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煙雨胥塘勝跡

 二氧化硅2012 2019-05-06

西塘古鎮屬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東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蘇州85公里。
西塘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亦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獲世界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2017年2月25日,新晉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在古鎮南苑路上進入西線景區的主路位置,有一座跨街雕樑畫棟的大牌樓,正面匾額上書「吳根越角」,背面匾額為「胥塘勝跡」。

西線入口停車場有兩座四柱門樓,像一對雙胞胎,正面匾額均題有「西塘」兩字,背面題寫「西塘古鎮」。

右邊門樓正面立柱內聯曰:「商賈有德,崇種福仁義;民情無瀾,尚知書達理。」外聯為:「嘉北平原有古風;江南澤國多高士。」背面內聯曰:「杏花青,聞江南雨音;玉燕樓台,聽岸邊琴聲。」外聯為:「石皮斑斕儀來鳳;小巷通幽蟄臥龍。」

左邊門樓正面立柱內聯曰:「西園長廊,繞河尋吳根;唐東小街,穿弄探越角」外聯為:「古鎮風光無限好;水鄉人情倍覺親。」背面內聯曰:「古宅庭院,西窗听吴语;小橋流水,塘上弄越歌。」外聯為:「春風習習舞岸柳;秋雨悄悄沐階石。」

西塘古镇景区-游客中心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

地址:嘉興市嘉善縣南苑路258號

第一停車場

遊客中心、票務中心、西線景區主入口

景區入口處有四座單孔石拱橋,其中一座叫「安濟橋」,一座叫「安吾橋」。

一對憨態可掬的石獅子立於門樓兩邊,入口上方書「西塘古鎮」四個大字。

西塘景區的西線入口,投資1.5億元,包括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的生態旅遊停車場;佔地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的綜合樓(包括辦公區、旅遊接待區、遊客中心、服務區);佔地3000平方米具有西塘水鄉特色和人文歷史的五姑娘主題公園(包括五姑娘雕像、五姑娘故事磚雕牆、獨瓦亭、水上舞台等)。

入口對面的水榭,是西塘景區志願服務中心。

東側有一照壁介紹西塘的發展史,兩側有楹聯:「品嘗千年古鎮,留跡吳根越角。」照壁後是洗手間。

西線入口游船碼頭全景

西線入口處的五姑娘主題公園是根據《五姑娘》的民間愛情故事建造的具有水鄉特色和人文歷史的主題公園。

五姑娘主題公園
清末時期,在西塘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塘東村的楊家地主小姐五姑娘與長工徐阿天
相愛,遭到了異母胞兄的反對,被迫害致死。後來她的愛情故事被編成田歌,在這裡傳唱了一百多年。根據這個故事,在西塘古鎮景區西線入口處建造了佔地3000平方米具有西塘水鄉特色和人文歷史的五姑娘主題公園,其中包括五姑娘雕像、獨瓦亭、水上舞台等。獨瓦亭是徐阿天在當窯工時為表達他對五姑娘的獨一無二的愛情,而特意燒制的一片瓦蓋成一個亭。在亭里掛有一口鐘,上面刻有他們兩人在這裡相約的情景,和一見鍾情的文字。

五姑娘雕像
田歌是西塘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村民歌,至今仍傳唱於江浙滬毗鄰地區,是中國寶貴的地方音樂文化遺產。《五姑娘》最早是以「十二個月花名」形式流傳的田歌,1953年冬,為宣傳婚姻法,田歌《五姑娘》改編成田歌劇。第一次作為有故事情節的戲曲搬上舞台演出。起頭歌詞:羅漢塘(即蘆墟塘)起水白遙遙,陳家浜十三隻窯墩才拉燒,男男女女,上坯搬貨、搬貨上坯能鬧猛,只有徐阿天一個人捻泥有拉靜悄悄。靜悄悄來話悄悄,吾阿天做人不及一根草,百草倒有逢春日,為啥吾辛辛苦苦還添勿起一件新布襖……。
1954年,已故越劇創作家顧錫東將田歌《五姑娘》改編成十二場大型越劇《五姑娘》,由浙江省越劇團演出,著名劇作家夏衍看了戲後,非常贊賞,特在《人民日報》撰寫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國際藝術節上榮獲文華大獎。
顧錫東,土生土長的西塘人,解放初參加西塘鎮宣傳隊,邊演戲邊寫演唱材料。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五女拜壽》還被拍成電影,影響極為廣泛。顧錫東不僅為中國越劇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還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對嘉善田歌的繼承和發展給予了不少的支持。

