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变换拍摄角度 在拍摄舞台或者展会的题材时,如果有机会,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进⾏取景和构图。这⾥有⼀个技巧,现场的管理⼈员往往对⾝着整齐服装、⼿持专业相机和闪光灯的⼈“特别优待”,这样就有机会到展台前来拍摄。有时,甚⾄可以到后台或者演员⼊场的侧⾯位置进⾏拍摄。这时,⼀定要注意地上的布线,不要在拍摄时影响舞台上的正常表演。 光圈 f/3.5 快门速度 1/250s 焦距 75mm ISO 100 2 斜侧面构图 如果有机会接近舞台拍摄,可以使⽤⼴角镜头凑近表演的演员进⾏取景,这样可以获得⼀般台下观众⽆法欣赏到的精彩效果。⼴角镜头的近⼤远⼩透视效果会拍摄出更富有张⼒的画⾯,让原本平淡的景象变得更有冲击⼒。例如在拍摄⼤⿎表演时,摄影师从斜侧⾯进⾏取景,⼴角镜头让靠近镜头的⿎⼿变得⾼⼤,⽽远离镜头的⿎⼿变得渺⼩,从⽽形成特殊的表演阵容。 光圈 f/2.8 快门速度 1/125s 焦距 16mm ISO 400 3 仰视构图 当摄影师⼿持相机处于较低的机位,⾃下向上仰视被摄物体时记录下的画⾯称为仰视构图。在拍摄⾼⼤宏伟的建筑时,⼀般会⽤到仰拍,这样不仅可以将建筑全貌进⾏记录,也可以夸张地表现建筑的外型。下图这张照⽚拍摄于中式新年中的灯会活动,摄影师为了将⾼耸的花灯和左侧的灯笼⼀同纳⼊到画⾯当中,采⽤了仰拍的⼿法,从下向上调整相机进⾏构图拍摄。 光圈 f/2.8 快门速度 1/15s 焦距 35mm ISO 200 4 俯视构图 ⽆论仰视构图还是俯视构图,摄影师使⽤的相机镜头焦距越⼴,照⽚中拍摄角度带来的效果越明显。例如下图这张照⽚中,摄影师在相机展会中拍摄展台时,为了避开展台前拥挤的⼈群,选择在⼆层进⾏俯视拍摄,通过⼴角镜头凑近英⽂灯箱,并且通过在⾃动测光的基础上降低曝光补偿,让除展台和灯箱以外的其他景物因曝光不⾜⽽隐没在⿊暗当中。 光圈 f/2.8 快门速度 1/170s 焦距 35mm ISO 200 5 动静结合拍武戏 ⼈眼对⼀成不变或的画⾯往往会感到疲倦,因此寻求对⽐就成了⽇常构图拍摄时构思的⼀个重点。在拍摄运动的场景时,动与静作为⼀种对⽐⽅式,可以将现场还原得更加真实,激发照⽚观赏者的想象⼒。例如这张京剧武戏照⽚中,摄影师将相机设定为快门优先模式,将快门速度设定为1/15s,这时转动的演员就会产⽣运动模糊,⽽其他演员和静物就会保持清晰。 光圈 f/4.5 快门速度 1/15s 焦距 70mm ISO 500 俗话讲:“全⽩⾮为⽩,有⿊⽅为⽩”,就说明了对⽐的重要性。在⼀张照⽚中,通过内容的相互对⽐可以达到突出某⼀物体的⽬的。摄影是静态的艺术,但摄影师⼒求在照⽚中将动态的形象进⾏展现,和静⽌的画⾯形成有⼒的对⽐和参照,并且要激发照⽚观赏者的想象⼒。下图在拍摄“美猴王”时,摄影师看到演员⼏乎是静⽌的,⽽⼿中的⾦箍棒被不停地挥舞,于是采⽤慢门的⼿法进⾏拍摄和记录。 光圈f/2.8 快门速度 1/160s 焦距 115mm ISO 400 6 运用舞台灯光 舞台灯光是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物以及所需的特定场景进⾏全⽅位的视觉环境的灯光设计。摄影师在拍摄舞台和演出时,可以巧妙利⽤这些特别的⼈造光,捕捉到⽇常难以见到的画⾯效果。下面这张照⽚在拍摄时,⼀束追光刚好达到演员的后背和臂部,勾勒出了⼀条亮线,摄影师赶忙使⽤点测光模式,对准⾼光测光并进⾏拍摄。 光圈 f/2.8 快门速度 1/10s 焦距 90mm ISO 100 ⼀位蒙古族歌⼿上台⾼歌时,舞台的聚光灯从下⽅将其照亮,正好在蓝天⽩云的背景上形成⼀个圆 形的光⾯和⼈形的影⼦,使⽤这种对⽐的⼿法进⾏拍摄和表现。 光圈 f/7.1 快门速度 1/60s 焦距 47mm ISO 100 ⼈们在⾃然光下拍摄时,通常会回避逆光的光位,这样可以避免主体因为曝光不⾜⽽⽆法正确显现在照⽚中。但在舞台环境下,灯光众多,既可以显⽰环境、渲染⽓氛,又会突出中⼼⼈物,创造舞台空间感,因此有时部分灯光与镜头相对,也不会将主体⼈物拍摄得曝光不⾜。下图中,摄影师在拍摄翩翩起舞的演员时,选择在其⾝后取景构图,并利⽤低角度将上⽅的灯光纳⼊到画⾯当中,成为照⽚的⼀个亮点。 光圈 f/2 快门速度 1/400s 焦距 50mm ISO 320 舞台灯具按光学结构可分为泛光灯、聚光灯和幻灯三类。泛光灯是指可以向四⾯⼋⽅均匀照射的灯具,聚光灯指能发出定向并能控制光区范围的灯具。下图,摄影师在演唱会⾼潮时分拍摄时,歌⼿⾮常地投⼊,并且舞台的各种灯光交相辉映,形成⼀道道绚丽的光幕。摄影师为了将光路记录在照⽚中,⽐较谨慎地降低曝光补偿,尽量保证灯光的细节,避免在灯光下出现局部的曝光不⾜。 光圈 f/3.2 快门速度 1/200s 焦距 31mm ISO 100 本文节选自: 人民邮电出版社 《画面掌控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