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業堂藏書樓位於南潯古鎮南柵萬古橋西,坐落在一個精緻的中國古典式花園中間,一條5~7米的環河一衣帶水,代替了圍牆,走過一座小小的跨河橋,穿過一座拱形大門,一條青石板路把整個院子分成兩半。藏書樓佔地1350平方米,園林佔地10畝,樓外有園,園外有河,使書樓建築、花園景物與四周林野渾然一體。牌坊上有劉廷琛書「藏書樓」,背面文字為「苑囿經籍」。嘉業堂藏書樓與小蓮莊簡介由南潯首富劉鏞祖孫蘭三代精心規劃構築,建於清末,總佔地面積30600平方米。小蓮莊以一方荷花池為中心,其周圍以亭台樓榭點綴,園林西側為劉氏家廟,前有御賜牌坊兩座。家廟西側為劉氏義莊與劉氏私塾。嘉業堂藏書樓是樓主劉永於為藏書而專門興建的中西合壁建築,因得清遜帝溥儀賜「欽若嘉業」金匾得名,鼎盛時藏古籍18萬冊計57萬卷。2001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學生實踐基地 南潯區巾幗志願者服務基地 生態科普教育基地 嘉業堂藏書樓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現在的藏書樓正以公共圖書館和旅遊景點的雙重身份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和遊客。【嘉業藏書樓】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因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題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系「四象」之首劉鏞的孫子、清末著名藏書家劉承乾於1920年至1924年建成。其園林造法和小蓮莊異曲同工,而園內的藏書樓則聞名天下,藏有書籍60萬卷,共18萬余冊,其中有不少海內珍本、孤本。總體設計為中西合璧園林式佈局,寓肅穆的書樓於幽雅的園林之中。嘉業堂藏書樓坐落於南潯的鷓鴣溪,與小蓮莊隔溪相望,有小橋通連。藏書樓掩映在園中,樓外有園,園中有池。園內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池中綠荷亭亭,紅蓮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紅」、「沅碧」。第一進正中間為大門,門額「嘉業藏書樓」五個金字為清光緒進士劉廷琛題。劉廷琛曾任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總監督。走進門樓,右側的櫥窗里陳設著劉承乾的生平資料。他於1881年誕生於南潯,1963年在上海過世,享年82歲。劉承乾是一位成功的藏書家和刻書家,花了20年的時間,30萬兩白銀,共收藏16萬冊60萬卷藏書,為我國的古籍保護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的邊疆線麥克馬洪線的資料就是在這裡找到的。可惜主人不善經商,劉家於1933年家道中落。為維持藏書樓他賣掉了5萬冊書,就如他自己所說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嘉業堂藏書樓的主人名叫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別署求恕居士,他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藏書家,刻書名家,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嘉業堂的落成,成為劉承幹先生藏書事業達到鼎盛時期的里程碑,也標誌著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私家藏書樓的誕生。1920年早春,劉承幹在家鄉南潯故居小蓮莊旁,毗鄰家廟的義莊,動工建設藏書樓,約30畝,樓基佔地24畝,按照劉承幹的設想,用這個樓藏書並不是暫時之計,「余之為是樓,非徒藏之,又將謀所以永其傳,隸之義莊,與宗人共守之…凡吾子孫,其世守勿替乎。」