對面是水上戲台

獨瓦亭和情鐘

亦有說水中的石亭才是徐阿天為五姑娘燒制的獨瓦亭。

古鎮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吳國大夫伍子胥佐吳,治理水利,親到此地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疏通水運,用了幾年的時間,開挖了這條南北向的河道, 造福了一方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這條河取名為胥塘,因西塘話胥塘、西塘為諧音,故改稱西塘。春秋戰國時期,西塘地處吳越相爭的交界處,故有吳根越角之稱,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在唐開元年間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

古老的江南水鄉風貌形成了西塘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形成了「橋多、弄多、廊棚多」的特色。古人曾留下「夕霞掩映翡翠流, 流月不知居橋首; 數點鴉鳴競蓮舟, 浮影參迭西塘秋。」的詩句。

老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25萬平方米明清建築群,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匯秀橋
是從正門進入景區的必經之橋,名字與迎秀橋和環秀橋相呼應。

游西塘,「清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一百零四座橋,古厚淳樸,風韻各異。
「流水橋上弄越歌,細雨飄飄沐吳痕」,穿過此橋便進入景區。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划成8個板塊,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24座石橋將古鎮的五塊地區連接成一片,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石柱木梁橋,至今保護完整。

攬秀橋

含秀橋

斜塘灣黨建文化長廊

悠久的歷史,創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書香,詩詞金石,締造了西塘濃郁、寬廣的文化氛圍。在明清427年里,有進士十九名,舉人三十一名。民國時期,近代聞名詩人柳亞子,常來西塘吟詩會友,十八位西塘文人參加柳亞子創辦的南社。

 吳根越角斜塘史話

迎秀橋

悅秀橋

在斜塘遺風俯瞰悅秀街悅秀橋。

斜塘遗风

「 花製作原創民族服飾設計工作室」簡稱「花製作」,坐落於素有「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之稱的古鎮西塘,僅古鎮西塘,便有8家店鋪,每一家小店的裝潢都與小店的周圍融為一體,是小鎮上一道別具韻味的風景線,也是遊客們旅遊散心的必經之地。走累了在花製作的店裡小憩片刻,欣賞店內五顏六色美麗的服飾,如有中意的,更可挑上幾件帶回家,將是一份難得的寶貴紀念。花製作不僅為古鎮西塘的美麗風景錦上添花,更是帶動了西塘旅遊經濟的發展,許多商家紛紛效法花製作,在西塘開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服裝店,從而使得西塘成為了一個女性服裝購物的小天堂。

纖橋

古戲台

舊時在西塘為唱戲在水邊搭建的平台。江南水鄉的人多以舟代步,舊時人們在古戲台旁看戲時,多是坐在小舟內,一邊吃小吃,一邊欣賞戲台上的人唱曲。

塔湾街


塔灣街的傳說:在塔灣街里有一胡姓商戶,店主胡氏年輕守寡,艱難地支撐著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和一家三開間的鋪子。胡家鋪子前的河攤邊,有一個水豆腐攤,攤主姓,家中排行老二,王二年輕力壯,老實厚道,只是家境貧寒。他見胡氏艱難,便生同情之心,幫著她做一些體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覺離不開他,但又難以啓齒表示這份情意。於是她煞費苦心想出一個辦法,一日她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之機,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將店鋪前的街路遮蓋起來。這麼一來,王二即可免受日曬風吹,又能在雨天照常擺攤,兩個同在一個屋檐下,感覺就像一家人。不想廊棚建好後,胡家鋪子生意一下紅火起來,於是鎮上商家紛紛效仿,幾年下來,竟連成一線,以致後來成為一種西塘獨特的建築式樣。後來老百姓知道這層意思後,便給廊屋取名為廊棚,意思是為郎君而建造的棚屋。

西塘鎮地處太湖東南流域的水網地帶,河港縱橫交錯,蕩漾星羅棋布。「九里灣頭放掉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呈現了西塘這個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

