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给我留下了一句简短的留言,内容如下:我家孩子现在上初二,现在从公办学校转到了私立学校,昨天刚送过去,今天打电话就要回来,她说在私立的学习时间太长。我该怎样开导她呢? 这个妈妈以前曾经跟我联系过,她给我的印象是:当谈到孩子时,她的表达方式多以绝对化的负性评判为主,语言相对简单,很难展开性的详细描述。相比较我要求的具体描述,她更倾向于下一些简单的概括性结论,例如:这个孩子太让我生气了,她就是天天不听话,她天天光玩手机,怎么说也不听,不写作业等等。 我今天在和她沟通的时候,有一个很意外的发现。在聊天过程中,她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她学习知识没有问题,成绩很好',这让我着实意外——我在她之前的描述中,一直认为孩子是一个不写作业,只知道玩手机、看电视的'青春期逆反'的孩子。 我很惊讶的问她,既然孩子的成绩并不差,为什么你会那么焦虑呢?为什么你会那么气急败坏的向我描述说孩子很差劲,不写作业,只玩手机? 后来她才告诉我,原来孩子以前一直学习成绩不错,直到初二才开始出现不写作业,拖延,玩手机的状态,而且成绩急速下滑,引发了她的焦虑。 我最开始看到她给我留言的时候,以为孩子转学是家长强制的要求,孩子并不情愿,否则就不会刚去了一天就闹着要回来。经过再三询问,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首先,孩子对私利寄宿学校是适应的,因为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上的寄宿制;其次,对孩子转学这件事,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降级,在新的学校,重新从初一上起。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重新扎实的学习初一的知识,从头来过,改变当下跟不上学习进度的状态。对于这一点,孩子表示高兴和接受。并表示愿意好好学习。第三,了解到孩子从'好'学生到不写作业的'坏'学生之前,是有一个过程的。第四,家长在孩子拖延写作业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恰当,规则制定有明显的问题。第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很不满意,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并伴有严重的无力感。 这个家长的问题很有普适性,同时,孩子的拖延、不写作业、抄作业、玩手机等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典型。所以,我们就这个案例做一些分析。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很多人认为,寄宿学校条件优越,管理统一,孩子还可以在寄宿学校尽早的接受社会化教育,同时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是一种很好的抚养方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本书曾经说过:孩子过早的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创伤的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爱'的需求越大。寄宿制学校纵有千般好,但是其中一样不好就足以抵消其他所有的好: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和父母之间情感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家庭氛围的滋养…..这些缺憾,对于孩子来说,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年龄越小的孩子,其对安全感和依恋关系的需求越高,如果这个时候将ta送去管理森严的寄宿制学校,会使其在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上产生缺失感,并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对ta人格的发育和形成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对于孩子和父母之间情感关系的链接、亲密度,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就像案例中的母亲和孩子一样,他们之间的交流仿佛总是隔着一层玻璃,无法深入,父母不能深刻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多做交流。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和父母高评判、爱唠叨、不理解孩子有关,也和孩子早年在人格形成的窗口期以及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阶段远离父母,从而造成和父母关系的疏离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位妈妈一直在跟我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写作业','说话不算数',但是她却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会对'降级'这样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欣然接受?还有,作为一个有寄宿经验的学生,她应该是非常清楚在私立寄宿学校将面临什么样的管理,孩子在家可以不听父母的劝说,玩手机,看电视,但是,ta明知道自己到了那之后不能像在家里一样自由,为什么还依然会对被送去寄宿学校这件事非常高兴呢?为什么孩子会在送去学校的那一刻,高兴的向父母表示:去了会'好好学习'呢?一个自由散漫、不写作业的孩子,就因为要被送到一所新学校,就'反常的'的向父母表态说要好好学习,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遗憾的是,这位妈妈把这些非常关键的信息都忽略了。如果不是偶然间提起孩子成绩其实并不算太差,引发了我的好奇,从而刨根问底,我想孩子内心深处的这些心思,都会被家长选择性的忽略。 当我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让家长思考的时候,这位妈妈起初还浑然不觉。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可悲呢?——连自己的妈妈都不懂自己,眼里只有自己的不足,可想而知孩子的心里有多荒凉。 孩子之所以做出以上'违背常理'的态度和行为,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只要父母稍微把视线从ta的缺点不足中挪开,稍微用点心就不难理解:孩子并不是像妈妈以为的那样,不好好学习,自甘堕落,而是恰恰相反,她非常希望学习成绩优秀,甚至幻想时光倒流,可以重新回到自己曾经'辉煌'的岁月(初一年级)再来一次。所以,她才会降级并不反感,因为虽然降级,但同样意味着她可以重新获得对学习的自我掌控感(因为她曾经学过,并且学的还不错),重新体会久违的自我价值感,同时,转学还意味着她可以去到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糗事'(成绩下降)的新环境,一切重来,重新开始自己的初二的生活,而这一次,她愿意'好好努力',获得优秀的成绩。 和这位妈妈随后的了解,也证实了我的猜想,孩子的确是一个有'完美特质'的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和最开始妈妈跟我描述的形象大相径庭。 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足,必然会造成自己关注视野的狭窄,忽略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和积极向上的种子。我们必须再次重申: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具有自尊心的,他们都渴望优秀,渴望被人喜欢——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需求,自尊感匮乏的孩子,不是因为天生缺少自尊心,而是因为ta的自尊心在ta的成长过程中被磨损,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父母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和孩子沟通。这是亲子沟通的基础和第一要务。
