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5-06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正在北京召开,世界各国都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一带一路已为许多国家人们所熟知。然而一路并不意味着只有一条路,除了从中国西北穿越中亚到达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就在闽南古城:泉州,古名:刺桐。无论泉州还是刺桐,仅就中文名来说,已足够让人产生美好想象。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泉州神秘而美丽,这里有800年前的古船,数以千计的古瓷器,形形色色的航海保护神,数不清的宗教石刻以及规模宏伟的回族神祠堂。2016年夏,笔者驾车自福州前往厦门,途中在泉州停留两日,有机会一窥这座古老、有着往日辉煌、现经济仍属发达城市之列的闽南古城。

泉州最为世界华人所熟知是因泉州下辖莆田县的湄洲岛是妈祖娘娘的故乡。从福州出发经沈海高速上莆永高速南下到文甲码头,转搭渡轮登岛,最早供奉妈祖娘娘的庙宇就在岛上。最信奉妈祖的是台湾同胞,据说2/3的台湾人信奉妈祖娘娘,每年都有盛大的妈祖娘娘环岛行。传说第一批约三千多厦门人渡海移居去台湾时,因为有妈祖娘娘的保佑,路上未伤一人。

湄洲妈祖娘娘庙具有极其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色彩绚丽,乳白色与红色对比强烈,营造了浓烈明快的气氛,屋脊上的造型也活泼多姿,很多是具有鲜明民间色彩的人物造型,有点像年画,将一座本应严肃庄重的神庙妆点的妩媚欢乐。这与北方如山陕京津一带的中国古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后续两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对此毫不怀疑。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蒲永高速及路旁风力发电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等待搭乘汽车轮渡登湄洲岛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湄洲岛妈祖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湄洲岛妈祖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湄洲岛妈祖庙朝天阁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湄洲岛妈祖庙天后宫

离开湄洲岛,到达泉州后的下榻酒店在泉州开元寺西北角,对泉州的了解就从开元寺开始,事后才知道,这里地处泉州老城区鲤城区,从开元寺沿着泉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西街一直往东,这天穿行的路线连接了泉州许多重要古迹: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文庙、清净寺五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

在中国,每座城市都不缺佛教寺院,只是看谁的资格更老,历史更久远。开元寺可算资深寺院了,该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一是院内森森的古榕树,二是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这两座石塔是开元寺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在开元寺四周古老的街道里穿行,无论走到哪,都可以看见这两座石塔。在许多关于泉州的古城模型里,只要能看见这两座石塔,就能轻易的找到开元寺的位置。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路线图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博物馆中的宋元时期泉州古城沙盘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开元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开元寺

从开元寺出来向东,沿着西街走到十字路,能看见一栋钟楼,这栋钟楼完工于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是泉州的地标式建筑之一。

西街沿线是泉州的老城区,沿街的建筑和店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建筑都不高,门面也不宽大,由红砖砌成,既有一点怀旧的意味,又时时能感受到涌动的活力。在福州、漳州、泉州、厦门、汕尾,都能看见这种红砖红瓦白色条石为框的建筑,这是福建闽南地区建筑形式,专有名词称为红厝。并不是纯红而是带有一些橘黄的味道,整体氛围散发着欢快喜庆,大概与生活在此地人们的心态有关吧。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西街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西街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钟楼

从钟楼往南是文庙、清净寺和关岳庙。

我一直认为,有文庙的城市是崇尚文治的,历史上必定出过文化名人,泉州的这座文庙规模较大。在这些地方,“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理一定深入人心。

文庙往东是著名的清净寺,这是中国第一座穆斯林寺院,也就是清真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大批来自阿拉伯和其他国家的穆斯林聚居在泉州,形成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泉州也成为中国伊斯兰教重镇。今天的清静寺因为时间久远,没有了屋顶。但毫无疑问它维护得很好,作为重要文物保留下来。

紧挨清净寺的,大约就是泉州最热闹的所在—关岳庙。祭祀关公的关岳庙在中国各地随处可见,它可能是最受中国普通老百姓追捧的祭祀真人场所,人们都崇尚关圣的义气,人们出海经商打鱼,需要彼此扶持帮助,去对抗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这一路沿途所见,高楼大厦甚少,都是平常民居和办公建筑。但泉州绿化很好,绿树浓荫与红厝的建筑风格相衬,十分养眼。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文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文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清净寺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清净寺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清净寺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关岳庙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继续往南,来到此行最远点:晋江北岸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是明清时期泉州古城的南大门,原城门已毁于1948年大火,只有遗址。德济门北侧40米就是泉州天后宫。它始建于宋庆元二年,由于当年的泉州是全国最大海港,形象需要,泉州天后宫是大陆妈祖庙中礼制规格最高的,是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建在城市最南端紧临城门,方便人们在离家出海之前最后一次祭拜妈祖娘娘。

泉州天后宫保存较为完好,据说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仍旧是原有的。泉州天后宫是典型的闽南庙宇建筑,装饰极其华丽,飞檐和屋脊上的装饰图案都色彩艳丽、彩绘精美、图案繁复,柱子为石制透雕盘龙柱。宫内第一进院落有一个小戏台,想来是逢年过节祭拜妈祖时演出之用。

这里已经是晋江岸边,附近许多民间建筑的屋顶也极尽雕琢之能事,看来城市规划中对这附近的民居的建筑特色作了统一规定。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天后宫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德济门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德济门遗址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街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晋江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晋江