江南多雨,有煙雨江南一說。在西塘,河道便是街道,黛瓦粉牆灰白相映,投映在緩慢流動的綠波之中,在濛濛細雨或團團晨霧的籠罩下,朦朧之中便是一幅幅水墨丹青。

蘭芳

兩岸寸土必爭,水上也開設了飯店。

 西塘「醉園」

環秀亭和環秀橋
「環秀橋垂百尺長,塔光隱隱隔修篁。」這是始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的環秀橋,是從長廊往石皮弄去的必經之橋。據資料介紹,1944年這個橋突然倒塌,聲音響達數里,壓死7人。後建成木橋,解放後修成單孔水泥橋,1997年重建石級拱橋。

橋東側楹聯曰:「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描寫了過橋的兩種方式。乘船是從碧玉環中過,步行則是人步彩虹帶上行了。這副對聯是脫胎於河北趙州橋上的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橋西側楹聯為:「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搖波底月。」

環秀橋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相傳昔日晴天時站在橋頂可以北望太湖邊上的青山。
國際影星《廊橋遺夢》的女主角梅利爾來到西塘,也走了這座廊橋。現在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有當地戲迷在橋上自娛自樂吹拉彈唱,將江南水鄉的休閒暇意體現得淋灕盡致。

送子來鳳橋

一灣煙水鶴湖西,來鳳橋邊望欲迷。

來鳳橋位於浙江省嘉善縣西塘古鎮小桐街東側,朝南埭廊棚,水上戲台對面,游船中心旁。 又稱「送子來鳳橋」。民間傳說當時橋快建好的時候有一隻漂亮的大鳥飛來停在橋頂,故名「來鳳橋」。橋剛建成,居住橋邊的一戶人家便生了個兒子,所以又名「送子橋」。分明是先來鳳後送子,但是因重男輕女的緣故,被倒過來叫作「送子來鳳橋」。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鳳橋建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為三孔石板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來鳳橋於1997年重建,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此橋寬10米,採用古典園林中「復廊」的形式,正中有花牆相隔,兩邊通道,行人可各走一邊。橋頂有棚,紅檐黛瓦,古樸又新穎。橋兩邊有護欄,且有方磚鋪就長條座,供遊人休息,可觀河中景色。其造型及結構別緻,適於旅遊觀賞,為新景點之一。

如何走橋走這座橋還有點講究,古人講究陰陽學,南陽北陰,古時男為陽,女為陰。此橋南面一邊是階梯,北面一邊是斜坡。男子當然走台階,寓意「步步高昇」;女子走斜坡,因古代女人是「三寸金蓮小邁步」,寓意「持家穩穩當當」。現代人在這些民俗演變中又給增添了新的寓意,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求生兒子的走台階,求生女兒的走斜坡。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單就橋而言,送子來鳳橋確實是比較別緻的,僅僅是一座橋從構思來說已經具有了江南園林的特色,移步換景。橋的中間是一飾牆,把這座橋分為兩個世界,在牆上鏤空有扇面窗口,透過窗,看到的是一幅幅水鄉的真實畫面。

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卜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水鄉百步少山蹤,來鳳橋高似臥虹。日淡天青雲翳淨,登高望見莫釐峰。」注雲:「西塘四周無山,唯天晴登來鳳橋北望,隱約可見太湖諸峰。」這首竹枝詞為西塘已故老詩人李鐘奇所作,收在他的《平川棹歌》詩集里。嘉興嘉善兩地均無山,歷來為鄉土詩人所憾。嘉興朱瘦竹昔有往南湖臥看夏雲如山的戲言,似比登高一望更有趣味些。

國際影星《廊橋遺夢》的女主角梅利爾來到西塘,也走了這座廊橋,她笑著說:如果我先走了這裡的廊橋,也許就不會有美國的「廊橋遺夢」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體現了西塘廊橋的魅力。現在每逢週末或節假日,有當地戲迷在橋上自娛自樂吹拉彈唱,將江南水鄉的休閒暇意體現得淋灕盡致。

