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杨益萍
一般而言,小辈对长辈直呼其名,是被看作不礼貌的。在传统文化里,这种现象,叫作为尊者讳。朋友陈卫平,是大学哲学教授,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有一次,他很感慨地对我说:“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懂礼仪。昨晚家里座机来电,儿子接听了,一听是找我的,居然照着来电呼喊一声:陈卫平电话!”显然,陈教授对此事不能释怀。他叹口气说:“年轻人不懂长幼尊卑。这种事情,在古代,是要杀头的。”
不知古时哪个朝代戒律真有这么严厉。只记得《三国志》(裴松之注文)里有这样的记载:马超因为恃宠骄傲,直呼刘备的字。关羽怒发冲冠,“请杀之”。这便是直呼其名惹的祸。
虽然,如今世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家教,依然注重引导小辈以尊称称呼长辈。但有时也有例外。小辈对长辈直呼其名,有时还被视作一种童真,在友好间传为趣闻。友人赵昌平曾记载逸事一则,描述邓明创作《守望丹青》时全神贯注、精思结撰的情形。邓君外孙女伊伊,牙牙学语而精灵慧黠。某日,伊伊唤“外公吃饭!”连唤三声,邓君不闻。伊伊情急,举雏拳擂书房门,直呼其名:“邓明,快出来!”邓明始回天转地,抱起小精灵连称“抱歉,抱歉!”你看,叫你外公不理不睬,直呼其名一叫则灵,能怪小朋友么?小伊伊不但没受批评,还被视作聪明可爱受到夸奖呢。
其实,在这方面,我家孙女小溪有时比直呼其名更过分。她和奶奶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某日,获悉奶奶小时候因胖被称作“阿胖”,便以拼音首字母称其奶奶为AP,连给奶奶的生日贺卡上也直呼AP。她奶奶居然也乐呵呵地接受了。
当然,以上所述,纯属趣闻。小辈对长辈,还是应以尊称相称,毕竟称呼是生活中重要的礼仪。

而平辈之间,尤其是朋友间,直呼其名,则另有一种含义。
一位姓张的友人,出身贫寒,从小被乡亲称作“二狗”。后离乡背井,读书做官。几十年来,随着一路升迁,先后被称作“张科长”“张处长”“张厅长”。退休后某日,回归乡间,猛然间听到有人叫“二狗”。正是这一声直呼其名,令他方知回到了民间,回到了大地,感知到真正的亲切和温暖。
一位姓周的老领导,退休后包揽了家里买菜的活儿,到菜场遇到管理市场的老汉。老汉盯着这位电视里见过的大官,客客气气地说:“周市长视察来啦?”两人相视一笑。以后天天如此,时间久了,老汉自然而然地改了口,见面的寒暄语变成“老周来啦”。老领导讲述此事时,一脸笑容,颇为自得。
显然,在这里,直呼其名而不是称呼官职,是一种亲昵的表达方式。直呼其名,是自然的表示,是零距离的象征。比起开口闭口以官职相称,它体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尊重。因此,也就更值得我们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