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晴耕雨讀印花藍,木心故居飲三白

 二氧化硅2012 2019-05-06

2019-01-01 

走過「集賢坊」就到了高公生酒作坊,門上有「公生糟坊」匾。公生糟坊建於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烏鎮的作坊大都是前店後坊的。前面臨街的是商鋪,出售成品,後邊是作坊。門口擺放了三塊金子招牌:醬園、乳腐、糟坊。類似於現在的營業執照。過去釀酒和制醬互兼,酒作坊同時可以制醬油、米醋等,醬作坊和釀酒,統稱醬酒業。

走在長長的小巷中,隨著微風飄來濃濃的酒香,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三白酒是用白米—白糯米、白麵—酒曲、白水—地下水製作而成的。傳說,三白酒的來歷與一個孝子有關。這位孝子在幫別人家做工時,雇主給了他兩個粽子當點心。他捨不得一個人吃,想留給母親吃,就將粽子藏在一個老樹洞里,並順手扯了一把草遮住洞口。後來天突然降下大雨,孝子走得匆忙,忘了取粽子,等再想起來取時,粽子已經被雨水草汁浸成軟呼呼的了。也實在太窮了,孝子還把這兩只軟呼呼的粽子拿回家給母親吃。沒有想到外殼剝掉後,立刻散髮出陣陣香氣,味道出奇的好,母親忙問究竟,兒子答說上面蓋了一層草。原來這是一種能使米食發酵的酒藥草。後來這種做酒方法就流傳開來了。

儲存

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為著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所產「三白酒」以其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余香不絕而名聲遠揚。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慶典時,浙江巡撫高仲越選中烏鎮高公生糟坊生產的「三白酒」列為貢品,進貢皇室享用。高公生糟坊也由此鴻運發達,數百年來一直風靡江南一帶,經久不衰。

加溫

糟坊為前店後坊格局。店堂約90平方米,酒作坊佔地1300多平方米。日產量約200升,現主要生產三個產品,分別為55℃的三白酒、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這三種酒都是採用傳統工藝,經手工釀製而成的。其中「三白酒」為主打產品。

蒸餾鍋 冷卻池

冷卻

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麵、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以往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在烏鎮民間,此酒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民間有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烏鎮」牌三白酒
座落在烏鎮東柵大街280號的高公生糟坊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該店前店後坊 秉承生產銷售一條龍格局。產品有白酒、烏酒等。三白酒生產要經過大米浸淋、蒸飯、攤涼、下缸、糖化、前期發酵、後期發酵、固液分離、蒸餾、儲藏陳釀幾道環節。產品具有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余香不絕的特點,受到百姓的喜愛。

發酵

「三白酒」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製時,首先將糯米蒸煮成飯,盛在淘籮里以冷水淋涼。再將酒曲餅搗碎,均勻地拌入飯中。而後將飯料倒入酒缸,壓平,在中間挖一個小潭,然後將酒缸加蓋密封,並用稻草或棉絮捂實保溫。數日後,若缸中間的小潭已蓄滿酒漿,即可將涼開水倒入缸中,以淹沒飯料為準,再封好缸蓋捂實。一周後開蓋,再放入蒸桶進行蒸餾,如此二蒸二釀後,酒便釀成了。已習慣喝瓶裝酒的現代人,如今已很少能再看到這樣「土氣」的釀酒方法了。

烏鎮年糕鋪

走過酒坊弄堂小門,經過幾間店鋪,可以去往染坊。

烏鎮土煙

這裡是紡紗織布坊,把棉花去籽,紡線,織布的整個過程。織好的棉布送到對面染坊加工就可做成藍印花布。

軋棉機
結構簡單,用手搖和腳踏滾動兩根圓筒,在圓筒旋轉時,棉花從夾縫中徐徐捲入,強行將棉絨從棉籽上撕扯下、而棉籽則掉進前面的木框子里,達到棉和籽分離。

手搖紡紗車
根據搖柄省力和滑輪傳動原理設計製作,主要由支架、大轉輪、傳動帶、搖柄、捻軸等組成。

腳踏提綜織布機
有機架,經面和水平的機座成五六十度的傾角而且採用腳踏提綜的開口裝置。坐著操作,手腳並用,兩腳協調踩下踏板,兩只手來回投梭、接梭,經緯線在交織中變成一卷老粗布。

