斧神工,氣宇不凡。第二段14句,從「煙消日出雲海東,」到「山色湖光助飛動。」主要寫登到達天閣後的所見所感,境界更為奇特。日出雲海之東,作者站於雲端欲問蒼天,想起了開闢西南地區的神話,也及歷代開拓雲南的史事,不免觸動了作者的懷古之情。第三段14句,從「迤邐尋來道士家,」到「閒聽幽禽心亦喜。」主要寫遊覽三清閣,尋訪道士,猶如駕車仙遊,有置身在雲里霧裡的感覚。而苔徑蘿磴,黃葉有情的實景,更是引人入勝。且寺宇寧靜,使人忘機參悟,疲憊的身心皆可得到調養。第四段16句,從「六詔舊號彩雲鄉,」到 「白雲無語自來去。」主要就雲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地理環境抒發感慨,作者寫出了遠大抱負,想從雲南開始,乾一番大的事業,得以建功於國,造福於民,且名垂史,然後功成名就,歸隱山林,去過與世無爭的生活。


該詩寫成於民國元年(1912年),也就是說:辛亥革命雖然成功了,但民國的時局並不穩定,革命的目的也並不明確,李鴻祥先生和當時許多民主革命人士一樣,其心情既有振奮的一面,也有憂鬱的一面,該詩中的某些消極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李鴻祥_百度百科】



長歌懷採薇

山路崎嶇,石階狹小,有的地方僅容一人通行,上下相逢必側身避讓。腳踩峭壁上鑿出的石磴,穿過一個接一個小山洞接成的狹小通道,免不了氣喘吁吁。但一路的石磴、石級、石殿、石柱、石象、石刻,觸目皆石,渾然一體,自有一種如入神仙洞府的新鮮和奇妙。


誰敢不低頭

隧道中由於有石窗,所以光線十分充足,從石窗中還可俯瞰滇池的風光。向下看雖有心悸,但腳踏實地,安全感是明顯的。從「覽海處」至慈雲洞的通道原本是在石崖上鋪架的木棧道。人們登臨過往,木棧道閃動,令人心驚膽顫。到了清乾隆年間,一個貧苦道士吳來清,花了十五年的心血,全憑一錘一鑽鑿成的石道。



龍騰玉京



吳來清雕鑿的慈航真人,神像、神台、香爐、門楹等全部都是就原生石鏤空雕鑿。室內柱上,刻楊長春所書對聯:鑿石現普陀,將五百里滇池,都歸佛海;援人登彼岸,願一千雙聖手,盡化慈航。


吳來清十四年茹苦含辛,嘔心瀝血。打開頑石,工程艱巨。


慈雲洞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乾隆六十年(1795)生於下漁村的貧窮道士吳來清,十四年茹苦含辛,一錘一鑽由三清閣向南在千仞削壁上打開頑石,開鑿石道石室。繼鑿通鳳凰岩後,又雕「普陀勝境」坊,打通慈雲洞石窟、就洞鑿室。石室門楹、送子慈航、神台、香爐及兩壁騎龍馭虎神像,均就原生石岩鏤空雕鑿。洞前香爐上嘉慶辛酉年(1801)彝族解元那文鳳刻有《贈吳道人》詩:「萬鑽千椎顯巨才,懸崖陡處仙台。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慈雲洞內外有多副對聯:


是亦普陀

仰笑宛離天尺五
憑臨恰在水中央


福海無量


檻外開明鏡坐定時如臨弱水

崖畔起祥雲到此者宛游蓬萊



那文鳳(1771~1823),字九苞,昆明西郊車家壁人, 彝族。


那文鳳有一個當道士的好友吳來清。吳來清原名吳自性,今昆明西山區下漁村人。吳來清一生苦行修煉,行善積德,最愛做修橋補路的好事。那時的西山三清閣石室下,有一座架木於崖的朱家庵,其地勢若棲鵲危巢,登覽滇池,煙霞變幻,陰晴皆有奇觀。惜登臨時,木棧閃動,人多心驚膽顫;風霜雨雪,棧木常易損壞。有人建議吳來清在朱家庵另辟洞天,並鑿通石道,代替危巢朽棧。吳道士欣然接受,自肩其責,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開鑿,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吳來清積勞成疾而去世,歷時長達十五個寒暑,才大體完工。吳道士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千錘萬鑽,開鑿出了一條從龍門「雲海」到「慈雲洞」的上山石隧道。那文鳳被老友捨己為人的精神深深感動,於嘉慶六年(1801)仲秋寫了《贈吳道人》詩二首鐫刻在龍門慈雲洞前的石香爐上。這是兩首七言律詩:


其一

萬鑽千椎顯鉅才,懸崖陡處辟仙台。

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紫竹蔭書心裡出,慈雲藹露掌中來。

昆池恰似觀南海,不負當年夢幾回。


其二

鑿石還超煉石材,竟追盤古辟天台。

煙霧一破乾坤別,日明新分混沌開。

世界壺中裝得去,山河鏡里照將來。

休疑此地人間有,只許劉郎到這回。


第一首詩贊美吳道人千椎萬錘開鑿而成的龍門石隧道,上懸於陡峭的羅漢壁之上,下臨五百里滇池,四周雲霧繚繞,遠遠勝過許多洞天佛地,它完全可以和大禹治水的「龍門」相媲美。詩的頸聯和尾聯說,必須是佛在心中,佛在掌中,才會有十五年如一日不停地開山鑿石的毅力,這功德無量的偉業沒有辜負吳道人多次神遊南海普陀的美夢。第二首詩盛贊吳道人鑿石鑿出了一個新天地。首聯說吳道人的鑿石技藝比神話中的煉石還神奇;頷聯和頸聯說在滇池煙霧繚繞的氛圍中,一個讓世人稱奇的新天地誕生了;尾聯化用唐代詩人劉禹錫游玄都觀的詩句,意指慈雲洞這樣的人間仙境,只有像劉郎這樣的高人才能欣賞。



洞外雲舒霞卷
海中日往月來

——李昔題


佛地鎖星橋疑是南海澤畔
洞天擘石閣居然普陀岩中

——郝亮題



慈悲中降一點甘露結成聰明子
感應處灑三千淨水生就智慧花


石室著靈宗昆海無殊南海
天人瞻法像華山即是香山


鑿石現普陀將五百里滇池都歸佛海
援人登彼岸願一千隻聖手盡化慈航



雲華洞



一登龍門 身價百倍



資料來源:昆明西山深林公園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