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 玉阶怨

 江山携手 2019-05-06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释】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诗如其人。李白性格豪放。作品风格飘逸。但也并不是像王安石说的那样“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王若虚《滹南涛话》引)这首《玉阶怨》就不能说是“豪放飘逸”(同上)的。谢脁是六朝齐最优秀的诗人,李白视之如楷模,他也曾写过一首《玉阶怨》,其诗曰:“夕殿下珠帘,流莹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这两首《玉阶怨》,诗风有所不同,谢诗直露,李诗含蓄。历代对李白这首短诗的评论,说法不尽相同,但大多是从其多情委婉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的,比如: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谓此诗“备婉娈之深情。”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三十力引萧士赞云:“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四:“妙在不明说怨。”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晶帘,则羊车之绝望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近三、四十年以来的有关论著对此诗的解说大致与前述相同,这里选录以下二例:

  此在明处白描思妇之动作,而暗点一怨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倘如续之以“良人去未归,此怨无消歇”两句,点出一怨字,辄转贻蛇足之讥。(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但写动作不着抒情字面,而无限深情自在其中。试想望月阶前,白露侵袜,室外不耐寒,入室下帘,犹望之不已。则此秋月玲珑实寓怀人之痴想在。(周本淳《唐人绝句类选》)

  在李白的诗集中,这旨诗虽无法系年,但从其内容推断,当是写于作者在长安翰林供奉时期,也就是公元七四二至七四四年,此时李白四十余岁,作为皇帝的文学侍臣,他对宫廷生活是熟悉的。他的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诗,像《长门怨》、《妾薄命》、《怨词》等大致都是在长安时期写的,至少是写的他在这一时期所耳闻目睹的宫女的不幸遭遇。所以这首诗中隐而不发的怨恨,不大可能是针对“去未归”的平民女子的丈夫(旧称良人),而是对占有后宫粉黛数以千计的皇帝本人的腹诽心谤,俞老先生称之为“羊车之绝望”。所谓羊车,这里指宫廷中羊拉的小车。据《晋书·胡贵嫔传》:“(武帝)并宠者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请。宫人乃取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李白笔下的那个在玉阶前等待至夜深露降,寒气侵透罗袜,仍不见皇帝踪影,无可奈何地放下帏帘,进入室内,又隔帘望月的痴心宫女。不正是以竹叶、盐汁引帝车的宫人的写照吗?

  就题材来说,这是一首常见的宫怨诗。玉饰台阶,足着罗袜,悬挂水晶帘,可见居室、器物的豪华和考究。即便如此,宫人依然夜不能寐,精神上很痛苦。她透过明澈的帏帘遥望秋月,岂不是仍在等待羊车的幸临!短短的四句诗,对腐朽的宫廷制度的暴露却是那么淋漓尽致,使读者对受害的宫人不由得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于言外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尽管李白传世的佳作很多,这首小诗却是别具一格的名篇。(陈祖美)

【赏析二】

  《玉阶怨》属乐府中的《相和歌·楚调曲》,从现存的歌辞的实际内容看,都是专门写宫怨的,乐曲。李白这一首也不例外,当然我们在理解上也可以稍微宽泛一点,当成一首闺怨诗来欣赏,不仅仅限于宫中。诗的篇幅非常短,只有四句二十个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的女主人公一开始站在台阶上,不知不觉中,夜已经深了,所以她回到了屋中,放下了珠帘,但仍然不肯入睡,而在执着地望着帘外那一轮皎洁的月亮,继续出神。诗歌提供的场景是非常有限的,不过是从庭院中的台阶上移到了水晶帘内的闺房中,天象是白露和秋月,用来表明诗歌中发生的事件的季节与时间,是在秋天的一个夜晚,从头到尾,主人公的动作极为有限,先是站在台阶上等待,然后回屋中望月。

  但是仔细咀嚼体味,这却是一首内涵极为丰富而风格又非常含蓄的诗,受到过数不清的好评,萧士▲(yun 音晕)说“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情见于言外。”的确,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幽怨,甚至主人公也没有发出一声叹息,可为什么就让人感到“隐然幽怨之情见于言外”呢?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人称道的境界,或者说是意境的妙用了。在诗中,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空阶,而“玉阶生白露”的一个“生”字,说明她在台阶上默默地站立了很长时间,至于“夜久侵罗袜”,则是一个眼看不到、耳听不见的细节,只有用心去体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是夜静身冷只自知,别人是无从知晓她内心的冷热的,露水在无言的等待中落下,但是女主人公却毫不在意,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直到冰凉的露水最终打湿了厚厚的罗袜,足见等待之久,期望之切,那么最后空等一场,个中的滋味,恐怕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所以李白便什么也没有挑明,只是顺着他的思路一味地写下去,“却下水晶帘”,此时夜凉露重,屋外实在太冷了,而且再呆着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便转身回到了屋内,把水晶窗帘放下来,没想到,门窗可以挡住寒冷的空气,却挡不住明亮的月光,想不到天上那和女主人一样默默无语的月光,竟然透过水晶帘,照到了屋内,洒下了满屋的清辉。于是,女主人公更加没有睡意,索性呆坐在那里,透过水晶帘,望着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月光出神冥思。这首诗是有开始的,也就是夜幕降临之后,女主人公便在院子里等待,盼望,可是这首诗却没有结束,或者说,诗歌本身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这位女主人公要和“玲珑”的秋月对望到什么时候,却是无人知晓了。全诗通篇没有一个愁字,更没有一个怨字,但是却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幽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借用后来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此诗的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是再合适不过了,即“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乾隆皇帝说此诗“妙写幽情,于无字处得之。”特别指出“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不免露却色相。因为王昌龄诗中的“昭阳殿”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指的是赵飞燕所住的宫殿,是不及寒鸦当然也就是失宠后的班婕妤(yu 音鱼)的自我心态了,这种让人一望而知的写法,比起李白此诗当然是“不免露却色相”了。其实李白这首小诗和他所最喜爱的六朝诗人谢▲(tiao 音挑)的同名小诗十分相似,谢▲的诗是这样写的,“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不过,从美学角度来讲,谢▲的这首诗就远不及李白的诗含蓄了,因为他在诗中将主人公的心理一览无余地合盘托出,这样就少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所以比起李诗来就难免略逊一筹了。(田南池)

【赏析三】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韵义】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评析】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诗虽以“怨”标题,却不露
“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
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
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