來鳳橋游船碼頭

「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游西塘,「流光溢彩蓮荷美,花中西施天女舞」。

花製作總店

四賢橋

箬帽街

北柵街
「西塘憶,最憶是長廊。千盞燈籠脂粉色,八方舟楫杜康香。依水看斜陽。」
西塘的雨廊 (廊棚)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築,是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西塘的廊棚以其獨有的卓約風姿吸引中外遊客。
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是沿街商店房屋的延伸部分。古時候的水鄉,交通以水路為主,商貿往來主要依靠船隻,遮風擋雨的廊棚就是在當時商貿交易中逐漸形成的,屬於典型的鄉土建築,這些千米長廊分別集中在北柵街、南柵街、朝南埭這幾個臨河的商業區。其中朝南埭廊棚東起北柵欄,西至來鳳橋,總長度168米,為磚木結構,中間有翻轉軒兩層雕刻花紋的一段最為出色。
廊棚多為磚木結構,一般寬2~2.5米,一色的墨瓦蓋頂,沿河而建,連為一體,俗稱「一落水」。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既可遮陽避雨,又可駐足觀景,使商人貿易、行人過往無日曬雨淋之憂。

萬安橋

西塘古鎮的萬安橋是好萊塢大片《碟中諜三》的最後場景拍攝地,極具水鄉浪漫色彩。萬安橋位於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附近。

安善橋

安善橋是西塘古鎮內一座具有一定歷史的石橋,站在橋上眺望西塘,景色如詩如畫。橋的造型非常美,造橋工藝也十分精湛,經歷千百年風霜雪雨的考驗卻風韻依然。在橋上也可飽覽小船、流水、人家景象。

安泰橋

安泰橋在臥龍橋和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附近,與安秀橋、安境橋、安仁橋在同一條水道上,造型美麗,工藝精湛,可以站在橋上一覽西塘美景。

 西塘「中國酒文化博物館」

安泰桥和万安桥

臥龍橋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古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具有較高的古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鳥瞰全鎮,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入影,小橋流水,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

臥龍橋位於西塘古鎮北柵市河口,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以北,系單孔石拱橋,寬4.95米,橋東坡32級,西坡30級,西堍朝南轉角處還有9級。巡杖呈長方形,高44釐米,望柱高71釐米,柱頭呈方形。拱圈為縱聯並列砌置,為鎮上最高之橋梁,工藝精湛,建成於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清咸豐二年重建(據古鎮水鄉資料記載)。(注:網上有傳環秀橋是西塘古鎮最高的石橋)2011年1月以「西塘建築群」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橋是浙江西塘的另一座有名的石橋,臥龍橋原來是一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橋邊住一位姓朱的竹匠看到一孕婦失足落水而死,就很想重新修造,可沒有資金。他就削發為僧名廣緣,奔走化緣歷時十年,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到白銀用完,尚缺石料,和尚卻因十年老苦積病而死。工程缺橋面將停,這時,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聞西塘豆腐乾非常有名,品之,贊不絕口,正陶醉之時,一塊豆腐乾掉了下來落在未完工的臥龍橋上,形成了橋面。所以臥龍橋的橋面是很大的一整塊。整座橋上刻著一條龍,首東尾西,今日仍然清晰可見。橋上南側有聯曰:「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北側聯為:「願人常行好事,願天常生好人。」傳頌訴後人,並表達人們對廣緣和尚的崇敬之情。

清代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佔縣城嘉善,在西塘北面姚家浜與清軍爭戰,傳說太平軍首領忠王李秀成曾在臥龍橋上指揮督戰。

廊棚的傳說:
有一位好心的老闆在沿朝南埭一帶開設一家店,生意清淡,一直犯愁。一天來了個叫化子在他們屋檐底下避雨,老闆看後於心不忍,給了他吃的還請他進門。叫化子執意不肯,晚上老闆打烊,叫化子還不離開,老闆看屋檐太窄遮不了風雨,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化子躲在下面,第二天叫化子不見了,門板上留下了「廊棚一夜遮風雨,知善人家好運來」的對聯。據說這位叫化子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他來試探店主的心,那店主果然生意興隆,發了小財。後來店主覺得用竹簾連在屋檐上方法不錯,索性就將屋檐加長,街上的商家也想沾點仙氣讓自家的生意也好起來,於是紛紛效仿,慢慢形成了現在的長廊。
在雨季,廊棚像一頂碩大的雨傘,呵護著來往的行人,游西塘,「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廊棚里側是商店和民宅,行人來往無雨淋日曬之苦。

