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教科书上常说,上海遍地是黄金,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小编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证明“上海遍地是黄金”,这一句还真的没错嘞。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还得从上海滩最著名的犹太冒险家哈同夫妇说起。 1900年代前后,南京路还很冷清,而且南京路原来在开路奠基时,只是一条弹夹路。(沪语:高低不平的石头路)南京路和福建路口交界处有一座虹庙(文革时封了,但没砸,现在又恢复了),哈同的太太罗迦陵经常到那里烧香。她听信了该庙住持的劝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把自己的首饰卖掉,劝说丈夫倾其所有用于购买土地。这是一场可能倾家荡产的赌博,但是哈同赌赢了。南京东路地价,在数年间上涨了千倍以上。哈同从此成为犹太“炒房团”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1906年,公共租界有轨电车工程开工,决定从外滩穿过南京路到静安寺开辟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罗迦陵又劝丈夫哈同,为南京路路面翻建,铺成一条“红木马路”。 这条红木马路从江西路西首抛球场铺起,一直铺到泥城浜东面(今市百一店门前),共铺了400万块印度进口来的铁藜木,这些铁藜木,每块约4英寸宽、6英寸长。花了哈同白银60万两,相当于今天的币值2亿以上。 铁藜木结实,有弹性,踩上去很舒服。下了雨后,雨水一下子就能被铁藜木吸干。消息传到外面,大家都称自古以来闻所未闻,从此南京路的价格飞也似的往上涨,哈同这一举动使得南京路成为上海最昂贵的马路,并且轰动一时。 上图:1906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雇佣的工人们正在南京路地上铺铁藜木。踩在红木上如同踩在昂贵的红木桌椅上,也就等于踩在钱上。而且是不花自己钱的红木,有钱也想不到的红木砖,不去印度也找不来的红木。这许多想不到对上海市民的确很有吸引力。罗迦陵的这个点子值100万! 南京东路上铺的铁藜木,也叫铁力木,是红木的一种。度娘上是这么解释的:铁力木材质硬重,比重1.12g/CM3,是热带硬木中比重最大的树种之一。木材珍贵,结构均匀,纹理密致,强度大、耐磨损、抗腐、抗虫蛀等特点,是高级建筑、家具(红木家具常用选材)、特种雕刻、名贵乐器、体育器具等的理想用材;抗冲击强,也是船舰特殊部位的特种用材。 我同学十几年前买了一套黄花梨木(红木的一种)的桌椅,据说现在已经升值到近千万。放置在他最心爱的书房里,只有到一定档次的人才可以被引进书房。有一次我有幸进了他的书房,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据说海南黄花梨只剩下几棵,每一棵树下都有一个穿军装的警卫……呵呵,此事足见红木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上图:南京路上刚刚铺就的“红木马路”。现在看来都感觉独特。这些年全国商业步行街遍地,南京路步行街已经不新鲜了。如想再造大规模人流,南京路步行街为什么不重铺“红木马路”?并不贵。 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时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在南京路上行驶了整整55年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等候在南京路两旁的工人、干部和军人等,立即撬掉电车钢轨,铺在路面 55 年的红木砖也一块块的被撬掉。虽然这些红木砖使用了 55 年,经日晒雨淋,仍然是黑黝黝,方方正正的十分坚硬,扔在地上会乓乓响 。 上图: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时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的末班车从静安寺开出,经过南京东路西藏路口上海市第一百货的情景。 1963年的时候, 我父亲就在南京东路附近上班,他是亲眼看着红木马路被拆的。一辈子都想拥有一件红木家具的父亲,若干年以后痛心的说,那么珍贵的400万块名贵的铁藜木去了哪儿了。 挖的时候很爽,不要钱的木材,它的去处也无人在意,我猜想或者至今仍被堆放在某个仓库里,或者糊里糊涂的当柴火烧了。如果烧了,估计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否则独一份的铁藜木街,能为上海带来多少旅客量啊。这样的急功近利的傻事,一说一箩筐。留下的几块铁藜木如今铁定成了文物。有人想一睹真容,就得花上一百多元,去东方明珠下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走一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