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学术 作者:三勿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已获授权 编辑:吴伟 ① 我为什么那么拼? 一个字“穷”! 穷是我的人生常态。对85后群体而言,出生在多子女家庭是件相对稀奇的事。无数次被新认识的人问“你家几个孩子”。我很少直接给出答案,“你猜?”对方一般从一个开始猜,很多猜到三个就不敢猜了。然后我再'得意'地伸出四根手指,引来对方一阵惊叹。而且我用这一招颠覆了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认知。我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可能他们出生时计划生育政策还相对宽松,然后到我和弟弟这里就被罚了。我没有深入探究过父母为什么生这么多孩子,毕竟我属于超生一员,感激还来不及。农村多子女家庭日子不容易啊,我父母是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姊妹四个拉扯大,还砸锅卖铁培养出了三个大学生。 小时候家里一直很穷,而且是越来越穷,因为靠那几亩地和我爹的小本生意,没有开源的机会,而我们的教育开支却越来越大。直到我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才算结束了债务持续增多的阶段,直到我硕士毕业两三年后才还清了债务,翻盖了二十多年的老堂屋。 小时候我基本都是捡我姐我哥的衣服穿,或者大人的衣服找裁缝改小了穿。 从记事起到初中毕业,我记忆里只有四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第一件新衣服是六岁那年春节爹娘给我买的一身大红色外套,上衣左边绣着个小象。虽然偏小,尿完尿自己提裤子都费半天劲,我还是乐呵呵地一连穿了好几天。几个月后的清明,随我娘去给姥爷姥娘上坟烧纸,我还是穿着那身新衣服。那时我爹去山西做收购头发的小买卖,我娘也不会骑自行车,就用地排车拉着我弟,我在后面跟着,实在累了才上车坐会。走了十多里地啊,裤子裆都崩开了。 第二件新衣服是我童年时光里最大的惊喜,没有之一。二年级那年夏天,我八岁,父母上集卖树,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条裙子,还是带纱巾的那种蓬蓬裙,很公主范。穿上那条裙子我都害羞了,不好意思去上学。女同学们都围着我,边欣赏,边两眼放光。后来我们又跑到墙角,她们让我转圈圈给她们看。可惜那几年个子长得快,裙子只穿了两个夏天就太小了。两年前我回老家,居然在我家的狗窝里发现了这条裙子,如获至宝,洗了一遍又一遍,带了回来,现在就躺在我的衣柜里。 第三件新衣服是三年级那年春节,我娘扯了块红底黄花布,那个花很像紫荆花瓣,给我和弟弟做了两件上衣,我很开心地穿上过年了,我弟说那是女孩子的衣服,闷闷不乐了好多天。 第四件是陪伴了我三年的初中校服,那时每天早操和上午课间的广播体操学校都要求统一穿校服。毕业时我的校服袖口已经磨的双层变单层,也没舍得买第二套。 我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 90年代农村小学流行留级,不像现在连窝端都凑不起几个学生,我从来没有留级过,这一直让我爹娘很是骄傲。青春期的我醉心于学业,不读武侠言情,不上网吧,不攀比浮夸,不逛街购物,不早恋,甚至都担心别人喜欢我而影响我学习(请允许我在此处尴尬地笑笑)。 我父母更多的是担心我学傻了,担心我万一考不好心理承受不了。我那么拼命地学习,心里就想长大自己能有能力帮家里摆脱贫困,不要总借别人的钱,不要让爹娘为了给我们交学费愁得失眠。我娘总是说“要好好上学,上好学了才能有肉吃,可以三天两头地吃。上好学也都是你们自己的,我和你爹才能吃上你们几口肉呢”。 我上五年级之前,家里经济条件还不算太紧张,毕竟我们都还小,家里开销小些,但小学时我经常把二指长的铅笔绑在小木棍上接着用;买只新铅笔能高兴两三天。我哥四年级时不想上学了,我爹娘威逼利诱、苦苦规劝还是无法让他回心转意。他毅然决然地辍学外出务工,追求自由去了。那年我七岁,他十四岁。他的新课本随意地躺在堂屋桌子上的情景,一直深刻在我脑海里。后面几年,我哥一直跟朋友合做小买卖,自己当老板,卖过羊肉串,开过熟食店,但都赔的血本无归,爹娘不仅没见到回头钱,还得帮他补窟窿。 我小学快毕业时,我哥已到婚娶之龄,爹娘拼尽全力把我家对面的大深坑硬是靠地排车,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给填平了,给我哥保住了一块宅基地,盖了堂屋、西屋、厨房和院墙,家底已经差不多干净了。