公元1924年歲末,耗費銀元十二萬,歷時四年構築的嘉業堂藏書樓在太湖之南、運河西岸的古鎮南潯鷓鴣溪畔拔地而起。嘉業藏書樓簡介嘉業堂藏書樓始築於一九二〇年,購地二十畝,斥金十二萬,一九二四年落成。它是我國近代著名私家藏書樓。解放後隸屬浙江圖書館。二〇〇一年六月被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藏書樓四周清水環繞,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筍、亭台、小橋點綴在荷花池周圍,園林、書樓渾然一體,結構精巧,寓書樓於幽雅園景之中。整座書樓是「口」字形迴廊式兩層中西合璧建築,中有一方形天井,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又便於安全保護。書樓上下共有庫室五十二間。樓下辟有「詩萃室」、「宋四史齋」、「嘉業廳」。樓上辟有「希古樓求恕齋」、「黎光閣」,藏書樓佈局合理,又便於古籍收藏和閱覽。藏書樓創始人劉承幹是個酷愛藏書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前後,劉氏趁大批古籍流散之機大量購書,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十萬卷。在藏書樓全盛時期的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二年間,藏有宋元刊本一百五十五種,地方誌書一千餘種,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及稿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種史集。藏書樓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而且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刻印書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書,刊刻甚精,經清末著名學者繆荃孫等專家校勘。魯迅先生對劉氏刻書曾給於肯定的評價。一九三三年以後,劉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直到一九五一年浙江圖書館接管時藏書只有十一萬冊左右。宋元刊本蕩然無存,明刊本只剩幾種,藏書殘缺嚴重。一九四九年南潯解放前夕,我黨領導派部隊保護藏書樓。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樓主劉承幹先生將書樓及庭園全部捐獻給浙江圖書館。從此,藏書樓成為浙江圖書館一個組成部分。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省領導對藏書樓十分重視,撥出大量款項整修書樓和庭園。湖州市、南潯區、鎮各級領導也十分關心和保護。我們相信,經共同努力藏書樓必將煥發青春,為繁榮祖國學術文化貢獻力量。書香的由來 踏入嘉業藏書樓,就能聞到一種淡淡的香味、這種香味就是「書香」。「書香」最早的由來是一種名叫做「芸」的植物、又叫芸香草,因其散髮出的香味能驅除書蟲、愛書如命的讀書人就把芸與書籍放在一起,將芸所散髮出來的縷縷香氣稱為「書香」。「書香」指讀書的風氣,也指讀書人的書卷氣息,後引申為篤好讀書的家風,如把讀書人家稱為「書香門第」。「書香」之典因芸而來、又與書籍結了緣,所以後來被人們廣泛地引申,把與圖書典籍有關的事物都冠以芸之名,如「芸帙」、「芸編」都喻指書卷;讀書仕進者謂之「芸人」;「芸簽」原為書簽,後也借指圖書;「芸香吏」則指校書郎;因書室常備有芸,又是藏書的地方,故稱書齋為「芸窗」、「芸扁」、「芸署」、「芸閣」、「芸台」等。藏書樓是一座中式「口」字形迴廊式的兩層走馬樓建築,規模宏大,坐北朝南,藏書樓主體為兩層,磚木結構,由前後兩進和東西廂房組成,兩進房屋中央是佔地300多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天井,平鋪方磚,不生雜草,為便於曬書。天井外設四周廊,前廳的底層正中設大門,東側平房四進,有抗昔居和書版庫。天井里白色的柱子一柱多用,下雨時,雨水會順著柱子里的管道流到地下,同時柱子又起到了裝潢美化和分擔屋頂壓力的作用。這些鐵欄桿還保持著原貌,連接鐵欄桿的是原始鉚釘。