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医话—— 试谈用好“小柴胡汤”的关键

 新宇医馆 2019-05-06

 自从张仲景的《伤寒论》横空出世,后世中医没有不奉为金科玉律、精心研究的,一部《伤寒论》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这且不说,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学精学透就养活了不少医生,凡是熟悉医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古人贤者非常注重小柴胡汤的运用。

      学中医的都知道小柴胡汤,清热和中,主治少阳,但用起来却是疗效参半,毁誉不一。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我认为是出在对其中主药柴胡剂量的运用上。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对于运用小柴胡汤的指征这一点,大家似乎都有共识,临床用的也都不错。但是对于柴胡的用量却是慎之又慎,小之又小。有用10g的,有用15g的,胆子大点的用30g。

      我们都知道,柴胡有个很重要的作用,清热退烧。轻点,上述量能解决问题;重点的,就有些不好使了。实际上,关键是个量的问题。我们看《伤寒论》的原文,柴胡是半斤,也就是古时的八两,远远超出其他药量,这不是个简单问题,也不是错简,我后面再详谈这个问题。柴胡八两,折合当今剂量应为120g,这个量就远远超过了10g、20g。临床上如果离这个量太远,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况且中医自古就有“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我用小柴胡汤时,凡是具有往来寒热,或高热不退时,均用60g以上,未有不效的,可以不夸张地说,常常是一剂知; 二剂已。常叹仲景不欺我也。     

       至于温病学大家叶天士所谓的柴胡伤阴,完全不符合临床实际。外感高热哪有一上来就伤阴的,即使有伤阴之症也可加入养阴之品佐之,柴胡照用。同时,我也相信仲景先生在那个年代,用这么大的量不可能不考虑伤阴的问题,之所以还用这么大的量,那就说明没有伤阴之虑。仲景是实践家,这一点我想大家不会有异议的。伤阴之说只可能是叶天士先生的误解,但相对其温病学的贡献来说仅是白璧微瑕。

      言归正传。上述柴胡大量使用不存在伤阴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你个人的认识见解。是这样的么?那我们再来看看临床上其他医家的认识和实践。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著名教授陈景河先生的《柴胡清热饮》

     【组成】柴胡50g, 黄芩50g,人参20g,板蓝根30g, 甘草15g,青蒿10g,地骨皮15g,常山5g。

     【功效】清透热邪,滋阴凉血,和解少阳。

     【主治】无名热或高热久治不退,体温38~40℃。

      这是陈老先生毕其一生总结的拿手方子,屡用屡效。其典型病列如下。

       王某,女,28岁,1993 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自述产后3天开始发热,39℃,伴周身不适,厌食微呕,头晕乏力,经静脉滴注消炎药7天,热不退,诸症不减,伴口苦、便结,前来就诊中医。

        查体: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无力。

        诊断与治疗:辨为妇人热入血室。给予柴胡清热饮,重用柴胡、黄芩。

      【处方】柴胡50g,黄芩50g,板蓝根15g,党参15g,白术20g;法半夏10g,甘草10g,大枣7枚。3剂,水煎服。

       柴胡清热饮即小柴胡汤加白术20g;本方更加板蓝根15g,3天后二诊,热退大半,体温37.5C,诸症减轻,上药加减,再服3剂,药后热退身凉,病告痊愈。

        陈老运用柴胡清热饮治疗高热长期不退,体温达38~40℃时,一般皆重用柴胡、黄芩达50g; 均有效; 若外感病后,低热日久不退者,可用柴胡清热饮加沙参、麦冬、生地黄。

        再说一个我治的病例。戚某,女,10岁。因外感高热3天,在医院诊断为肺炎,微咳无痰无胸痛,饮食不佳,二便基本正常。住院静脉滴注进口抗生素3日,高热不退,病孩家属强行出院,找我中医治疗。因其家人平时大都在我处看中医,对我信任有加。刻诊见病人白天一阵高热达39.5℃,半夜又热,微汗,略咳,不喘无痰;不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我辨为少阳阳明证,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

      柴胡60g,黄苓30g,半夏15g,西洋参10g,生石骨100g,青蒿30g,生姜6片,生甘草10g,大枣3枚。2剂,每日5次,温服(特别关注)。

       一天后,高热减退到38℃,2服药喝完高热退尽,体温36.8℃善后,小剂竹叶石膏汤2服,米粥调养1周彻底痊愈。(古道瘦马医案)

      上述举两案就是说明,运用小柴胡汤要想取得良效,必须遵循张仲景先生的柴胡量,小不得,否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小柴胡汤在治疗高热发热症时,一定要把住大量,这是关键。这也是用好经方小柴胡汤的诀窍。从另一个问题也能看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是大量,非小量。

      小柴胡汤方注: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意! 去渣再煎。为什么去渣再煎?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说:“去滓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伤寒类方》)。很多医家都持此意,教科书亦是此说。真是如此么?非也!纯粹的臆想。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因为柴胡量大,水少了煎不透,水多了药淡了,也喝不完,再煎浓缩嘛。量少味足,就这么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