一进院子算是起来了,不然哪家姑娘愿意进我家门呢!没有房子,也没媒人肯给我们这穷主说亲呐。 虽然有了房子,我哥的相亲经历也是一路崎岖,好歹结局很好。给我哥盖房子时,恰逢我姐考上大学,在九十年代的农村,这简直是光宗耀祖之事。爹娘虽然有些重男轻女,思想传统,但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经常说,只要你们好好上学,我们砸锅卖铁也有供你们出来。那时我姐一年的学费一千,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一年要两三千块钱。家里年收入都到不了这个数啊,所以债务开始越垒越高,万幸姥娘家那边的亲戚家境殷实,不然借钱都无门啊。 当时我也开始上初中,县城的初中有户口限制,我上不了,乡镇公立中学教学质量不行,学风也差,虽然我当时考乡中学的成绩是第一名,但我压根没瞧上它。我自己去考了县城的私立中学,中了正榜,我爹娘居然对这个正榜比对我得了全乡第一名都开心。私立中学的学费是乡中学的三倍,我娘真是纠结了,幸亏我爹毅然同意我去读私立中学,但我娘跟邻居吹了一个夏天啊“我们本不想让她上了,但她又考那么好,不上有点可惜!”。也是从那以后,我和爹娘约法三章,以后不管我考试成绩有多好,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吹,免得以后考差了丢人。 初中三年,我就初一入学那次按时交了学费,以后每个学期,都被催交学费的老师进班点名,最初几次我还很难为情,觉得丢人,后来就淡定了。还有一次,拖欠得太久了,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偷偷告诉我,不行他先帮我垫上学费,还让我不要告诉其他交不起学费的同学,幸好我爹很快把学费凑出来了。 初中时,学校要求一个月交一次粥钱,10元;馒头可以用粮食换馍票,然后拿馍票按需买馒头;炒菜要用钱买,一份菜五毛钱。初一时我和一位同学一起吃一份热菜,只中午吃,差不多是隔一天吃一次,一个月再花三四块钱。后来又加入一位同学一起吃菜,我一个月就只需要再花两块钱。其他时候吃从家里带的咸菜,腌韭菜花、西瓜酱、豆瓣酱加萝卜条、豆陈窝窝等等。当时同学们都会从家带咸菜,还相互分享,我的咸菜从来不是受欢迎的那个,除了咸,就是食材天然的味道。 一个月两块钱的日子把我爹娘都惊住了,他们无法想象我是怎么过的,记得有一次周末回家,我帮娘做饭,拉着风箱和她聊天,说起这茬,我娘就哭了,让我不要这么节俭,女孩子正长个的时候,别耽误了。我也跟着哭,委屈啊,那时候很喜欢吃方便面,犹豫了一学期,进了三次小卖部,还是没狠下心来买一包。 我上高一时,姐姐大学毕业做了一名高中老师,虽然刚开始工资只有几百块钱,但从花钱者变成了挣钱者,极大地缓解了我家的财政窘迫。我再没有拖欠过学费,还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双运动鞋,再也不担心穿布鞋在柏油路上跑早操鞋底磨出洞了。高中时学校食堂只能用现金消费,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从高一的六十块钱到高三时的七十块钱,敢偶尔吃一次水煎包和三鲜鸡蛋煎饼了,高三时为了节约时间,我买了两箱方便面,简直吃到吐。我的高消费被我爹埋怨过,也被当作他跟别人诉苦的材料和证据。有段时间我简直有点恍惚了,家里不穷了,我学习的动力该是什么呢。万幸身边'富人'多,我很快得出结论:和他人对比,我家依然很穷,所以我还得努力学习! 慢慢地,上了大学,读了硕士,然后开始工作,供弟弟读大学,所以刚工作的前四年,我真是掉钱眼里了,拼命挣钱啊,工资太少就兼职呗。直到弟弟毕业后,我才开始认真规划职业生涯,现在又出来读博。日子比小时候是好太多了,现在回忆儿童少年时代,像是上辈子的事一样。当然这有我们家庭个体的努力,更是得益于时代进步。但人的欲望总是难平,小时候我想着要是每天都有方便面和火腿吃就好了,我一辈子都吃不够。现在想,我要是能买个大点的房子就好了,我要是一年能带全家出去旅游几次就好了,能为父老乡亲谋点福利就好了。活来活去,我发现自己一直还是属于穷人一族。怎么办,继续拼呗! ② 我为什么那么拼? 两个字,“梦想”! 一年级时的数学老师是个从我们村嫁到县城的姑娘,那可是儿时我眼中的成功人士!她振聋发聩的问题让我有了最初的觉醒与梦想“你们想像你们妈妈那样一辈子围着锅台转吗?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吗?