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阳旦汤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19-05-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蓍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读:

“治凡病”,提示此方所治,非但外感天行病,凡是见有所述证侯者即可服用,包括内伤杂病。

 

该条主证较小阳旦汤证深而且重。小阳旦汤证云“自汗”、“恶风”,此条则云“汗出不止”、“恶风凉”。“汗出不止”是阳气外脱,“恶风凉”是不但怕风,且些微之凉感也不能承受。这是由卫气虚发展为卫阳虚的表现,而且不但表阳虚,在里之气亦有所损伤,故见身体疲劳无力、呼吸微弱,食欲不振等脾气虚弱症状。腹中拘急,是因脾气虚而营血虚寒之证,如果脉搏虚而且大,则是中土气虚严重的表现,故更迫切需要用此方治疗。

 

本条方证较小阳旦汤证,不但阳气温升力不足,而且虚劳无力,这是脾气内虚,故加入固表兼能补中气之黃芪为君,又以补脾益阴之人参为之佐臣;腹中拘挛为营血结痹,故倍芍药以开其结,仍为方中监臣;桂枝为小补方中之君,在此大方中已嫌其补力欠缺而屈尊为之佐臣(因中土已成为主要问题);它如大枣可佐人参益阴健脾;生姜可佐桂枝扶中上之阳;饴糖、甘草可助芍药除血结,缓拘急,皆仍为方中佐使。

 

本方已增入助中焦气化之参芪,故无须啜热稀粥以增水谷之气。

 

参、芪、归、地,乃四大补药。

人参,乃土中土,土中之君。补脾剂之君。百药之王。

黄芪,色黄、味甘为土药,《本经》谓“味甘微温”,虽未列入五行互含二十五味中,然其位置应在土中木、土中火之范围,能力补内、外后天之气,犹可疗小儿百病(力补后天)。其与人参同用,补中之力之效最佳。

当归,《全唐诗》中有葛鸦儿作七言绝句曰:“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诗中背后的故事隐含了“当归”之名称及作用。《内经》曰:“味甘温,……妇人漏下绝子,荣血不足之病。……”。《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可见,当归味甘兼辛,为补肝、脾之药,为血家必用之药,补荣之圣药。

地黃,属水中水,乃水药之君,补肾方剂之君。今人多有用熟地黄,其药性已变,作用亦异于生地黄。

 

本方与前治虚劳肉极之小建中补脾汤,多黄芪五两,人参三两,大枣少三枚。

 

本方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多用黄芪三两半,并加用人参。《金匮要略》亦用于虚劳气虚证,与此主治略同,因此条所治已标明“凡病”二字,故包括内伤虚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小建中汤,治“伤寒心中悸者”及“虚劳里急”,诸方证互相参阅对照,其间精微异同,自然可见,甚而仅药量比例变化,其方义即大不相同,处方之规矩,确不可越。


《辅行诀疏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