泉州还有一处值得一去的地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一旁的泉州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前者反映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历史。而后者则反映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口,众多来到泉州定居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情况,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斯兰文化对当地的影响。

泉州之所以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因1974年后渚港出土了一艘800年前古船残骸,随船出土的还有4700余斤香料木,以及许许多多唐宋铜钱、宋代陶瓷器,这一发现当时轰动了国际学术界。

博物馆建筑很有特色,大门旁是一个巨大的水塘,里面停泊着一艘全尺寸后诸港出土古船残骸复原模型,这是一艘200吨左右的宋代泉州中等远洋帆船。有专家考证过船的主人是宋元时曾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庸庚的私人商船,此人善于经商,拥有海船数百艘。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馆里陈列着大批各式各样中国古代帆船缩尺比例模型,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这些模型制作精美,帆、桨、索具精巧细致,细节刻画逼真。而且即便如这样的大型的装备,我们的老祖宗也展现了令人叹服的奇思妙想。模型中有艘明代的无底战船,它的外观看起来与普通战船并无二致,但凑近看才发现它的船舱没有底,杀伤敌人的绝招在于夜间作战时靠近敌人战船,在冷兵器时代,接下来往往发生的就是接舷战,敌军士兵会跳帮跳上己方的战船。但是,茫茫夜里哪看得清楚,敌军士兵往往如下锅的饺子般掉进坑里,要么束手就擒要么就此歇菜。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敌军士兵如果死于这种战法,我想他们会死不瞑目的,临死前一定会愤怒的大骂:你们TM不能这样玩我吧?!

在所有船模中最出彩的是著名船模制作家陈永柱先生按照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制作的一套宋代船模系列。宋代是一个文恬武嬉的时代,武将石刻都圆圆滚滚毫无杀伐决断的战将作风,陈先生的宋代船模也是同样风格,不过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船只都是漕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明代蜈蚣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海鹘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车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明代无底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明代无底船说明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宋代汴河漕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宋代汴河漕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明清时期七扇子船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中国帆船著名船型:沙船

交通史博物馆的一侧是泉州伊斯兰文化博物馆。这里“展出了宋元时期移民到泉州的阿拉伯及波斯人遗留下来的伊斯兰教石刻300多方,并介绍了目前仍生活在泉州的几个重要阿拉伯后裔家族。石刻主要为教寺建筑石刻和墓葬建筑石刻。墓葬石刻有墓碑、墓盖石和墓葬构件,石刻的文字以阿拉伯文为主,部分为波斯文和突厥文,有的混刻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于同一碑中,这些墓碑中有几十方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泉州的宗教石刻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已经出土的有伊斯兰教300多方,古印度教300多方,景教(古基督教)40多方,摩尼教1方,堪称集世界宗教石刻瑰宝之大全。这其中,300多方的古印度石刻出土于泉州,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却没有发现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探索,还有,被称为“刺桐十字架“的古基督教石刻的发现表明,当年泉州不仅建有景教寺,而且有组织严密的景教会。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伊斯兰文化博物馆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墓葬建筑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墓葬建筑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墓葬建筑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印度教墓葬建筑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教墓葬阿拉伯文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教墓葬阿拉伯文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伊斯兰教墓葬阿拉伯文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伊斯兰教墓葬分布图

从海交史的馆藏文物可以看出,唐宋元时期的中国是绝对的世界强国,开放和包容是其强大的标志之一。元代开始,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繁衍后代,形成有史以来最大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穆斯林社区。历史上看,无论是儒释道还是伊斯兰教,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威胁世俗政权的主观愿望,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政府的力量和权威依然远远大于宗教。相反,不同宗教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反而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并投射到建筑、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中,中国人从宗教融合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中华传统文化也正因此而长盛不衰。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隔壁的泉州高甲戏剧团剧院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闽南文化博物馆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朝天门

离开泉州前往厦门之前,在泉州湾跨海大桥的中途我驶离高速前往石湖港。泉州港虽说在宋元时期是东方第一大港,但它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港口,而是一个港口群。当年的泉州港很大,可进行装船卸货的港区多,因此泉州港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港区。石湖港区是当年的泉州港中少数仍在使用的港区之一,港区大门旁的小山上有座东岳古寺,寺前是落成于宋代的石塔—六胜塔,它是导航灯塔,为进出港区的船舶指引方向,这也是泉州港的标志性建筑,常常能在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影视作品中见到它的身影。石塔旁的东岳古寺虽小,而且也并非当年的原建筑,但它又一次向我展示了闽南寺庙建筑的精彩绝伦。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远眺泉州湾跨海大桥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湾跨海大桥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泉州湾跨海大桥去往石湖港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石湖港港区大门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六胜塔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东岳古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东岳古寺屋脊上的八仙过海装饰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极其华美的东岳古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昔日东方第一港,多民族宗教熔炉—古城泉州

极其华美的东岳古寺

泉州是一座没有让我失望的城市。它是曾经让马可波罗赞叹不止的东方第一大港,今天的泉州,在全国范围内仍身处经济发达城市行列。原以为它曾经辉煌现在已然没落,然而它并没有被腐朽的气息和遍布的蛛网遮盖,反而依旧光彩照人。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生活富足地方特色浓郁的三线城市,然而我却觉得,能够放下曾经的辉煌,仍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保持鲜明的本我,步伐不疾不徐,需要一颗坚定、自信的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后记:由于在泉州和乌鲁木齐的旅行,对陆上丝绸之路、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兴趣日隆,正计划第一次大西北自驾之旅,期待早日成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