这一点,和上一条紧密相关。我问这位妈妈:你觉得孩子为什么不写作业?她想了半天说,估计是觉得不会,越不会越不想写,越不写,越不会,因为不写作业,所以到学校又被老师惩罚,别人上课,她在别的屋补作业,结果课程更加跟不上了。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位妈妈说的没错,她看懂了孩子不写作业背后是因为不会,但是她没有以更广阔的视角和具有关联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所以忽略了 '不会'背后,又是什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学业上的吃力,就是其中一种。我们刚才说过,每个孩子都渴望优秀,渴望自己有价值,所以当他们遇到学习吃力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放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让这位妈妈回忆在孩子彻底放弃写作业之前是什么状态,她想了想,说,刚开始还是努力写,10点写不完,就写到11点,晚上写不完,第二天早晨还爬起来起来写,不过后来大概是越来越吃力,所以就开始能写多少写多少,再往后,又开始抄作业,抄答案,再到后来就开始完全不写作业。 很多家长在孩子初中的时候最为抓狂,这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了,没有思想准备的父母,前期没有做好铺垫工作的父母,还有那些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家长觉得可以高枕无忧的父母,在这个阶段统统抓狂。之所以会有这样结果,其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疏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时期暴露的问题,绝不可能是在初中这两年才有的,就像种树结果一样,这是家庭教育长期问题的集中展示,换句话说,家长们是在这个阶段,为之前的'错误'买单,但是家长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而将自己的焦虑和愤怒转向孩子,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并苦恼而急迫的向各路专家讨要一个'制服'孩子的灵丹妙药。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剂灵丹妙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孩子的'症状',如果家长不调整自己,改变自己,那么孩子就不可能发生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如果家长的观念转变,率先做出改变,那么孩子随之而来的改变也会非常迅速。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远比父母优秀。 说了这么多,那么孩子玩手机、不睡觉、看电视、不写作业….这些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① 逆反 青春期是逆反现象的高发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逆反是一个正常而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因为个体自主意识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但同时,逆反也是孩子对家长一直以来不恰当养育方式敲响的警钟。 孩子天生是忠诚于父母的,ta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逼上梁山,孩子从骨子里是不愿意逆反的。之所以逆反,是因为家长的控制,实在是让ta窒息。 有控制,必有逆反。 很多家长以为控制就意味着高压和强制,而自己态度温和,并没有控制,但是孩子同样很逆反。这是因为控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唠叨、讲大道理、道德绑架、有意无意的暗示期待….所有这些,都是形式不同的控制。不能因为你的控制包裹了华丽的外衣,就认为自己没有控制,这是对自己认知不清的表现。 而孩子的拖拉磨蹭,其背后都有逆反。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家长越着急,孩子越磨蹭,这种磨蹭就是一种隐性的逆反,ta不想接受你的控制,但是又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反抗,所以就故意找各种借口拖延,其背后是对父母控制的反抗。 而家长往往只看到现象,却看不到行为背后的情绪。 ② 恐惧 不说孩子,就问问家长自己,如果你的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你觉得很艰难的任务,你是什么感受?你又会怎么做? 不止是孩子有拖延症,成人也有。不止是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停不下来,成人也有。不只是孩子面对自己不愿意干又不得不干的事会想办法投机取巧,很多成人也一样。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是人,既然是人,就有共同的人性。而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是很多人的选择,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孩子和成人割裂开来,以一个'更强大,更厉害,更正确'的角色自居,对孩子多挑剔、少平等。其实,很多成人做的事和孩子并无本质区别,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却是最'双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认为是情有可原,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不可饶恕。 这就是成年人最为伪善的地方。 好一点的家长还能看到孩子是因为'不会'而拖延不写作业,差一点的家长就开始直接拿道德绑架开口指责了:当学生的,学习是最起码的要求,别的什么都不用你做,只是学习都学不好,连作业都不做(不会做),你还能干什么呢? 指责、挑剔谁都会,如果你给孩子权利让ta挑你的错误,相信ta也能挑出一大堆,但是光挑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有困难的时候,不管是学业上的吃力,还是环境的不适,做家长的,除了指责以外,能给到孩子真正的、有意义的帮助吗?能让孩子最起码感觉到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是被理解的吗? 说是父母,有的时候真的连同龄人给到的支持都不如。 孩子不是不写作业,更多的时候,ta是不会作业,孩子不是贪恋手机电视,而是只有在玩手机看电视的时候,才能暂时脱离现实的压力,让自己有喘息的机会。孩子不是不知道头一天熬夜第二天上课会犯困,只不过是因为只有深夜的那一点时间,没有了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唠叨,远离了成年人的冷脸,是属于自己的。 成年人也一样。 然而,作为成人的父母,你们懂吗?