獅子橋

放眼望去,有兩座神形相近的橋,近處的叫獅子橋,遠處是戊寅橋。獅子橋又名里仁橋,橫跨里仁港而得名,因橋欄望柱上雕有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八尊,民間又稱此橋為獅子橋。始建年代無考,上世紀80年代前後改建,1997年恢復原貌,橋欄為新鑿石條,與橋身石質不相吻合。明萬曆進士太常寺卿李奇珍居此,借古書中「里仁為美」取名里仁,港街同名。

里仁港在鎮北,明萬曆進士太常寺卿李奇珍居此,借古書中「里仁為美」取名里仁,港街同名。街西為春作埭,東到糧庫,全長673.5米,寬為2米,最寬處達6米,南北間築石橋。捕魚船均在港內停泊,成為明代詩人周鼎「鄰屋枕溪沙,都成網罟家,常聞修古柵,爭欲置新槎」形象的寫照。


戊寅橋

旅遊開發後,在獅子橋東面幾十米處新建無踏步級小石橋,以方便兩岸行人,為取橋名,時有關人員專門前往書法家江蔚雲先生處請教,江先生不假思索地說了:「叫什麼橋名呢,既然是戊寅年造的橋,就叫戊寅橋吧。」

橋的造型非常美,造橋工藝也十分精湛,前方視野開闊,有一長河正對著東方,是拍攝日出的好地點,站橋上可飽覽小船、流水、人家。

西塘古橋工藝精湛,至今保存完整,有很強的觀賞價值,石橋見證了西塘古鎮的歷史,也為這座江南水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和雋永的文化意味。

安境橋

南側聯曰:「兩水交流丁字樣,雙橋倒影彩虹如。」北側聯為:「泛棹清波波映月,隔花幽鳥鳥鳴春。」安境橋立於胥塘河上,是鎮上的交通中心。安境橋原為以前的中塘橋,其前身即老的安境橋。它建於明代,是西塘建鎮以後修造的第一座橋,橫跨當時斜塘的兩個鄉。胥塘河為兩鄉的界河,此橋連兩境,故命名為安境橋。

安境橋位於「明清食代」旁,2005年《碟中諜三》在西塘拍攝時,阿湯哥便曾從「明清時代」一躍而下到安境橋,然後跑至永寧。站在安境橋上可一覽胥塘河兩岸的全景,南望古樸的廊橋。胥塘河狹小成水巷,巷西是仿古一條街,巷東是古老的塘東街。

歷經千年,古鎮風貌依存,人們在此休生養息,仍有滋有味充滿活力。另外一個理解是因為這條胥塘河,市因水而興,房依水而築,流淌的河水使其保持鮮活。

永寧橋

西侧联曰:“雕栏直面轿子湾,匹练横衔箬帽街。”东侧联为:“信步乍惊春水绿,凭栏常恋夕阳红。”永寧橋原址在西柵河西端,早廢。永寧橋作為西塘最出名和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一邊連著江南標誌性建築——煙雨長廊,一邊也同時連著以往最為繁華富麗的長廊北珊街,還有先前最為繁忙的水道燒香港,再加上現如今被世人所知的大購物街——西街。

永寧橋是鎮上最好的觀景點,河北岸朝南埭長廊如一條逶迤長龍盤桓在水邊,行人和自行車都在廊下行走,其風味為其他古鎮所少見。西街的後面是河的南岸,清末至民國年間的民居建築群坐落在沿河兩岸,高低錯落。大宅的風火牆高高聳起,青磚黛瓦和石河橋盡收眼底。這裡的景觀是攝影家和畫家們青睞的獵景創作之地。

對岸是陸家廳。

 西塘「倪宅」

五福橋
五福橋位於燒香港,倪天增祖居陳列館以東,是一座單孔石板橋,橋長14米,橋孔跨度7.5米,連通燒香港東端的南北兩岸。此橋保存尚好,石級石欄尚整齊。是西塘現存最古老的橋之一。

五福橋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據西塘的老人說,從這橋上走過的人會帶上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和善終。這座橋是由當時西塘的五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這五戶人家分別把五種不同福氣都安置在橋面上,是民間對人生的五大追求和祈願,用在橋上是造橋人對過橋人的祝福,希望此橋能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方便,而且還有每個人所希望的種種吉利。橋上有陸謹涵先生撰聯:「人傑本地靈五符地數,民歸卜天興福自天申。」

