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丹徒江”

 i_bookroom 2019-05-06

文/习斌

众所周知,流经镇江的长江段被称为“京江”。其实这段大江,最早的称呼是“丹徒江”。

秦汉时,因巨浪涛天,江险难渡,故此丹徒县沿江建有子胥祠,以止猛涛。东汉王充《论衡·书虚》云,“今时会稽、浙江钱唐、丹徒大江,皆立子胥之祠,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以此可见,至迟东汉初年即有“丹徒江”之名。

所谓“丹徒江”,也就是后来通称的“京江”,即从西面丹徒高资江面,到东边常州武进孟河口,长达二百五十余里。秦汉时,丹徒一带江面宽达三四十里,系长江入海口。每当海潮涌起之时,江水上溯,直扑南岸丹徒诸山以及北岸广陵城下,极是壮观。

西汉著名文学家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做过一个小官,后来见刘濞意图谋反,枚乘便上书劝阻。见刘濞根本听不进去,枚乘于是弃刘濞而去。正是在刘濞手下任职的这段经历,让枚乘对广陵、丹徒一带的民俗风情了如指掌。

枚乘写有传世名篇《七发》。在这篇文章里,枚乘描述了广陵、丹徒之间的江潮情况:“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溯。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蜺,前后络绎……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

这篇文章被收入《文选》。注文引《南徐州记》,云:“京江,《禹贡》北江也。阔漫三十里,遥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极为奇观。涛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朔指的是每月农历初一,望指的是农历十五。枚乘正是八月十五和兄弟在此观潮,从而在《七发》里详细描写了江潮的壮阔景象。这里的江潮,也被后人称为“广陵潮”,亦称京江潮。

南朝乐府民歌《长干曲》里有“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这样的句子,形象地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广陵潮,以及人们弄潮的景象。当年每值八月十五,广陵、丹徒两地百姓有到江边观广陵潮的风俗,就像今天人们在中秋前后观赏钱塘江大潮一样。

时有巨涛锁江,致使江险难渡。东汉年间,吴郡太守第五伦母亲年老,不能随其赴任。每至腊节,第五伦常感念垂泣。于是他派遣主簿沈丰到广陵去迎接母亲。其母见大江,畏不敢渡。沈丰祭神,令子孙对母饮酒,醉卧后,这才渡江至南岸。三国时,魏军南下伐吴。曹丕驻军广陵,曾亲眼目睹广陵潮,不禁慨叹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唐《元和郡县图志》云:“今江阔一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 可见到了唐代,江岸虽然变狭,但广陵潮依然尚存。孟浩然《扬子津望京口》,有“江风白浪起,愁杀渡江人”之句。清《康熙丹徒县志》云:“海潮,《图经》虽不载,然唐人诗每及之。李嘉祐云‘北固潮声满’,贾岛云‘潮平京口斜’,刘长卿云‘潮吞海门石’。然镇江潮候与钱塘诸处稍异。”后来随着泥沙淤积江面不断变窄,丹徒巨涛锁江的盛景遗憾地逐渐消失。

“京江”之名,当源于丹徒县西乡之京口里。京口里和丹徒乡,系丹徒古邑最为古老的两个地名。京口里肇兴,始自六朝。南朝山谦之《南徐州记》云:“京江,《禹贡》北流也。” 可见其时已有“京江”之名。

唐人诗歌中吟咏京江之作颇多。如许浑《思丁卯村》有句:“吁嗟楼下水,几日到京江?”杜牧《杜秋娘诗》有句:“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唐徐坚《初学记》云:“长江有别名,则有京江;江带郡县则因以为名,则有丹徒江。”“京江”出现后,“丹徒江”之名也就逐渐湮没不闻。

六朝时期,丹徒水上交通优势日渐凸显。六朝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中有“春江壮风涛”之句。《文选》注:“其还也转水路,发丹徒。”《南齐书·郡县志》云“丹徒水道通吴会”,极言丹徒交通地位之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