你们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我自己暗下决心,不能像我娘一样围着锅台转,我要走出村庄,去看外面的世界。 二年级时,我知道了清华,就在书本夹缝里偷偷写上了几个字“我要上清华”。三年级时,我知道了哈佛,又在书缝里偷偷写了几个字“我要上哈佛!”初中时,在姐姐的带动下,我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外文学名著和其他课外读物,那时暑假期间去放羊,我都拿着三四指厚的书,邻居老太太总拿我当典型,教育她的一群孙子孙女。我当时就想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识渊博之人,能够和各路成功人士高谈阔论。高中时选了文科,我每天都去北大的宣传画跟前站站,希望自己能沾点仙气,将来徜徉燕园,流连未名湖畔。高中毕业后倒也进了个985高校,可惜没有进入这三个高校中的任何一个。 硕士毕业后我一直在高校工作,顶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过着为养家糊口而拼搏的日子。一个小硕士,无安家立命的本事,学术不精,在高校就无出头之日,成不了“家”,更成不了“大家”,顶多是个教书匠。所以我弟毕业后,我就开始想着读博,申请海外高校呢,老公不支持,进而转战国内。幸运之神降临,我进了名校T大,但学术理想任重而道远啊!所以,继续拼吧! 我内心深处还深埋着一个梦想,与学术理想相对矛盾:挣大钱,回老家投资,解决农村就业,让外出务工的乡亲回流,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提高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质量,让我的家乡重现旧日的热闹,让我家西边的树林在夏日又有成群的人在那儿吃饭、纳凉、聊天、学习。这个理想我从来没跟别人讲过,怕别人不知如何回应而尴尬,怕别人因笑掉了大牙而找我麻烦。因为本人实在不才,已经三十有几了,还没有实现这个梦想的希望,连一点希望的痕迹都没有...所以,继续拼吧! ③ 我为什么那么拼? 三个字“争口气”! 在多子女家庭,又是排行中间,还是个闺女,注定不是被重视的那个。怎么改变人微言轻的命运呢,争口气,提高自身价值吧,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优秀,所以从小就舍得鞭策自己,舍得拼命,小时候那股劲让现在的我自叹已不如往昔。 我父母向来不奉行鼓励教育,相反,他们经常从智商上碾压我们,比如“你怎么这么傻,仨心眼偷别人俩半”,“傻得透明”。我不服气啊!虽然我向来不认为自己聪明,但也不至于那么惨啊!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语文数学两门课都考了全班第一,这让我刷新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原来我可以很优秀!但我爹娘总说“你不如你哥聪明,他虽然平时成绩不好,但有一次考试,就好好复习了三天,就得了全班第一,你这第一多费劲!女孩子就是会死学硬背,到了初中就不行了”。把我给气得呀!姑娘我还就不服了!你们瞧着,看看我初中行不行! 初中时我更努力啊,午觉基本不睡,每顿饭十分钟之内吃完,晚自习后继续就着窗外的灯光看会书。初三总复习时,我能把史地政这些书都装进脑袋里,就在脑海里翻书,哪一页讲了什么,下一页讲了什么...大脑太兴奋,结果就失眠了好几个月,接着就神经衰弱了,回家休息了三天,接触了下大自然,又生龙活虎地回校了。可我爹又说了,高中的知识就不能靠背了,得动脑子,女孩子这点上不如男孩子,你得做好准备。我就纳闷了,女生就没脑子吗,我也会动脑子,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也不是靠背诵得分啊!我还得继续“优秀”啊!让你们这些人瞅瞅,女生高中照样厉害!结果我对了,不管文理科,高中学习好的还是女生居多。 上大学后,我爹娘再没有就学习能力再发表性别差异说。可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了。大学时,继续让我争口气的是与城市同学的差距。差距太大了,奋斗十几年,我也没能力和人家坐一起喝咖啡。那时候我还停留在“终于有零花钱了,可以时不时地去买包饼干吃了!”而且我绝望地发现,大学不是低头努力学习就能成为“好学生”。你得在课上发言,得会站讲台上做汇报,得会做PPT,得会参加各种活动,得会打扮...