燒香港以河得名,從魯家橋到五福橋之間的一條河叫燒香港,港的北岸、南岸街道則由此稱為燒香港北街、南街,統稱燒香港。南街長222米,寬2~4米,北街長256米,寬2~8米。北街上有聖堂廟,出五福橋有福源宮、東嶽廟,原來燒香十分旺盛。燒香港內民居基本保留明清時風貌,小河悠悠,石駁岸里鑲嵌著一個個石河埠;連綿屋宇中一條條古弄前通河後達田,中間曲徑通幽。港北有高街沿李姓大弄、小弄、倪家弄。港南有墳浜弄。燒香港是西塘古鎮最早的繁華中心,燒香港的「港」字有兩港之含義:一為街道,二為河港。很久以前都是富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燒香港里的建築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裡的門檻特別高,有一尺多,用整條的石頭做成。

望仙橋
建於宋代,坐落在鎮南燒香港底福源宮前,初為單孔石台木板橋。相傳因宋代福源宮道人立橋望仙得名。過橋至河北岸,右轉沿河道向前即到東嶽廟。

葉家弄

「西塘憶,其次弄堂中。花雪斜飛青石板,跫音長送閣樓風。回首雨蒙蒙。」

西塘弄堂大致可分為三類:連通兩條平行街道的街弄、前通街後通河的水弄以及大宅內設在廳堂側面的陪弄。游西塘,「門前街道屋後河,深長弄堂百條多」。一百二十二條巷弄,深幽奇妙,彎曲自如。交錯縱橫的巷弄構建了古鎮的整體框架,並連接新、老鎮區。

別看弄堂窄小,會別有洞天。計家弄,葉家弄,唐家弄,蘇家弄等,能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必有深宅大院。比較好的院落都辟成專項博物館,如瓦當館,鈕扣館,明清家俱館等。

 西塘「紐扣博物館」

石皮弄

1996年列為西塘鎮古建築保護單位,是西塘最有特色的一條弄。全長68米,最寬處1.1米,最窄處0.8米,僅容一人通過,這是西塘大戶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弄內石板路由216塊厚度僅三釐米的石板鋪就而成,石板下是一條雨天不積水的下水道, 故名為石皮弄。由於這裡獨有的特色,已成為拍電影、電視劇的理想場景,多部電影電視劇都曾在這裡取景。

古時候,古鎮大戶人家的大門平時都是關閉著,家中有貴客臨門或逢喜慶節日大門才會敞開,但婦女與傭人永遠都只能走陪弄。
幽深狹窄的弄堂在一座座深宅大院之間延伸,這和江南水鄉大戶人家建宅理念吻合,俗話說「銀不露白,暗可藏財」,就連主人的臥室也是「以暗為安」。資料記載,「以暗為安」的理念與南宋國長期「偏安」杭州有一定的關係,幾百年來這一理念又潛移默化了西塘人「內秀」的個性。歷史上西塘曾出過進士19人,舉人31人,有著作留世的103人,這些文化人大都生長在深宅窄弄里。研究西塘歷史文化,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結,南社發起人是吳江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了南社社員18人,著名的有餘十眉、李鐘琪、郁佐梅、沈禹鐘、江雪塍等。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漫長的歲月斑駁了灰色的牆體,卻無法褪去沈澱在時光里的醇香。抬頭仰望狹長的一道天空,人們把這裡戲稱為西塘的「一線天」。

 西塘「王宅」

環秀斷虹

西塘八景之一,源於明代鎮人周鼎所作的十首詩。

煙雨長廊九曲亭,斷虹環秀月華明。

雨階兩壁撥苔綠,樓瓦三重染蘚紅。

江畔吳儂歌古韻,烏蓬軟語唱新風。

南游印象今猶在,水墨西塘不了情。

(「煙雨江南」藏頭詩)

護國隨糧王廟

憶王孫 · 游西塘
七寶
暮色漸沈游西塘,誰執煙雨畫長廊。鳳橋小憩漁夫槳。俏夕陽。碧水天光人影長。 


「任時光已經流逝,我在西塘等你……」在交錯狹長的巷弄和深宅古院之中尋覓;在煙雨長廊和水邊房舍之中聽雨;在小橋流水和烏蓬搖櫓之間觀景,幸事也。閒來走走,養心又養眼,何樂而不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