宏源泰染坊也是前店後坊式的格局,前面商店出售藍印花布各式的服裝及工藝品,後面是工作間。進門首先看到的是曬布場,這裡拍過《似水年華》、《暗算》、《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電視劇。

藍印花布始於後晉,發展於宋元,鼎盛於明清。舊時,烏鎮一帶染坊遍布,最多時有十幾家之多。可見當時這個印染業在烏鎮是非常興旺的。由於藍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藝,也將它俗稱「石灰拷花布」或「藥斑布」。在展廳的櫥窗中,陳列了不少明清時的衣服,布料,蚊帳,頭巾等物品,非常的漂亮。

這裡是製作藍印花布的部分工具。古書《二儀實錄》里講到的夾纈板,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這裡展示的就是夾纈了,後面則是近代所用的印花工具:三層棉紙刷上銅油做成的花版,刻花板所用的刻刀,調拌原料的木桶,刮漿的刀等。

上漿拷花工序是製作藍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驟。把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白色的棉布上,均勻地刷上調和好的石灰粉和黃豆粉。因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所以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顏色的。而黃豆粉有較強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漿放在這裡面晾一星期左右,使之自然陰乾。不能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因為暴曬會使漿龜裂。

陰乾後再拿到染坊去染色。染色的原料為藍草,就是板藍根的葉子,將其製成藍靛。把布放入染缸染色十五分鐘,放在空氣中氧化十五分鐘,反復七、八次,直到顏色滿意為止。到了冬天溫度不得低於20度,需加溫保持20度-30度,中間的空心竹子是當煙囪用的,下面燒的是穠糠,因為是暗火,所以不用擔心竹子被燒。

等顏色染成後放在太陽下曬乾,再拿刮刀刮掉,才可做成藍印花布。晾曬藍印花布也是需要技術的,有經驗的老師傅把布的一半折疊起來,放在竹竿頂上,用力發功,把布往上挑,布就「嘩」的一下落下來了,非常的壯觀。

櫥窗中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是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用科技絲網印刷製作而成,2009年獲得省藝博會最高獎項「天工獎」。

《世紀上海》和《牧羊圖》栩栩如生,與傳統手工比較,線條更加精緻細膩。

院子很大,裡面高高的架子上晾著長長的印花藍布,來到這,似乎有種穿越到民國時代的感覺。

曬場中隨風飄舞的藍白色花布也很有特色,長長的布帶看上去非常壯觀,適合拍照。

染店弄

烏青水龍會

相當於現在的消防119。烏青是烏鎮舊時的地名,原來分為河東的青鎮和河西的烏鎮,兩鎮歷來密不可分,新中國成立之後,兩鎮合二為一。水龍會是古代居民自發組織的救火隊,隊員都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每當有火災發生,隊員們就敲鑼打鼓喊救火,附近的百姓就會趕來支援。居民靠近小河,取水極為便利。滅火的水柱猶如一條水龍,又因舊時傳說龍王掌管雨水,故名為水龍會,十分的貼切。

因為烏鎮大部分房子是木質結構所做而且是連在一起的,火災就成了這些老建築最嚴重的威脅。當然這也難不倒古代的勞動人民,他們在房子間築起一道道封火牆,以磚砌成的高牆可以有效地遏制火勢的蔓延。人們不但重視防火,更重視救火,所以自發組織了「水龍會」。

這裡陳列的滅火設備都是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利用槓桿原理抽水滅火。以前每年的農歷五月二十就會舉行水龍會,即消防演習。幾個人一組的進行比賽,還要在水中放一些染料,顏色漂亮,射程遠的就為勝利者。在香市節的時候西柵景區也會舉行這樣的活動,到時遊客可以親自過來體驗一下「龍兵」的工作。