東西闊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後兩進,每進面寬七間,左右廂房各六間,共五十二間,均為藏書之庫房。見凡朝天井的庫房均安裝落地長窗,窗多便於通風采光,窗格用「嘉業堂藏書樓」篆字樣作為裝飾。一樓的中間是過廳,左右兩邊是兩個三開間的小廳,分別為「宋四史齋」和「詩萃室」。過道兩邊是劉承乾親筆題寫的對聯:“汗青蠹簡罨畫簾櫳懷抱向誰開對嬋娟香尋古字,霧閣雲窗爭輝金碧俗塵飛不到勝絲竹風響牙簽。” 上聯的意思是主人一生好客大方,凡是樂意來家看書的,主人都會免費提供吃住;下聯為主人愛好讀書,覺得風翻書的聲音比音樂還要動聽。這副對聯的木質是銀杏木,上面的字是陽文的,是主人寫好刻出後,用鐵砂、墨汁、糯米、明礬四樣東西填上去的,所以看上去很有立體感。詩萃室 楊鐘羲書匾,楊鐘羲照字幕:楊鐘羲(1865~1940)在詩萃室分別懸掛有清末書畫家楊鐘曦、同治年間狀元徐郙以及劉廷琛書寫的祝賀楹聯。外聯為劉廷琛書行草八言聯:六藝百家,長推丹枕;九流七略、高擅玉函。內聯繫徐郙書八言聯:岳鎮淵渟麟超風翥,霞駁雲蔚玉潤碧鮮。詩萃室 詩萃室以放置劉承乾與其繼父劉安瀾(字紫回)共同編寫的《國朝詩萃》正集續集而命名意在紀念其繼父(伯父安瀾無子嗣由承乾承祧)。柱聯雲:璇題珤字繍水雕闌風月試追陪我赤低聡翻蠹紙,芸帙香湘屏展翠珠玉霏談笑天開圖畫肖瀛洲。在「詩萃室」儲存著劉承幹的承繼父劉安瀾所輯《國朝詩萃》與劉承幹所輯《續國朝詩萃》稿本,及所據以引用的二千餘種清人別集。宋四史齋 「宋四史齋」珍藏有宋刻《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陳列書樓自印典籍樣本,也是劉承幹會客和看書的地方。宋四史齋 劉承乾曾以巨資購的宋刻本《史記》、《前漢》、《後漢》、《三國志》統稱前四史並以此為底本景印出版號為鎮庫之寶特設宋四史齋專藏。上為吳昌碩篆匾,外聯是清末著名人物左宗棠的兒子左孝同篆書十三言聯:林園無世情,以有秘書怡顏高覽;圭璋既文府,尚哉君子雅性同融。內聯為陳重威書十八言聯:所居當苕霅之間,藏室仇書,掃葉能酬希古願;抗心在黃農以上,長鑱託命,種松應憶謁陵年。北京文物出版社於一九八四年用嘉業堂書版重新印刷的《嘉業堂金石叢書》《嘉業堂善本書景》一九二九年影刊,收宋元各種版刻一百五十九種。藏書樓鼎盛時期的藏書全部為五十幾萬卷,號稱六十萬卷,共十六、七萬冊,至1949年藏書僅存十萬冊左右。其中: 宋、元兩代精槧一百四十九部,其中完整的一百另六部; 《永樂大典》珍貴孤本四十二巨冊; 《四庫全書》(翁覃溪手纂)原稿一百五十冊。劉承乾還特別注重明清兩朝的詩文集,有明代槧本二千種,清代槧本五千種,還有抄本近二千種。此外,尚有全國地方誌,從州志、郡志、府志、縣誌、鎮志共收有一千二百餘種,三萬三千三百八十卷,其中海內秘本有六十二種。藏書數量之巨大,使不少藏書家亦瞠乎其後。最著名的是《清實錄》和《清史列傳》兩部書的底稿,均在北京國史館內,社會上已經絕跡,為劉氏出資二、三萬元派專人花數年時間,把這兩部書全部抄回來。藏書樓不僅藏書,還聘請專家刻印書,用的是紅梨木書版,共有三、四萬塊。刻印書有《嘉業堂叢書》、《求恕齋叢書》、《吳興叢書》、《留餘草堂叢書》、《希古樓金 石叢書》以及《景宋四史》、《舊五代史注》、《晉書?注》、《章氏遺書》、《北瓊室金石補正》等,共二百幾十種,約三千卷。《吳興叢書》集湖州鄉邦文獻之大成,共收書六十七種,二百四十冊。《景宋四史》版面闊大,刊刻甚精,系紅梨木雕版,連史紙印刷,是劉氏自印書中的佳品。劉氏刊刻的清代禁毀書:《閒漁閒閒錄》清初蔡顯撰 一九一五年刻,一冊 《翁山文外》明末屈大均撰,一九二零年刻,四冊 《安龍逸史》明末屈大均撰,一九一八年刻,一冊 《三垣筆記》明末李清撰,一九二七年刻,三冊嘉業堂 书楼第二进正中间,是嘉业堂的正厅,堂內高懸清宣統皇帝溥儀御賜「欽若嘉業」九龍金匾,上面蓋有皇帝的御印。上方為劉廷琛所書「嘉業藏書樓」匾額,兩側聯雲為鄭孝胥所書八言聯,曰:東壁余光,與寶相得;南山多福,為文開基。嘉業藏書樓 一九一四年劉承乾曾向清皇室報效崇陵種樹經費,得溥儀賜欽若嘉業金匾,造藏書樓時即以嘉業二字為名以顯菜耀。所有樓堂齋室都陳列著屏風、書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紅木傢具,是目前南潯鎮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一派清代廳堂的風格。