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克昌:推动赋学研究走向海外

 xianfengdui111 2019-05-06

  2016年01月06日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赋以难字僻字繁多著称

除了少数名篇

大多数篇章历史上从未有人做过全面的集校注释

山东大学教授龚克昌却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完成了《全汉赋评注》。

本报记者张杰\摄

济南的冬天虽有微微寒意,但薄雾散去后的阳光更显温暖。2015年底,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教授龚克昌这位几十年如一日皓首穷经写成《中国辞赋研究》、《全汉赋评注》等著作的老先生。

汉赋曾是崭新文学形式

“后排右数第四个就是我。”龚老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于1962年拍摄的研究生毕业照,照片中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如今已满头华发。1959年,龚克昌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了当时我国首届三年制古代文学研究生学位。

“我这大半生之所以和辞赋结下不解之缘,最初是因为我的导师陆侃如先生。”1961年,龚克昌面临选择论文撰写主题时向老师请教。“正如陆师所言,比如《诗经》、《楚辞》、《史记》这些作品已经有一定研究积累,做起来容易一些。”导师也告诉他,汉赋方面却很少有人研究,一方面文字是关隘,资料也欠缺,而且受时代认识所限,汉赋被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封建贵族文学,只有歌功颂德功能。“其实,我知道导师这么讲是在激我。”龚老笑着说。他勇敢挑战了导师所说的难题,确定以最有代表性的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形成以《汉四家赋初探》为题的论文。

然而,在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过程中,龚克昌深感汉赋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汉赋是产生于我国汉朝的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文学形式。

用慧心量出汉赋的高低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留校任教的龚克昌在改革开放大潮鼓舞下,以旺盛的学术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赋学的系统研究中。1981年初,龚克昌在《文史哲》发表《论汉赋》,对汉赋作了充分肯定。1984年又出版《汉赋研究》,最早提出汉赋代表了 “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界第一篇、第一部肯定汉赋的论著。老诗人臧克家当时健在,读到《汉赋研究》,爱不释手,一再去信赞扬,并题字“自古文章无定价,全凭高手量高低”相赠。

龚克昌钻研起学问来有着一股韧劲。他曾为了写作毕业论文,把汉朝四大赋家的赋全部注解一遍,并认真弄清各篇写作背景和有关问题,随后才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

汉赋以难字僻字繁多著称,除了少数名篇,大多数篇章历史上从未有人做过全面的集校注释。龚克昌却甘坐“冷板凳”,啃起这块硬骨头,“十年磨一剑”完成了《全汉赋评注》。

作品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龚克昌在文献整理评注基础上,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赋家、赋作还进行了逐家逐篇的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观某一时期赋学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走向,发表了一系列宏观总结性的论文。龚老认为,做到这种由点到面、由面成线的研究,学术成果才能有扎实的根基,经得起学界的推敲。

国际辞赋研究走向深入

在汉赋研究中,龚老与美国汉学家康达维先生建立的学术友谊也被学界传为佳话。“同在研究汉赋的康达维机缘巧合读到了我的《汉赋研究》,竟触动很大,主动与我联系。”1988年,在康达维等国外汉学家的推动下,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龚克昌到华盛顿、哈佛、威斯康星、伯克利、斯坦福等著名学府讲学,专讲汉赋。

龚先生的讲学受到美国汉学界友人的热烈欢迎。他在美国发表的演讲以《汉赋讲稿》为题,被康达维教授翻译成英文,作为两人合作项目之一在美国出版。

另一个合作项目就是由龚老牵头组织了国际赋学研究大会。“我不过一个普通学者,当时几乎没有经费的支持。”但为了推动赋学研究,龚克昌历时两年,自筹经费,于1990年成功组织了第一届国际赋学研究大会。如今大会已举办12届,推动了国际辞赋研究走向深入。

龚老对辞赋的热情不仅在研究,也致力于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辞赋的现代创作。在他看来,历史上很多优秀的赋作基于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茫茫佛国,谁主南天?龙江之阴,涨海之阳,有古寺焉,名曰三平……”这首新近完成的《三平寺赋》正是为他家乡一座千年苦刹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