循著古道來到了晴耕雨讀,即「晴天耕種,雨天讀書」的意思。烏鎮人傑地靈,明清之際,鎮上曾經出過64位進士,161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蜚聲中外的文學巨匠茅盾先生,這一切都與此地熱愛讀書的社會風氣分不開。這裡千年積澱的人文環境與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不少的劇組來此拍攝。2004年就在這晴耕雨讀里上演了一出《似水年華》的愛情故事。劇中由黃磊扮演的男主角「文」就在這裡生活,從事古書修補工作,並與劉若英扮演的女主角「英」在此相遇、相知、相愛。老宅里至今還保留著這部電視劇使用過的一些道具,主要是一些道具書。劉若英也因為這部戲開始和烏鎮結緣,陸續又有幾部作品在烏鎮拍攝,如「心中有鬼」、「她從海上來」等。現在劉若英也是烏鎮的形象代言人,她非常喜歡烏鎮,她的氣質也和烏鎮非常的吻合。

晴耕雨讀是以前一戶姓張人家的房子。張家也是大戶人家,磚雕門樓非常的精美,仙人走獸樣樣齊全,還刻有「鳳穿牡丹」的圖案,表達的是希望多福長壽的願望。而這一切都因為館裡維修吃了閉門羹。

木心故居紀念館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在台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木心」是他的筆名,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東柵。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鄭儒針是香港銀行前行長——鄭鐵如先生的長子,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謝仁冰先生的外甥,與錢鐘書先生交好,其母與魯迅先生相識。

著名畫家陳丹青解釋木心的名字起源於「木鐸之心」,是佛語說法;在木心先生講述《文學回憶錄》也稱起源於佛教的「木鐸之心」(由他的弟子陳丹青書稿整理出版),較為可信。(據童明教授介紹,「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個‘人’」之意)

 【木心:人生在世,需要點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

童年幼年是熱中,少年青年是熱情、而壯年中年是熱誠。文化的兩翼是科學與藝術,我們所值的世紀,後半葉,藝術這一翼見弱了。這個時代原以熱誠為不可更替的特徵的,可是畢加索一語道破:「我們這個時代缺少的是熱誠……」我們,我們這些中年人、還總得夢想以熱誠來驚動藝術。

那種所謂「燈光與黎明」之間的藝術勞作,畫家也許因為忙碌,來不及想到永生。人的自知之明、從狂熱的宗教信仰終於冷卻為宇宙論……無所謂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的宇宙家鄉觀念……明哲而痴心、也只有這樣、才能以精練過的思維和感覺來與宇宙對立。

自上至下:耶魯大學美術館木心個展預告手冊選頁;耶魯大學美術館木心個展畫集獄中手稿頁;耶魯大學美術館木心個展畫集;木心個展在紐約時報的整版報道。

羅佛爾和夏洛克吃掉畫,宇宙吃掉羅佛爾和夏洛克……淺淺的知識比無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識使人安定,我們無非是落在這樣的一片淺淺深深之中。

時間終結處的風景畫(節選)

人們看我的畫,我看人們的眼睛。平時,畫沈睡著,有善意的人注視它時:醒了。我借旁人的眼睛看自己的畫,倏然陌生了,便能適意於與自己的作品的分離……周詳警辟的評論固然可喜,一聲稚氣的驚呼更能使畫蘇醒。

杭州,二次大戰乍歇、我十九歲,考取美術學校要去上海了。

1981年秋,將要去國的木心先生尋訪上海美專:

「……故意選定初春的雨日,驅車去菜市路,一路的地名歷歷在目,景物也依稀如舊,近校情怯,我提前下車步行過去……立在綿綿春雨中,定心凝神、捉摸方位,徐徐認出那一座方頭方腦的有門無窗的冷藏倉庫,便是當年的上海美專了。如果改建成別的民房或商店,也許還能走進去,搭訕著瞧瞧內里是否猶存若干舊觀、唯獨這龐大的倉庫,使我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只能死限於嚴寒和漆黑……」

《烏鎮》(節錄)
大片瓦礫場,顯得很空曠,盡頭、巍巍然一座三開間的高屋,棟柱樑椽撐架著大屋頂、牆壁全已圮毀——我突然認出來了,這便是正廳,懸堂名匾額的正廳楹聯跌落,主柱俱在……廳後應是左右退堂,中間通道,而今也只見碎磚蒿萊……