而傢具上、牆壁上的,裝飾有精美的大理石,都是天然花紋,有一種意象派畫家的韻味。上面是圓的,下面是方的,意味著天圓地方。書室為了防潮所以地磚下面離地面很高,到梅雨季節的時候裡面也不會濕潤。柱聯是「儒墨泉海詞章苑囿,冢壁遺逸幄帳樷殘」。在嘉業堂左壁上,嵌有劉承幹收藏的明嘉靖年間,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手書的《兩橋記》、《辭金記》兩碑。嘉業堂藏書樓的命名的來歷,1908年,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末代皇帝溥儀命梁鼎芬主持光緒崇陵工程。梁提出了崇陵植樹的計劃,並四處募款,得到了摯友劉錦藻和劉承幹的捐資支助,於是在1914年8月,劉承幹獲得溥儀親賜的一塊「欽若嘉業」的九龍金匾。這裡的「欽若」是敬佩、敬順的意思,「嘉業」是指美好的事業。惋惜的是上面沒有時間題名,由於賜這匾的時候已是民國3年。當時傅儀才3歲,上面的字是他的老師陸潤癢題的。當梁鼎芬奉命護送金匾到上海劉宅時,對劉承幹說,「古人刻書多有以御墨中節取兩字,以名其堂或以名齋者」,建議他也以「嘉業」名堂並名所刻,於是,便以「嘉業」名上海青海路住宅及1915年愛文義路新宅正廳。而當南潯書樓落成時,劉承幹又以 「嘉業」名樓,以不忘清王朝的「天恩」。屋頂上的吊燈是從法國進口的,在當時可是絕對的奢侈品。南潯富戶林立,1919年的時候就通電了,大戶人家很早就從國外買進吊燈。正廳置《十三經註疏》、南北監本《二十一史》、汲古閣《十七史》、武英殿《二十四史》、同文局石印《二十四史》、新陽趙氏《二十一史》等;堂的後間藏各種鈔本;東間儲鉛印石印新書;西間置史部及書樓自印書。樓上為「希古樓」,存放經部古籍。外面一間為「黎光閣」,存珍本《四庫全書》1954冊。裡面正房名「求恕齋」,原存放史部古籍。玉宇來清風朝夕論思僑肸是與志主營世業博覽典雅圖書之淵五曲橋南,過一平台,便是「園中園」,亦稱內園。圈門旁有聯開宗明義:小園新辟西南角,環抱唯應風月知。(內園就小蓮莊而言是位於東南角,但在這個入口處論,說西南角也無不妥)小池塘叫蓮花池。周圍環繞堆著太湖石,太湖石產自太湖周邊的山下,分為乾石和水石兩種。乾石是石灰石在酸性土壤的長時間腐蝕下構成的,而水石是水下的石灰石在湖水的不斷沖洗下構成的。內園樹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瓏剔透,十分珍貴。最奇者,園內竪有一石,腹有小孔,人嘴對準吹氣,會發出一種巨響,極似虎嘯,幾可亂真,石上鐫有清代大學者阮元題「嘯石」兩個朱字,遊人到此頗多一試者。嘯石 嘉業堂藏書樓園林西南面有一塊高達二米多的怪石、上鐫清代大學士阮元所題「嘯石」二字、隸體,凝練清秀。嘯石所以得此名,是因石上有小孔,若你用嘴貼緊小孔吹之,「嗚嗚」的聲音會從石腔中回轉而出,低沈嗚咽,彷彿空谷回聲。此石原為阮元的故物。清嘉慶年間,阮元曾任兩浙總督,在杭州設立詁經精捨,作為他講學和研究經史的地方,這一太湖石就置於其花園內,1845年此石移至南潯沈氏園、1872年移至述園、直到1924年嘉業堂藏書樓主劉氏購得此石後方移至其園林內。嘯石的一面現仍可見刻有張廷濟、朱蘭亭兩跋,記述此石的來歷。據說當年林彪也想把這塊石頭搬走,後因飛機失事,所以這塊石頭才得以完好保存下來。荷池邊有一株盤乾虯枝巨大的紫藤,守望了小蓮莊百餘年,據說當年主人劉鏞買下這塊地就是因為這棵紫藤。紫藤地處荷池東岸,寓意紫氣東來的寶地,紫藤紫藤,意為「子子騰騰」,便是子子孫孫飛黃騰達的意思。一到春天,紫藤花開,像一串串風鈴,香味濃烈。刘镛次子刘锦藻在《小莲庄略》中有记:“出幽洞,憇鸳鸯楼下,仰见古藤偃骞,绿荫㠌空”,说的就是此处。(史载:荷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嘉業堂沒有圍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外圍的河道,使得四周風景與藏書樓渾然一體。再加圖書館對防火、防潮、透風等的要求十分嚴格,四周河水圍繞,利於防火、滅火。
藏書樓的出口對面就是民國風情灣,其實就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廣場。廣場上有孩子們喜歡的葫蘆娃兄弟和南潯主要景點的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