我依然不服,都说不以出身论英雄,别人能做的,我也可以! 大学可谓颠覆了我的学习观:除了单打独斗,我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习,做各种小组项目;除了书和笔,我用起了电脑,从二龙戏珠到盲打;高中时英语就是做题,大学终于实现从哑巴英语到演讲比赛(虽然没得奖)的突破;练就了上台汇报的本事,从回答问题时声音发抖、小腿哆嗦到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都是我日夜苦学勤练的结果啊,走出舒适区真心不容易。大学对我的外形也有极大的改造,没办法,拼命也得兼顾外表提升,我从大一时的假小子,变成了大四时的长发飘飘;从中年人着装风格变成了韩系。颜值好歹也涨了一点,至少我室友的男朋友看着我们大一时的合照愣是没认出我来。 工作后,日子现实多了,有房子车子的人说话都底气十足,我和爱人没有机会啃老,而且还要养老,只能自己争口气,比别人更努力更节俭,才算过上有车有房的“正常人”生活。 ④ 我为什么那么拼? 四个字,“为了生活”! 我马上开始博士生涯时,意外有了宝宝,还没正式入学,就开始了一年的休学生活。孩子8个月大时我正式开始读博,成为大龄女博士。从此,“养娃、读博、工作”脚踏三只船的美好生活正式开启,还是双城的哦!这日子酸爽而又劲爆。有时候真想放弃一个啊,我把自己搞这么累,何苦呢,何必呢!孩子就是我的命,肯定不会放。 夜深人静时,我自己掂量来掂量去,学业和工作我哪个也放不起。不能丢工作,因为影响脱“穷”进程,更何况丢了毕业后说不定更惨。不能丢学业,因为丢不起“梦想”,这次丢了,我这辈子应该不会再读博了。当然我依然想“争口气”,从女强人变成女超人,完成升级,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与骄傲。 还在哺乳期的我,不能天天见到孩子,内疚得无处释放,每次来学校所在的城市,我的必带品就是背奶包,内装吸奶器和储奶袋。天天手提背奶包,后背大书包,上课、泡图书馆,找干净的洗手间背奶。四五个小时吸一次,一次就得三四十分钟,吸完还得储存好,再把工具洗刷干净;洗刷时还跟做贼似的,怕别人用好奇的眼神观察我。 背奶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缓解我的内疚。在学校的时间我格外珍惜,几乎不出校门,上课、自习,马不停蹄。因为这都是拿孩子奶奶的自由换来的啊。我要是不拼命,哪里对得起她老人家。万幸我导师非常善解人意,给了我足够的自由让我顾家养娃、工作挣钱,也尊重我的研究兴趣。我本是个多愁善感、忧愁悲观的强迫症加完美主义者,脚踏三只船的生活完美地治愈了这几个症状。多愁善感?没时间!忧愁悲观?没用也没时间!强迫症,没时间!完美主义者?没时间!二八定律真是个好东西,现在就是我座右铭! ⑤ 结语 我的博士同学大多都比我小,很多都跟我说“姐,你简直一人生赢家啊!”我瞪着睡眠不足的双眼“为啥?”。“你看,你这工作、房子、车子、孩子都有了,不用为将来担忧,多好啊!”有时候听着还挺受用,但转念一想,我这个“奔四”的人面对一群二十出头的人,要是为这点而骄傲,那才真是臊得慌!而且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纪,富不起,病不起!要是担忧能卖钱,我应该可以顺利实现回家乡投资的梦想。话说回来,若按我小时候老娘的标准,现在我已经是成功人士了,因为我有能力三天两头地吃肉,甚至可以天天吃肉,但可惜今年体检查出甘油三酯数值偏高,必须控制一下啦。按我自己的标准亦或社会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呢,我离成功还远远远着呢。虽然我还不成功,但我身边成功的人多啊,看着他们的朋友圈,我仿佛也被笼罩在他们的光环里! 我没有进入一个高薪行业,也未从政而“光宗耀祖”,从“别人家的孩子”活成了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普通人,好在我的父母对我已经很满意了,现在的压力基本都是我自找的。日子虽然又忙又累又穷又苦,但还算很充实,拼得也有劲头。待我红袍加身,抱着我儿,拍张毕业照,发个朋友圈,这几年,就值了。待我老了,回首往事,我用尽全力去拼了,即使未脱“穷”,未实现所有梦想,但我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可以看着我的儿孙,安然闭目,既已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