東廂,一排落地長窗,朝西是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緊閉著——這些細櫺花格的長窗應得是褐色的、光致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長窗的上部蝕成了鐵鏽般的污紅,下部被霉苔浸腐為濁綠,這樣的悽紅慘綠是地獄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我向來厭惡文學技法中的「擬人化」,移情作用,物我對話,都無非是矯揉造作傷感濫調,而此刻,我實地省知這個殘廢的,我少年時候的書房,在與我對視——我不肯承認他就是我往昔的嫏嬛寶居,他堅稱他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島嶼,這樣僵持了一瞬間又一瞬間……整個天井昏昏沈沈、我站著不動,輕輕呼吸——我認了,我愛悅於我的軟弱。

外表剝落漫漶得如此醜陋不堪,頑強支撐了半個世紀,等待小主人海外歸省。

《鳥鎮》
遵彼烏鎮 遵彼烏鎮 積雪御喪 振振公子。我來自東 娟娟者蟈 伊威在室
循其條枚 邇其條肄 邸廩如燬 於嗟麟兮 零雨其濛 烝在桑野 蝤蛸在戶
未見故庥 既見舊里 黔盧赭垣 我徂北美 我西曰歸 敦彼獨宿 不我畏也
怒如輖飢 不我遐棄 棄擲迤邐 慆慆十載 腧心東怨 亦在車下 里可懷也
木心書九五之作於北美洲時維辛已吉旦

由於年代久遠,資料闕如,製作詳實的木心年表,誠屬不易。自木心先生逝世後、出現了有關他身世的不同版本,大致綜合他著作中的零星回憶及媒體和家鄉的報道。2012年、在木心手訂的「世界文學史講義」第一冊最後兩頁,意外發現他親筆書寫的「簡歷」,題為「中國歲月」(左上),逐年記錄了自出生至出國前的行狀、職務、遭遇及所在地,扼要簡明,毫無隱瞞,顯然是為自己所寫的備忘錄。迄今為止,這是木心先生在國內生活(1927~1982年期間)最為可靠的記錄文本。

舊時一般有知識的家庭,家中東一堆西一疊這類評話本,實在是中國民間的歷史教科書。我家的男傭人講得眉飛色舞,不識字的老實人聽得久了,記住了也講得鑿鑿有據……這些書,民間影響極大,我是聽家裡大人們講的。春夏秋冬,每天晚上聽。這間屋裡在講薛仁貴大戰蓋蘇文,那間房裡在講楊宗保臨陣私配穆桂英,走廊一角正在講岳飛出世,水漫湯陰縣,再加上看京劇、全是這些傳奇故事,我清晰記得上輩都為英雄們憂的憂,喜的喜……我小時很喜歡翻這類書、覺得滑相,以此反證自己的歷史知識。

中國文學有三層關係:我與母親一層(士大夫),傭人一層(民間),還有我與傭人的師生關係一層。他們看寶卷、話本,有木版,有手抄,同樣是《岳飛傳》、《梁祝》,但版本不一樣的。

我在獄中、曾徑想起先哲的一句話:「哦,上帝,你要救我就救我,你要毀滅我就毀滅我,但找時時刻刻把持住我的舵」。

孫,東吳人氏,名璞,字玉山。後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況且意馬心猿,牧不了。做過教師,學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兩無成,如能「木」了,倒也罷了。其實是取其筆畫少,寫起來方便。名字是個符號,最好不含什麼意義,否則很累贅,往往成了諷刺。自作多情和自作無情都是可笑的。以後我還想改名。

晚年木心私訪故園,老街坊說:


你回來啦,幾十年不見了。
你小時候清瘦,現在這樣壯,不老。
到我家去坐坐,吃杯茶哪。
你小時候左耳朵戴只金環的。
你倒還想著烏鎮的呀,真好。
那時候我常到你府上來替你理髮。
烏鎮風水好,啊,好,烏鎮風水好。

天空有一堆
無人遊戲的玩具
於是只好
自己遊戲著
在遊戲著
在被遊戲著

時間是鉛筆
在我心版上寫許多字
時間是橡皮
把字揩去了
那拿鉛筆又拿橡皮的手
是誰的手
誰的手
木心14歲寫的兩首詩

資料來源:烏鎮東柵景區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