文中的小孩其实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她对自己的高要求来自哪?正是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评判。 在和这位母亲对话的过程中,我几乎听到的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指责和抱怨。在她的嘴里,孩子就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坏孩子。到最后,她还在焦虑的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怎么评价孩子的现状?等她回答完之后,我说,如果你现在不是孩子的妈妈,而是第三者,或者是孩子的身份,你再回听一下刚才你说的话,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过了好大一会儿,她跟我说:我懂了,你的意思是我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关注缺点,想让孩子按我的想法走,是这个意思吗? 她能自己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比我直接告诉她问题出在哪要有效的多。 很多家长都是这样,他们对孩子的挑剔和指责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如果不经特别的提醒,自己都根本觉察不到。包括一些张口就来的负性关注和负面评价,在他们张开口说的时候,可能自己从主观上并没有想要批评孩子的意思,但是让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评判性语言,尤其是负面评判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长期生活在父母负面关注的孩子,会表现出高自尊、对否定敏感、自卑、胆小等一系列人格特质。就像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懒,其实孩子并不是真的懒,而是因为只要ta做事就会被挑错,于是ta就学会了什么都不干——对做事的恐惧、对自己苛求完美,都会导致像文中这个孩子一样的现象:我不学,不写作业,那么你就可以骂我不学,骂我不写作业,但是你没法骂我笨,嫌弃我学不会。 家长如果看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就会天天揪着一棵树上的树叶倒腾,却永远不能顺着树叶捋到树根,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源于他们自己的错误,反而会把更多的负面情绪宣泄给孩子,要么打骂孩子,要么唉声叹气,恨铁不成钢,要么强行控制,要么哭天抹泪,用道德绑架孩子….他们唯独不能真正懂得孩子,懂孩子的需要,懂孩子的心理,懂孩子的伤,孩子的痛,孩子的渴望…..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懂得,就不要妄谈爱。你不爱ta,虽然ta是你的孩子,你爱的只是你自己,因为你连试图去了解ta都不愿意,还因为ta没有按照你的心意去做就迁怒于ta。所以,很多家长,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伟大,你的爱,更多的是控制。请看清自己,更请你尝试理解孩子的内心。毕竟,孩子的降生,不是ta自己选择的,而是你带来的。
有了以上这些解释,就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Ta有美好的愿景,但是却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景。很多家长将其命名为缺少毅力,没有恒心,其实这些都是简单粗暴的负性概括。 孩子的 '退行'行为,背后必然是'退行'心理。 对困难的恐惧、应对方法的缺失、对自律的痛苦,没有明晰的目标感……这些都是孩子要求退学的心理原因。如果不能从心理上解决这些问题,只依靠简单的处理方法,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管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反,因为这类孩子的心理本身就比较脆弱,比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状况,所以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显得更容易放弃,如果父母紧逼不放,孩子可能会以彻底辍学的自毁式方式对抗父母的控制。 这个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绝不是靠父母几句开导就能解决问题,这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孩子是一个比较高效的选择,但更主要的是父母改变养育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这种状况出现的时候,抓狂焦虑,想出各种方法对抗孩子,其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把孩子逼上更加走投无路的窘境,到最后开启一拍两散的模式,彻底不上学了。 教育的代价是血淋淋的,因为一不留神,影响的是孩子一生的人格。父母过于焦虑,过于关注成绩的微小变动,这些焦虑会直接传导到孩子那里,让孩子变得更加懦弱和逆反。 家庭教育说难也难,因为你要懂心理,懂人性,但说容易也很简单,只要你愿意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ta,ta的心理问题一旦解决,行为的改变就会非常迅速而高效。 做父母的需要记住:孩子的一生将会有很多老师,但是父母,只有一个。所以,请你做好父母该做的事,给孩子理解,关怀和爱,为孩子建立规则,滋养心灵,在成长的问题上抓大放小,不必事事躬亲,请不要充当不要当成绩的典狱官,应试教育的鞭笞者,你是父母,是这世界上ta最爱的,和本该最爱ta的人。 原创声明,盗版必究。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