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一场旷古绝今的《又见敦煌》,拨开敦煌千年黄沙

 洋光摄客 2019-05-06

很多人应该都跟我一样,因为向往西北大漠的风光,向往那迎风自呜的鸣沙山、永不干涸的月牙泉,向往那西北明珠莫高窟,而来到了敦煌。

在敦煌,白天的游玩、参观、娱乐项目真的很丰富,近点的有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稍微远点的有玉门关、雅丹地貌等等,而到了晚上,敦煌的明星就非《又见敦煌》莫属了。

在敦煌市郊,有一座造型独特的下沉式建筑物,这座外表镶设蓝色的玻璃晶体的建筑物在这片黄色的戈壁荒漠特别显眼,远远望去恰如沙漠中一滴水,这就是《又见敦煌》的表演剧场。

剧场外墙镶设蓝色马赛克,不同角度、不同位置,马赛克的颜色深浅不一,再在其上面安装钢化玻璃,整个剧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阳光下,在星空中,在灯光下,都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敦煌大漠中最耀眼的明星。

我想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来到敦煌前,根本没有听说过《又见敦煌》,当进入敦煌后,感觉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可以看见《又见敦煌》的广告招牌还有宣传单张,也有人不断的在你耳边提它有多么多么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才上网收集了一下相关资料。

《又见敦煌》总导演是王潮歌。王潮歌我们并不陌生,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之一,她与张艺谋、樊跃共同打造的“印象”系列、“又见”系列早已深入人心,《又见敦煌》则是王潮歌独立导演的最新作品。

这是一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采用全球独创的“浸入式”情景剧场演出技术,以沙漠为基色,敦煌的文化为内涵,独特的舞台设计和震撼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的展现丝路和敦煌千年历史和文化。

在这座下沉式的剧院里,在昏暗的环境里,在变幻莫测的灯光及演员的精湛表演下,观众就在那一幕幕场景的变化中,在来自远古的呼唤声中渐渐被带往遥远的过去,在90分钟的表演中,观众早已不是观众,而是成为穿越到过去的历史见证者。

我们穿越时间的束缚,划破岁月的拘禁,我们走进了历史,紧张时,我们屏住呼吸,开心时,我们开怀大笑。我们行走在黑暗中,却仿佛看见远古光明的呼喊,一步步走来,我们看见了敦煌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我们一起见证了敦煌的历史。张骞、索靖、王维、唐宣宗、张义潮、曹义金、曹义金夫人、悟真和尚、王道士、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不是在表演,我们如朋友间的对话,他(她)跟我讲述着发生在他(她)们身上的故事。

有国家使命,有兄弟之谊,骨肉之情,当然还有男女间的爱与恨,虽然在整个90分钟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是站着的,行走中的,但是,好像我们都已经全然忘记了这一切,我们时而怒火填膺,时而开心舒畅,我们百感交集,我们感同身受。

莫高窟的开凿,将中国文化带进了盛世年华,敦煌文化在中国大西北熠熠生辉,也震惊了世界。王道士(王圆簶)对国宝流失的懊恼,对行为的忏悔,也是一种无奈。正当国宝流失海外时,莫高窟内的菩萨显灵了,菩萨对敦煌人说:“这不怨你们”,又对王道士说:“这也不怨你,来,让我看看你......”,只见王道士哭喊着向菩萨忏悔:“娘诶,菩萨诶,祖宗诶”。

《又见敦煌》没有对贩卖国宝的王圆簶道士进行过多的批判,王潮歌给了王圆簶很多的解释机会,让王圆簶讲述了自己的苦衷。在其所处时代是清朝最黑暗的时期,王道士多次凭己之力去保护这批文物,最后都告失败之后,为了能保护剩余的文物,他将文物交给了外国人,他相信这些外国人会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贩卖获得的200两银子,还能用于对这破败的莫高窟进行修复......而良心上的愧疚与罪责,让他选择在夜晚盗运。

据说《又见敦煌》在2016年9月开演至今,几乎场场爆满,最高纪录达到一天连续演出11场,而且游客们对这场表演都是赞誉有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人影消散,岁月离欢,“一千年究竟有多长?”,“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啦”。在“印象”或“又见”系列,总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人永远不愿忘记。还记得第一次观看时,“你的心决定了茶的味道”,《印象大红袍》这句话让我品出了茶的韵味。

“是啊,当你俯下身去,捧起一把黄沙,故事就会在你的掌心里。拨开尘沙,又见敦煌。”,“我愿意做丝绸之路上的一把黄沙,铺在地上,让大家走。”。90分钟,好像就在那“一瞬间”过去了。

课本的文章,网上的资料看起来可能会有点乏味,但很多人都会建议:游玩莫高窟前必须得提前做好功课,熟悉下它的历史、文化、艺术,才能在参观游玩时领略莫高窟的精髓。假如没有时间提前去了解,想让旅途更加轻松自在的话,建议:来到敦煌,去莫高窟前,不妨先看一场《又见敦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